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9(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9(解析版)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 验收卷09‎ 试题完成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由此可见 A. 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B. 离事件更近的《战国策》更接近真相 C. 历史真相无法考证 D. 作为正史的《史记》观点更可信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古书对于同一事件的叙述或多或少会添加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与事件时间远近和是否更接近真相没有必然关系;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历史的真实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加以考证的;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 A. 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 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C. 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墨子反对儒学的天命观,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愿望,故D正确;墨子重视人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故A错误;墨子的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B错误;墨子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体现唯物主义思想,C错误。‎ ‎3.‎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B. 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C. 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D. 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答案为A;B在题意中没有体现,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制度改革不彻底,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鲜卑的习俗问题,D错误。‎ ‎4.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答案】A ‎【解析】‎ ‎“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了,商人可以跻身上层社会了,所以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但是上述现象只是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人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6.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白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A. 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 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 C. 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 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魏源介绍并肯定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选官”自下层开始,少数服从多数,“公举”,可谓“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魏源对近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有所认识,B选项正确;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赞赏,不能说明魏源了解世界大势,肯定西方美国选举,不能体现其要求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AC选项错误;材料里对西方美国选举制度、民主做法的介绍,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不符,D选项错误。‎ ‎7.1893年秋,张之洞因其主持的汉阳铁厂经费窘迫,立意在湖北织布局之外增建纺纱厂。他认为这样“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不足之处),兼可协助铁厂之需要”。由此可见 A. 甲午战败使清政府放宽了办厂限制 B. 张之洞对民用企业的认识走向深入 C. 创办民用工业只是为辅助军事工业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其影响而产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不足之处),兼可协助铁厂之需要”可知张之洞建立纺纱厂不但能解决汉阳铁厂的经费问题,还能辅佐工业布局的不足之处,表明张之洞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解决经费的需要,而是对民用企业的认识走向深入,答案为B;1895年甲午战败,使清政府放宽了办厂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C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没有关系,D错误。‎ ‎8.下表为1911~1933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及上海同类工厂数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上海 A. 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 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C.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突出 D. 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辛亥革命以后的20年间,全国30人以上的工厂中,上海一地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最终接近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突出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只有1911年之后,工厂数目的统计不能得出,其一直是全国经济中心,A选项错误;从1911到1933年,仅工厂数目的统计,不能得出上海在整个经济发展中速度最快,B选项错误;工人和工厂数目的优势,不能说明上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最大”,D选项不符合题意。‎ ‎9.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则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可见国共两党 A. 都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B. 都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 C. 都注意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D. 都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共产党强调民族战争必须依靠人民,国民党也指出,建国和抗战“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负担”,可知国共两党都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国共两党强调民众和民众抗战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其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B选项错误;认识到民众对抗战重要性的,不能说明两党都注意到了战争“持久”性,C选项错误;认识民众重要性与“武装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的含义不同,D选项错误。‎ ‎10.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A. 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B.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削减城镇人口 D. 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表格可见,该时期连续四年农业发展落后,国家职工人数即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国家财政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时期,为此我国采取了调整城镇人口数量即削减城镇人口的举措,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并未采取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阶段不符,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1978年之后,与材料所体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如图是反映雅典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漫画,它能够说明 A. 在雅典言论和信仰自由 B. 两人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 C. 雅典人文主义从此诞生 D. 两人对人的认识截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两人都重视人地位和作用,故B正确;A不是漫画反映的实质,排除;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雅典人文主义诞生,但不符合漫画的主旨,C排除;两人都重视人地位和作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D错误。‎ ‎12.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 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 B. 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 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 D. 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卢梭认为普遍意志代表的是多数人的主张,因此其决定具有普遍的约束性,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理论,排除B;材料中没有关于自由主义内涵的阐述,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主旨是普遍意志约束性的合理论证,而非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排除。‎ ‎13.19世纪后半期,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期间竞相改革。保守党政府通过了《公共卫生法》等法令,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等进行规范。自由党比较关注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议会一再通过改革法令扩大选举权。这些改革反映出 A. 两党纲领完全一致 B. 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 C. 不同阶级实现了权利平等 D. 工业革命消除了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的改革都提到改善工人待遇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以维护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两党的纲领完全一致与材料内容不符,A选项错误;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扩大工人权益的做法,不能实现各阶级的权利平等,C选项错误;工人权益的提高,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 ‎14.“它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该文艺流派 A. 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 B.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追求 C. 是对传统古典主义的反叛 D. 引领了二十世纪的文艺潮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浪漫主义艺术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对僵化的古典主义的有利反驳,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艺术流派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但不能说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故D选项错误。‎ ‎15.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A. 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B. 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 C. 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 D. 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勃兰特的下跪体现了德国敢于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但与后面史实无关,排除A。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与勃兰特的下跪相比,这一做法有利于重新塑造德国的大国形象,这也是其想要摆脱战败阴影的体现,B项正确。“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与题干中勃兰特的下跪不符,排除C。