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第一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1.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A. 井田制瓦解 B. 礼乐制度推行 C. 宗法制完备 D. 纺织技术提高 【答案】C 【解析】由商代到周代,女性的地位逐渐降低,这一变化主要和周代宗法制完备,按照父系血缘分配政治权力有关,故选C;女性地位的变化并不能体现井田制的瓦解和礼乐制度推行,排除AB;纺织技术的提高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C。 2.关于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史籍中没有记载,历代学者都试图解开这一谜团。自西汉末刘歆开始至今,学术界已给出四十余种答案。其中最早的认为克商之年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认为是公元前1018年,早晚相差一百余年。据此可知 A.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 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 历史学家解释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学者对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认识不同,这反映了历史学家解释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D项符合题意;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但依据史料,不断追求历史真相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故A、C项表述错误;历史认识不一定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的,它受制于史学家掌握的史料、历史观、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因素,故B项错误。故选D。 3.孟子认为,没有“恒产”的人就没有“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等犯了罪,再施加刑法去处置他,这是对人民的坑害,“仁人在位”哪能这样治理国家呢?这体现了孟子 A. 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 B. 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C. 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D. 礼法并施的治国方略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孟子认为老百姓有恒心的前提是有自己固定的产业,并强调仁君不应当对老百姓因无“恒产”而犯罪施以重罚,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重义轻利是孟子对道德和物质利益的思考,人性本善是孟子对人性的哲学思考,这些都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B两项;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张且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4.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 A. 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 B. 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 C. 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D. 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和地方诸侯方国构成政治联盟,到西周时期“授土授民、既封且分”建立诸侯国,形成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 表明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C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原王朝与方国是政治联盟,还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A项错误;夏商王朝是各方国的“共主”,与方国不是平等关系,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不仅局限于边远地区的开发,D项错误。 5.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A. 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 B. 废除了察举制度 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推行了郡县制度 【答案】A 【解析】诸侯国任官地位较低,且不能进入中央任职,从而减少了诸侯国笼络高级人才的资本,从而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故选A;诸侯国任官地位较低并不能代表废除察举制度,排除B;题意和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无关,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是在秦代,且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 6.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A. 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 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 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 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 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 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 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D. 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西汉时期选拔人才以“孝廉”为标准,注重德行,同时又充分发挥民间舆论,将国家用人与民间舆论结合起来,故选B项;A项中官民责任感与题干无关,故排除;地方政府包办选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太绝对,还有其他荐举方式,故排除。故选B。 8.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一变化反映出,隋唐时期 A. 人地矛盾日渐显露 B.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C. 自耕小农逐渐衰退 D. 世家大族已经消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魏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但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在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种对土地的严格限制,反映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土地的日趋紧张,从而使人地矛盾的日渐显露,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表明对土地兼并的遏制,故B项排除;自耕小农逐渐衰退是在宋代,且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项消亡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9.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 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 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 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答案】B 【解析】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等政策推动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说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不抑兼并”等政策能够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地主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A项错误;贫富分化严重和政府税源锐减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10.佛教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西中。东晋时“飞天”着色大胆、运笔豪放,画面原始、拙朴。北魏时“飞天”形象较飘逸、轻盈,已脱离西城“飞天”的笨拙之感。唐代中期的“飞天”积极奋发,奔放豪迈,有突出的灵动之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晋时期飞天开始摆脱模仿痕迹 B. 唐代飞天体现盛世时期的审美理想 C. 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完全成形 D. 佛教对唐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B 【解析】唐代中国化的飞天日臻成熟,形象灵动多变,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审美理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两晋时期飞天还没有摆脱模仿痕迹,排除;C项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才开始成形,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1.自唐高祖到唐肃宗,唐室公主改嫁的有二十多位,其中许多公主还是三嫁、四嫁。倡导儒道的韩愈,他的女儿也曾离婚。但这种风尚,到南宋以后便消失了。据此可知,唐代 A. 社会风气开放影响婚姻观念 B. 民众具有婚姻的自主选择权 C. 婚姻观念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唐室公主、韩愈女儿都存在离婚、改嫁现象,说明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伦理观念较为单薄,这种风气与胡人的习俗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C项错误;婚姻观相对开放不代表民众都具有婚姻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唐代高,但婚姻观却更趋保守,故D项错误。