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5月)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5月)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5月)试题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 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2.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3.有学者指出,秦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基于秦( ) ‎ A.郡县制度的建立 B.皇帝制度的确立 ‎ C.疆域规模的扩大 D.三公九卿的形成 ‎ ‎4.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 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 A.太监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廷尉 ‎ ‎5. 有人认为:“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中朝制度 B. 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 6.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7.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审判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明朝杜会法治化的进程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8.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 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9.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0. 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 A.剥夺了贵族权力 B.保护奴隶利益 C.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D.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11.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 《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全部权力 B. 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起来 ‎12.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 D.从此代议制政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13. 美国各州车牌都有不同的设计,车牌有7个字码的,也有6个字码的,排列顺序完全按本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跨州搬迁,所带车辆要在一定时限里在新的居住州重新登记、换新车牌才算合法。下列对美国这种现象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车辆管制混乱 B. 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性 ‎ C. 各州有一定的灵活性 D.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14.《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下列有关德意志议会叙述正确的是( )‎ A. 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大 B. 帝国议会凌驾于联邦议会之上 C. 联邦议会由选举产生 D.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15.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 A. 反映了共和制更优于君主制 B. 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C. 说明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太慢 D. 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16.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到洋人的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17.洪秀全的表现更是一个“邪教”教主的本色。荒淫凶残无耻,……从长江上游大运奇石异木,拆毁民房 万余间,自己亲自督造豪华宫殿"天王府",住的是"穷极巧工,骋心悦目",穿的是“雕镂龙凤,珠宝璎珞”。 生活中有一千六百人供其驱使……。该材料可以看出( )‎ A.洪秀全不是农民阶级的代表 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提出人人平等的纲领 C.农民阶级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D.该材料是人为捏造的,不可信 ‎18. 近代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9.“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 ‎2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A.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重庆谈判 ‎ B.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国民党一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 ‎ D.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21.1937—1941 年,中国独立抗击了 100 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 230 万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 万被牵制 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 340 亿美元中的 120 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39 万多人。这说明 抗日战争(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22.1949年4月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 B. 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 挺进中原,中共揭开反攻的序幕 D. 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23.《全球通史》写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 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批评以及修正。”关于文中“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著作指的是《共产党宣言》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 ‎ C.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D.促使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24.“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 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 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材料反映( ) ‎ A.“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的措施 B.俄国“二月革命”前人民的要求 ‎ C.《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要求 D.“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2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 ‎+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内部 ‎+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法律保护 C.地方和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D.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趋于完善 ‎26.1949 年《共同纲领》第 3 条规定,国家“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而 1954 年宪法第 4 条则提出“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此变化( )‎ A.弥补了《共同纲领》的缺陷 B.适应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需要 ‎ C.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针 D.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的转变 ‎27.1955年初,美国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捏造说中国要掌握“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并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 B.第三世界的壮大影响了世界格局 C.远东已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地带 D.美国担心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 ‎28.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C.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29.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壁画,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3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 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D.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1.2018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马德里,开启对西班牙、阿根廷、巴那马、葡萄牙进行国事 ‎ 访问并出席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的行程,这是 2018 年 中国大国外交的收官之旅。这反映出中国( )‎ A.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C.广泛结盟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重视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32.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3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日标 D.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 ‎34.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964年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的一系列行动表明当时( )‎ A.法国与美国的矛盾激化 B.欧洲推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开始丧失 D.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化 ‎35.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 ‎ B.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 ‎ C.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有利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 ‎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7)‎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 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6‎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积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以后的十年国共对峙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关注农村及农民问题的?(4分) ‎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 ‎ 尼克松在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的抓住中国。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关系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摘编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 两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对中国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呈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CABD 6—10 BBDCD 11—15 BAADB 16—20 CCBDB ‎21—25 CBDDA 26—30 BDBCB 31—35 BCCDD 二、非选择题 ‎36. (13分)(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2分)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答对2点即得4分) (2)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分)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答对2点即给4分) (3)关注:将革命工作中心从城市引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2分)实行土地革命(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2分)‎ ‎35.(17分)(1)原因:①美苏冷战,两大阵营之间形成尖锐对立;②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③政治上,美国对华实行“遏制与孤立”的外交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④经济上,美国对其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每点2分,共8分)‎ ‎(2)调整:谋求改善中美关系(或由遏制中国调整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1分)‎ ‎ 影响:①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②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④牵制了苏联的对华政策。(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3)原因:①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②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屡遭破坏;③“一超多强”的力量格局使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