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贺倪孟 审题人:张中兰 一、选择题(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60 分。四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 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安排 C.古希腊戏剧以悲剧为主   D.戏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 ‎2.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司法监察制度完善 B.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3.某学者认为,在古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4.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5.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 )‎ 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 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 ‎6.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7.《十二铜表法》注重文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表明( )‎ A.统治者决定法律的价值取向 B.帝国时期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C.理性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 ‎8. 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9. 《十二铜表法》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这说明,古代罗马 A.依法治国 B. 限制言论自由 C. 维护人身名誉 D. 保护私有财产 ‎10.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B.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C.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D.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11.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1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教权和王权实现分离 ‎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14.近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有(  )‎ ‎①近代科学和知识的进步 ②英法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④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划清了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序幕 ‎16,法国人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名作《九三年》中曾有过如下描述:“国民公会里有一个向人民敞开的窗户,这就是那些公民旁听席,等到这只窗户不够用的时候,人民就打开大门,街上的人就涌进议会里来了。这种群众走进议会的景象是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景象之一。” 对雨果描述的这种情景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是 A.卢梭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康德 ‎17.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A. 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 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 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影响大 ‎1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天演论》‎ ‎20.“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自由平等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分权制衡 ‎21.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抨击教会的腐朽  ③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④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争夺总统宝座。这反映了美国两党政治的运作特点,下列关于美国的“两党”说法正确的是 A.民主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B.共和党代表美国人民的利益 C.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D.都代表美国人民的利益 ‎23.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24.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下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C.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D.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25. 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调的是 A. 行政权力的扩大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 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26.《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2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29.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30.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31.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32.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 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33.据统计,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约有164场,其中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战争占94%,如中东阿以战争、南亚印巴争端、东南亚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 A.都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导致的 B.超越了冷战政策设定的方向 C.都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 D.多带上了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34.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下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3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到:历史研究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其中的社会与文明同义)。作者的主张是( )‎ A.研究历史应使用全球史观 B.研究历史应重视国别史 C.研究历史应采用文明史观 D.历史研究的单位应是各种文明 ‎36. 下列美术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37. 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尤其它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A. 促使人类开始关注于现实生活 B. 成为了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38.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A. 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B. 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C. 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D.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39. 17世纪以前,人们很难理解行星的运动状况、潮汐现象。但到了17世纪后期,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现象了。这是因为 A. 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B.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C.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D.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40.1989年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该材料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原则(  )‎ A.反对私有制 B.天赋人权 C.人民主权 D.暴力革命 二、材料题(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17世纪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纪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熙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8分)‎ ‎(4)纵观近四个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 ‎1949--1972年 ‎《美国四百六十万人失业》、《美帝国主义无可挽救地没落下来》、《美帝国主义快速进入自掘的坟墓》、《美帝走向死亡》、《腐朽透顶的美帝国主义》等等这一类的文章、书目纷纷出现 ‎1972--1989年 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访美游记,电视上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国风光,广播里传来友好、热情的美国报道 新华社记者彭迪在1980年年底发回国内一篇名为《在变革的阵痛中》的述评里写到:至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极分化、种族对抗,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精神生活空虚贫乏,思想彷徨,道德危机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仍旧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1989 年以后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畅销,也带动了同类牵涉中美关系题材的书籍、文章的大量上市,像《遏制中国》、《中美大较量》、《中国还是要说“不”》等等  美国在中国媒体上屡屡呈现的“霸权、反华”形象的当属1999 年“美国豪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和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 ‎——摘编自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从“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的角度选一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DDCBD CDBCA CACBB AADBC BCDDA ACACA BDDAD DCBBC ‎ ‎41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每点2分,共8分)‎ ‎(2)基本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内阁首相要得到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政治根源:乔治二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每点2分,共8分)‎ ‎(3)主要内容:取消或减少原有选区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影响: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每点2分,共8分)‎ ‎(4)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结合政治传统,适合本国国情;要讲究改革策略,采取灵活的斗争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每点2分,共4分)‎ ‎42.示例一 论题.1949-1972年,中国媒体对美国充满敌对。评价较为负面。(3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使我们同世界许多国家断绝了正常的交往和联系,处于信息闭塞状态。美国处心积虑要颠覆新中国政权,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峽,悍然发动朝鮮战争威胁中国。在严峻的现实和政治形势面前,中国新闻宣传媒体的主要职责就是肩负起揭示美国反动面目、激发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反抗外敌的责任。(9分)‎ 示例二 论题1972-1989年,中国媒体理性审视美国,把美国看成是多彩面复杂的世界。(3分)‎ 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苏联国力上升,扩张攻势咄咄逼人,苏军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最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尼克松上台后,美国推行缓和政策,实施战略收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中国媒体以开放的心态对美国采取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态度。评价也较为客观。(9分)‎ 示例三 论题:1989年以后,中国媒体把美国看成一个不太友好的国家,批判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分)‎ 说明:1989年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美国以独超自居,在国际事务中更是唯我独尊。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横生事端,借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实施反华阴谋,给两國关系制造危机。这些种种行为实际上深为英国在中国煤体上屡屡出现的“不光彩形象”提供了客观证据。随着中国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业迅速壮大。“美國”在中国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更高,“有好有坏”“时好时坏”是美国给中国媒体的基本形象。(9分)‎ ‎(评分标准。考生任选其一进行说明即可。如果把三个阶段综合起来说明。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