故选A。 12.有学者指出,在中世纪,欧洲各个大城市排污设施欠缺,粪便气味成为人们抱怨的焦点。但是在同时期中国的城市中这个现象并不多见,城乡之间的生态平衡无意中缓解了中国城市的卫生问题。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建立了系统的环境保护体系 B.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优与西方 C. 精耕细作的农业改善了城市卫生 D. 中国人的公共卫生意识较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乡之间的生态平衡无意中缓解了中国城市的卫生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需要使用生物肥料,城市向农村提供人畜粪便,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和蔬菜,这种内在联系有助于缓解中国中古时期城市卫生状况,故C项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并未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体系,故A项错误;B项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优与西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很强的公共卫生意识,故D项错误。故选C。 13.自古以来,金银器是权贵皇族特享的奢侈品。自晚唐始,金银器出现在民间,到南宋时候,金银器普遍出现在酒楼及百姓家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B. 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 贵族阶级的彻底衰落 【答案】C 【解析】金银器在南宋时期在民间十分普遍,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王守仁是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的:“夫人者,天地之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据此可知,心学 A. 衍生出一定的思想解放倾向 B. 体现出浓厚的客观唯心主义 C. 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D.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答案】A 【解析】 王守仁对良知的解释,强调每个人都有内在良知,还原本来面目,据此可知心学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衍生出了一定的思想解放倾向,A项正确;心学主张天理即是本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错误;心学维护封建伦理、致良知与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符,C项错误;实用主义与心学强调明心见性不符,D项错误。 15.明代,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押租制,即佃农向田主交纳高于一年地租额的货币量作抵押,退佃时归还押金,不计利息。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清代,押租制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获得一定发展。其他各省也有出现。押租制的实行和发展 A. 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 B.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 确保了佃农的生产经营权 D. 表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答案】C 【解析】押租制意味着通过押金,佃农获得稳定而独立的经营权。故答案为C项。A项押租制是有利于佃农生产经营的,排除;B项此时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经成熟,排除;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排除。 16.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D.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A;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B;图片信息与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无关,排除D。 17.《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 内容 筹海篇 地图 各国地志 夷情备采 西洋器械 地球天文 表 国地总论 筹海总论 1 1 25 1 4 5 1 1 1 增补卷数 总卷数 2 2 66 3 12 5 3 3 4 据此可知,魏源 A. 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 B. 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C. 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 D. 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 【答案】C 【解析】魏源增加《海国图志》的内容多涉及西方地理、军事等,说明魏源渴望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故答案为C项。A项重点介绍地理不代表主要精通,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就其增补内容来看,不能说明其倾向政治意识,排除。 18.洋务运动时期,“制造”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达致前所未有的高峰。据学者统计,1894年“制造”被使用123次,1895年上升到283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战争刺激国人关注器物 B. 西学东渐进入了新阶段 C. 洋务运动已经走向破产 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制造”被频繁使用可推知,此处的“制造”指的是学习西方器物,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制造”被极大关注,可见,战争刺激了国人再度关注器物,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已经超越器物学习制度的层面,故不能反映进入新阶段,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运动已经走向破产,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开始兴起,故D项错误。故选A。 1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曾积极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他们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方便引入西方工业 B. 建立近代外交 C. 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D. 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根据“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积极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的目的在于方便引入西方的工业和技术,根据“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核心制造技术,故选C ;江南制造总局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是为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并不仅仅是方便引入西方的工业和技术,并不是建立近代外交,排除AB;洋务运动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排除D。故选C。 20.如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时间 厂名 创办人 资本关系 1897年 苏州苏纶纱厂 陆润庠(国子监祭酒) 苏州商务局筹款 1899年 南通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领用官机,征集商人资本 1905年 无锡振新纱厂 荣宗敬(钱庄主)张石君(洋行买办) 1910年 上海公益纱厂 祝大椿(怡和买办) 后改制为中英合资 A. 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 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 C. 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95-1910年”的时间及此时的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图表的数据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受此影响涌现出一批纱厂的实业家,故C项正确;民国成立于191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荣宗敬及张石君等人并不是士大夫出身,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失败告终,且同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1.1902年,吴汝纶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提议统一国语:“此音尽是京城声口,尤可使天下语音一律,今教育名家率谓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1906年,提学使黄绍箕等考察日本教育后,向其教育会咨询语言统一的问题。清末的“语言统一” A. 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民主化探索 B. 适应了播音表达规律的要求 C. 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 D. 为废除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近代意义的国语是一国国民通用语言的标准语,是民族共同体的象征,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是中国近代语言统一的探索,排除;B项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广播电台,排除;C项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排除。 22.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启蒙思想的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说明当时 A. 民族主义意识削弱 B. 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增强 C. 