联合欧洲国家与题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史实所体现的意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 ‎16.治国理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人口真多呀)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 材料二 ‎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管子治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 ‎【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 目: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 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孔子提出的主张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根据“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富国富民和重农抑商的主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主张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富民强国,从而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帛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若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 ‎①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②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 ‎③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④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首先阅读表格,在理解表格的基础上对三类媒介物质变迁进行概括。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媒介物质演化作出解释,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阐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18.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 年起 4 批共 120 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争到甲 午战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 生群 ‎1877 年起 4 次共 80 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 22000 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辛亥革命前至少在 600 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国初 到 20 世 纪 20 年 代末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 5362 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 1700 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 1600 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 20000 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 欧学生群 当在 5000 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 年到 2000‎ 年 分布欧美日等 100 多 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 ‎457700 人 陈竺(原卫生部长)‎ 万钢(原科技部长)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以合理的时空视角,自拟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留学教育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论证:中国在鸦片战争时期,因为中西军事和文化的冲突,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认识到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国民需求,于是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洋务派掀起了旨在挽救统治危机的洋务运动。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也积极对外派遣留学生,因此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便成为了初期留学生的目的地。这也就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正式起步,同时初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的经济、教育和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西方奠定了基础。‎ 综上,近代以来,中国派遣了大量学生出国留学,他们在各国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以合理的时空视角,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到2000年之间不同历史阶段的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答题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留学教育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也可以选择1979年后中国留学生大量增加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拿破仑(节选)‎ 魏源《海国图志》(1842 年)‎ 认为拿破仑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人物,但最终 亡于过度征伐。‎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3 年)‎ 强调国际公法只能约束实力相当的国家。因而无法 制止拿破仑发动的战争。‎ 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 年)‎ 认为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促使“欧洲忽生动力,因 以革新”。‎ 邹容《革命军》(1903 年)‎ 称华盛顿和拿破仑“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木”。‎ 黄兴《致赵凤昌等书》(1915 年)‎ ‎“虽以拿破仑之雄才大略,自窃帝位,力削民权,然不 久即归于共和,身流孤岛。”‎ 茅盾《希特勒怎及拿破仑》(1941 年)‎ 认为希特勒代表反动力量,而拿破仑代表正义力量。‎ ‎——据刘宝吉《拿破仑的近世中国之旅》等 根据上表内容,提出一个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1‎ 看法:时代主题影响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建构。(“时代主题”答为“时代特征”“时代问题”“时代发展特点”“意识形态”等皆可相应给分。)‎ 论述:魏源描述的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拿破仑形象,和郑观应强调的国际法不能制止拿破仑战争, 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富国强兵和摆脱民族危机的迫切要求。梁启超、邹容和黄兴等笔下的拿破仑形象则体现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知识分子积极主张进行制度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茅盾比较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强调了拿破仑战争因具有反侵略色彩而代表正义力量,反映了抗击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背景。综上,拿破仑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最为迫切关注的时代问题。‎ 说明:任答一个对拿破仑的形象描述(或认识或评价)对应一个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形象与时代主题能够形成合理的逻辑联系、表述清晰。)答出 3 个“形象”与“时代主题”即分。其它符合“形象”与“时代主题”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示例 2‎ 看法:拿破仑形象建构受到不同政治立场的影响。(“政治立场”答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阶级立场”“价值观念”等皆可相应给分。)‎ 论述:梁启超着重于强调拿破仑战争促使欧洲国家变法图强,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也应通过变法 图强来应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邹容强调拿破仑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并将其与华盛顿并列,意在宣传革命思想,号召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黄兴强调拿破仑以帝制替代共和,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最终“身流孤岛”,则是出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民主共和政 分体的政治立场。可见,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影响了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书写和形象建构。‎ 说明:答其它人物的主张与相应的政治立场,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亦可相应给分。 ‎ 示例 3‎ 看法:拿破仑形象具有多样化特征。‎ 论述:拿破仑本身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评价多元、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形象的构建受到时代主题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出于不同政治立场所塑造的拿破仑形象也不一致,书写者往往通过拿破仑某一方面的政治活动来反映自己的政治观点。拿破仑形象的多样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的多种视角和对救亡图存的积极探索。‎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表格内罗列了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的不同描述,由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对拿破仑的评价和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情况展开论述,如时代主题影响了拿破仑在中国的形象建构,可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特征对该论点展开论述;又如拿破仑的形象具有多样化特征,可结合书写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该论点展开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兴起于15—18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以英国托马斯·孟为代表,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18世纪中晚期,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认为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1936年,英国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 ‎——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些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经济日报刊评: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1)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追求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要求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原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突出;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发展缓慢与通货膨胀并存。‎ ‎(2)特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目标,合理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根本目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1)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8世纪早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追求资本原始积累,因此重商主义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晚期正是工业革命兴起时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要求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原料,因此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突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在此背景下,“英国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发展缓慢与通货膨胀并存,因此“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 ‎(2)特点:根据材料“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据材料“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为目标,合理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