-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69张)
第 1 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考点一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三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 一 一、分封制 1. 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 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 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1 主干知识排查 二、宗法制 1. 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 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 等级森严:形成 “ 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1) 分封制的特点 ①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 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 2 热 考重点 深化 (2) 分封制的影响 ①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② 历史遗存影响 a.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b.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c.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真题例证 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2015· 江苏单科, 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 ( 东台阶 ) 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 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 解析 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 A 项正确 。 三 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B 、 C 、 D 三项。 答案 解析 √ 考向预测 1 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影响 (2017· 晋冀豫联考 )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 “ 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 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 A 项正确 ; 材料 “ 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 ” 表明无法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故 B 项 错误; 形成 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C 项错误 ; 淡化 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 2. 先秦时期 “ 家国一体 ” 的形成与演变 (1)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 “ 家国一体 ” 的政治结构。 (2) 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 A 项错误; 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 C 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 材料 “ 民之父母 ”“ 为民父母 ”“ 爱民如子 ” 体现的是 “ 家国同构 ” 的 “ 家天下 ” 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真题例证 2 家国同构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 (2016· 海南单科, 3)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 “ 民之父母 ” ,官员亦以 “ 为民父母 ”“ 爱民如子 ” 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 基础 B. “ 家天下 ” 观念的政治影响 C .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 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解析 √ 考向预测 2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 ( 君臣尊卑所反映的 “ 家 国 同构 ” )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 ( 鲁闵公的庶兄 ) 的神主 ( 牌位 ) 置于鲁闵公 ( 鲁僖公的前位君主 ) 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 “ 礼 ” 。这是因为此做法 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解析 √ 解析 根据材料 “ 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 ” 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 A 项错误 ; 材料 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 B 项错误 ; 鲁 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 C 项正确 ; 材料 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 D 项错误。 3. 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1) 宗法制促使 “ 忠 ”“ 孝 ” 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 “ 国 ” 与 “ 家 ” 密不可分的观念。 (2) 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 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 “ 姓氏 ” 。 (4) 宗法制中 “ 道德专制 ”“ 男女不平等 ”“ 等级观念 ”“ 自律盲从 ” 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解析 “ 家族和睦 ” 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 A 项错误 ; “ 等级秩序 ” 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 B 项错误 ; “ 贵族世袭 ” 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中 “ 长兄如父 ”“ 小儿不及长孙 ” 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 D 项正确。 真题例证 3 “ 立嫡以长不以贤 ” 原则的影响 (2016· 江苏单科, 1) 中国传统家族有 “ 长兄如父 ”“ 小儿不及长孙 ” 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 宗法观念 答案 解析 √ 考向预测 3 宗法正统观念的影响 (2017· 山东青岛模拟, 24) 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 “ 三晋之地 ” ,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 悠久 B .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 决定 D .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解析 晋国是周成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或魏则是三家分晋后受周威烈王追封的诸侯国,不具有正统地位。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 短板 1 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 体系 B .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 挑战 D .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阅读和理解史料时,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扣不住主旨大意。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材料中 “ 字数多 ”“ 语句格式化 ” 等词句误选 A 项,而实际上史料反映出铭文沿袭商代,不是新文字体系。有的考生弄不清材料的主旨误选 C 项或 D 项 。 而 “ 追颂祖先,保用子孙 ” 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故 C 项错误 。 史料 反映了青铜器的功用并无变化,故 D 项错误。 补短 抓中心词 → 理线索 → 寻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从字数、语句到内容的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 “ 沿袭商代 → 格式化语句 → 追颂祖先 → 子孙保用 ” ,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由此可知 B 项符合题意。 针对练 1 (2017· 山东济宁二模 ) 据记载,公元前 892 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 “ 德望 ” 被宗室诸侯 “ 拥立 ” 为王,是为孝王。 “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 这反映出当时 A.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 制度 B . 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 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 权利 D .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继承为:懿王 —— 孝王 ( 懿王叔父 )—— 夷王 ( 懿王太子 ) ,这贯穿其中的是血缘宗法关系,故 A 项正确 。 孝 王是以 “ 德望 ” 被宗室诸侯 “ 拥立 ” 为王的,但夷王不是因为贤明而是因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为王的,故 B 项错误 ; 太子 燮被拥立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故 C 项错误 ; 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主干知识排查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设立中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 推恩令 ” ;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北宋 二府三司制 ( 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 )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元朝 一省制 ( 中书省 ) ;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清朝 军机处 沿用行省制 发展趋势 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减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 热 考重点 深化 1. 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具体表现在: ①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 ( 中书省 ) 、审核 ( 门下省 ) 至执行 ( 尚书省 ) ,都经由三省处理 。 ③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④ 削弱相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限制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 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 真题例证 4 史学研究中对历史事实的认定方法 (2017· 课标全国卷 Ⅰ , 26) 下表 记述 出处 “ 秦王 ( 李世民 ) 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 旧唐书 · 高祖本纪 》 “ 薛举寇泾州,太宗 ( 李世民 ) 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 《 旧唐书 · 太宗本纪 》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 刘文静 ( 唐朝将领 ) 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 新唐书 · 高祖本纪 》 “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 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 》 解析 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 “ 败绩 ” ,故 C 项正确 。 A 项 “ 皇帝 ” 与材料中 “ 秦王 ” 不符,故排除 。 四则 材料中仅有一项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 “ 将领 ” 而非 “ 主帅 ” ,故排除 B 项 ; 四则 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而其它三则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 D 项。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 州 B .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 失败 D .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 失败 答案 解析 √ 考向预测 4 唐代中枢机构中的行政规则 (2017· 山东临沂高三模拟 ) “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 这表明 A.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行政规则受干扰 答案 解析 √ 解析 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 A 错误 ; 斜 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 B 错误 ; “ 权庞用事 ” 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 C 错误 ; 斜 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故 D 正确。 2.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①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 (2) 影响 ① 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 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 “ 家天下 ” 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 例证 5 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 课标全国卷 Ⅱ ,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 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解析 √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 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 B 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D 项错误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 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 官员敢于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 C 项正确; 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 D 项错误。 