科学观念受到质疑 D. 欧美社会制度得到推崇 【答案】B 【解析】根据“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增强,故选B;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民族主义意识削弱和科学观念受到质疑,排除AC;材料明显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不符,排除D。故选B。 23.五四运动前后,包括恽代英在内的青年认识到要推翻军阀政治要到“最受政治、经济直接压迫和掠夺痛苦的下层农工阶级”中去,寻求改变中国的根本力量。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工农联合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C.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国人对西方政体模式的否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到“最受政治、经济直接压迫和掠夺痛苦的下层农工阶级”中去可知,青年重视无产阶级力量,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关,故A项符合题意;工农联合的思想的出现是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故D错误。故选A。 24.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颁布的《兴国土地法》修改:“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一变化 A. 标志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B. 有利于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D. 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由之前不没收地主土地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变化,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故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1931年,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项是1935年遵义会议,排除。 25.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半年后中共中央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代替此前所用的“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B. 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 积极开展战略反攻 D. 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竭力维护和平大局,故选A;人民军队的创建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B;积极开展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排除C;1946年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军事优势地位,排除D。故选A。 26.1947年,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说:“凡此国势与社会情形,实足令人寒心。富有人士多已离沪他去,致金融日趋逃避,长此以往,留居者环境日非,贫困日甚,诚不堪设想。”出现此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党失去资本家的支持 B. 日本侵华破坏发展的环境 C. 官僚资本挤压发展的空间 D.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了困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国势与社会情形,实足令人寒心”、“金融日趋逃避”等信息可知,此时上海的发展环境恶劣,这与此时官僚资本的膨胀,挤压了私人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重要的关系,故C正确;国民党失去资本家的支持是结果而非原因,故A错误;此时为解放战争而非抗日战争时期,故B错误; D项属于现象不属于原因,排除。故选C。 27.1951年,人民政府开展了城乡物资交流,由工商局设立工业器材、油粮、牲畜柴炭3个交易所,把分散在全市各主要工商行业和来自各地的批发商人、零售商人、农民等组织起来进行交易。这一做法 A. 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热潮 B. 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 减少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 D. 拉大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由工商局成立了交易所,把分散的商品交易相关行为组织起来进行交易,这缩短了商品流转过程,有助于减少商业纠纷,促进市场繁荣,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人民政府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可见国家并没有体现减少对经济的指导,相反有所增加,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是否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故D排除。故选B。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工会组织职工上大课,举办短期训练班和职工夜校,宣讲劳动创造世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常识教育。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B. 开展工人扫盲教育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建立基层民主组织 【答案】A 【解析】对工人进行阶级斗争的常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故选A;宣讲阶级斗争的常识教育并不是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无法体现开展扫盲教育,排除B;对工人进行常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基层民主组织无关,排除CD。故选A。 29.“一五”计划实施后,中共中央先后发布《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等文件,要求地方政府抑制农民进入城市。到了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B.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城市粮食供应得到保障 D. 农村劳动力人口饱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剧了城市粮食供应,不利于最大程度积累工业利润,因此国家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为1956年三大改造后,故A项错误;确保城市粮食供应是结果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 30.1955年,王路和王云阶共同创作了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曲调简单优美。该儿歌 A. 描绘了工业化建设的场最 B. 倡导了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俗 C. 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D. 体现了“双百”方针所提倡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儿歌创作的时间、内容来看,反映的事件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儿歌只是反映了简单优美的曲调、溢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而非社会风俗,排除;C项浪漫主义突出个人感受而非充满童趣,排除;D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 31.下表为1978一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 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 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 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 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 “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故选B。 3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一条规定,“除威士塔修女外,妇女受终身的监护”;在《罗马民法大全》里规定,“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这一变化表明 A. 罗马法律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B. 罗马法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 C. 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 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妇女受终身的监护”,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和缺乏独立性,但是随着罗马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战争带来人口的减少,法律规定禁止女性自由受到限制,这表明古代罗马女性地位逐步提高,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财产和种族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罗马法并不保护奴隶的利益,故排除。故选D。 33.古罗马万民法曾有如下规定:没有各当事人的合意,婚姻不能成立;契约订立以“意思合致”即交易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为最基本条件,禁止任何暴力和恫吓手段。这体现了 A. 罗马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B. 万民法体现了自然法思想 C. 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D. 万民法注重公民权的维护 【答案】B 【解析】根据“交易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为最基本条件”可知罗马法尊重缔约双方的意愿,体现了自然法思想,故选B;材料中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罗马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缔约的内容,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无关,排除C;材料内容并非是注重对公民权的维护,排除D。故选B。 34.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1446—1510)运用新的绘画方法,发展了中世纪的装饰风格,创造出富于线条节奏、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其作品《春》《维纳斯的诞生》,富有生气地描绘了美惠三女神、女神维纳斯的形象。这些作品 A. 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B. 表明现实主义已成为时代主流 C. 推动非宗教理性时代的到来 D. 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富有生气地描绘了美惠三女神、女神维纳斯”可知,这些作品突出了人体美和人性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19世纪以后才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B项错误;启蒙运动开启了非宗教理性时代的到来,C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故排除D项。故选A。 35. 14世纪中期,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的数年间,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们发现笃信基督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厄运。相反,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儿,兄弟、姐妹、朋友接连去世的不幸事实之后,他们似乎突然顿悟:天下根本没有什么神灵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这说明 A. 历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B. 历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预呈现一定的无序性 C. 偶然因素对历史起到了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 D. 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4世纪中期的瘟疫促使人们开始怀疑神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由此可以的付,偶然因素能对历史起到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C正确;ABD说法均不正确,且与材料主旨不符。 36.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向君主提供咨询服务的枢密院名义上仍代表中央政府,颁布政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有名无实 B. 君主立宪尚未形成 C. 国王拥有行政大权 D. 制度变革循序渐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确立后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力,说明制度变革有一定的渐进性,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C选项错误。 37.1680—1830年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项目年份 1680 1730 1780 1830 黄金 5.0 7.8 0.2 3.0 树胶 8.1 9.4 12.0 71.6 奴隶 55.3 64.3 86.5 1.9 据上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 A. 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B. 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 C. 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D. 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 【答案】C 【解析】1680年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所以此时塞内加尔出口的 “商品”主要是“黄金”和“奴隶”,1830年是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塞内加尔出口的主要“商品”转变为树胶,这说明塞内加尔的经济发展是依附于欧洲市场的,故选C;塞内加尔出口“奴隶”,在三角贸易中并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排除A;表格内容并不能说明塞内加尔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排除B;表格内容不涉及矿产资源的开放,“始终停滞”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C。 38.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的变化情况(单位:千克)。 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粮食 肉 糖 1919年 181 16.5 0.5 1925年 229 38.7 4.6 A. 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B.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 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的消费量要比1919年有较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变化主要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不是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此时苏俄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新,故B不符合史实;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是在1928年,故C错误。 39.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 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 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经济能够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在此时期对苏联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苏联模式未必合适,而且其本身具有弊端,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冷战”兴起,故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实行“四五”计划使国民经济短时间内获得了恢复和发展,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40.20世纪初,美国“文学牛仔”被小说家刻画成阳刚威猛,热爱自由,神勇无畏和开拓进取的骑士英雄。20世纪后半期。“文学牛仔”的英雄神话开始解构:牛仔脱下英雄的外衣而更富有普通人的生活化倾向。性格脆弱的一面也暴露无遗。“文学牛仔”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 A. 青年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B. 多元文化渐趋衰落 C. 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D.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答案】D 【解析】20世纪后半期“文学牛仔”的英维神话开始解构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牛仔形象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排除;B项20世纪世界文化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工人被机器异化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第二卷 主观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初,沿海江浙一带流行痘疹病,规模极大、发展迅速,国民政府在中央成立防疫中心办公室,同时发行了内容详实的《防疫手册》,著名中医学家王忠奇临危受命就任防疫总调度,在细致的病情调查后,通过病菌类的培养,发现了抑制病菌传染的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的救治资料。在王忠奇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办法相关法令要求民众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封城、封县和封村,对铁路交通进行管制,防止人员大规模流动,进行病人的集中隔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严密的治疗制度和防疫制度,1935年,江浙地区的痘疹病基本消失,民众回归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30年代我国防疫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成立机构、立法保证、专人负责、理论联系实际、强制性、措施得当 (2)影响:有效的避免了疫病的传播和发展发展了近代的公共卫生事业为后世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解析】 (1)特点:根据“国民政府在中央成立防疫中心办公室,同时发行了内容详实的《防疫手册》,著名中医学家王忠奇临危受命就任防疫总调度”得出成立机构、专人负责;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令要求民众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得出政府主导,立法保证;根据“在细致的病情调查后,通过病菌类的培养,发现了抑制病菌传染的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的救治资料”得出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对铁路交通进行管制,防止人员大规模流动,进行病人的集中隔离”得出采用强制性措施,措施得当。 (2)影响:根据“江浙地区的痘疹病基本消失,民众回归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30年代我国防疫的历史影响在于有效避免疫病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后世应对疫情提供经验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