考向 预测 5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背景下的皇权制约因素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 君主专制进一步 削弱 B . 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 约束 D .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答案 解析 √ 3. 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 近代西方内阁 ( 英国为例 ) 条件 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 性质 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权力 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议会多数党组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控制行政权、立法创议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总统负责 影响 强化君主专制 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 真题例证 6 物化的政治制度 —— 中英建筑之比较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 ( 左 ) 和唐宁街 10 号 ( 右 ) ,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 官邸 答案 (1) 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 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 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解析 解析 解答图片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习俗、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解答本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率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 A 、 C 、 D 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B 项。 考向 预测 6 明代内阁职权的强化 “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 材料表明 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 机构 B .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 衰弱 D .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解析 √ 4. 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 “ 推恩令 ” 。 真题例证 7 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2017· 课标全国卷 Ⅰ , 25) 下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 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 成熟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解析 √ 解析 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 A 项错误 ; 材料 未体现 “ 中央行政体制 ” 的变化,故排除 B 项 ; 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解析 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 A 项错误 ; 元代 行省的权力大,故 B 项错误 ; 行省 “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 C 项错误 ; 尽管 行省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 D 项正确。 考向 预测 7 元代的行省制度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 元代 ) 行省 “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据此可知,元行省 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 解析 √ 短板 2 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 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 )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明代 “ 废行省,设三司 ” 这一历史概念包括: ( 背景 ) 明代吸取前朝行省制的弊端 ( 行省官员主政一方,大权独揽 ) 。 ( 内容 ) 废行省,地方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 ( 六部 ) 负责。 ( 影响 ) 这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三司实际上缺乏一个主导机构,因此省内 “ 事无总统 ” ,难免运转不灵。材料信息是:明代三司由对六部负责变为对巡抚负责。联系以上历史概念,可以判断这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因为明代已吸取地方官员大权独揽的教训,故 A 项错误 。 这 也不是削弱六部的权限,六部本来是中央机构,与地方三司是 “ 对口管理 ” ,变化之后六部职责未变,故 C 项错误 。 三 司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无对立的情况出现,故 D 项错误。 补短 准确提炼题干史料信息,全面把握历史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与史料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做到准确对接。明代三司由向六部负责变为对地方巡抚负责,这就克服了省内 “ 事无总统 ” 的弊端,有效地整合地方行政资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 针对 练 2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 ( 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 ) ,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 已经威胁到 皇权 B . 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 取得了中央的 监察权 D .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答案 解析 √ 解析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 A 项错误 ; 考 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 B 项错误 ; 考 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 C 项错误 ; 六 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 D 项正确。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 演进 考点三 一、选官制度 1. 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 (1) 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 (2) 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 ( 品行 ) 为标准。 2.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 。 1 主干知识排查 3 . 科举制 (1) 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 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3) 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 二、监察制度 1. 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 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 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 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 —— 都察院。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两大阶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1) 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 (2) 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2 热 考重点 深化 真题 例证 8 科举制的现实作用 (2016· 课标全国卷甲,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 A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 ; 察 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 B 项错误 ; 科举 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 C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 考向 预测 8 科举制的价值取向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答案 解析 √ 解析 据材料 “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 可以得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 D 项正确。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 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 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 凭政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 允许风闻言事。 真题 例证 9 元代中书省的集体决策 (2015· 福建文综, 15) 元初,中书省 “ 省规 ”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 “ 奏事 ”“ 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 ,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 B 项正确。 “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 说明 “ 省规 ” 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 “ 分权 ” ,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 C 项错误; 并不是 “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 D 项错误。 考向 预测 9 北宋通判的职权 《宋史 · 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 “ 州郡最要之任 ” , “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并且还有一个职责: “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 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 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 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 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答案 解析 √ 解析 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 “ 可否裁决 ” ,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 “ 得刺举以闻 ” ,拥有垂直监察权,故 A 项正确 ; 通 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 B 项错误 ; 通 判在宋代出现,故 C 项错误 ; 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 D 项错误。 短板 3 不能完整理解题意,对材料断章取义 例题 (2016· 江苏单科, 4) “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本题易错选为 C 项,错选原因主要是由于仅据题干中 “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 ,不能从整体上完整把握题意 。 本题 备选项中 B 、 D 两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 即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 ) , 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补短 审读材料时一定要将题干语句表述读完整,尤其要避免断章取义。本题中 “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 中的 “ 然 ” ,表明其前后句意有所变化,选题时更应从 “ 然 ” 字转折之意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 “ 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 ,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 A 正确。 针对练 3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 “ 四科取士 ” : “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该选官制 A.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 . 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 . 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 答案 解析 解析 从题干中该官制选官标准来看,该选官制度属于察举制。察举制实行于西汉,世家大族的没落于魏晋之后,故 A 项错误 ; 该 官制提出了选官标准,明确了士大夫做官途径,故 B 项正确 ; 察 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隋唐科举制兴起,才为历朝沿用,故 C 项错误 ; 察 举制实行官府征召和地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科举制才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故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