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全国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答案为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 ‎3.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丝绸纺织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获得“丝国”称号是 A. 商周时期 B. 西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素有“丝国”的誉称。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故答案为B项。A项,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排除;CD项,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 A. 个体农耕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可以看出《氾胜之书》对农业的耕作原则、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个体农耕是针对奴隶社会奴隶在井田中集体劳作而言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私田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形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排除;B项,铁犁牛耕是一种耕作方式,自春秋战国开始,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 ‎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鞅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力,故B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C错误;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故D错误。‎ ‎6.中国俗话所说的“五谷六畜”反映的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 A.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B. 以地主私有土地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 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 ‎【答案】A ‎【解析】‎ ‎“五谷”属于种植业,“六畜”属于家畜饲养业,故“五谷六畜”反映的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故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题干也没有反映这一信息,故C错误;题干也没有涉及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五谷六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种植业、家畜饲养业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制瓷业清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 中国在汉代就有了“丝国”的称号 C. 宋朝景德镇是瓷都 D. 清代发明了青花瓷彩,效果如同油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制瓷业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排除;B项,中国汉代已有“丝国”称号,但与“制瓷业”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奉为珍品;而且青花瓷上应是中国画,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风格迥异;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排除。‎ ‎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 宋代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朝廷捍卫海疆主权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朝廷认可”“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特别是对“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的认可,说明宋代对于东南沿海的政策是鼓励海洋开发。故答案为A项。B项,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题干中是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现实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捍卫海疆主权是需要军队或者政府力量驻扎的,题干主要是针对沿海的民间信仰的认可,并没有出现政府力量,不能说明宋代朝廷捍卫海疆主权,排除;D项,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0.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故C正确。‎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须从“明清商业革命”中的“明清”的时间限定予以突破。早市和夜市出现在唐代,排除②;北宋“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排除④。①③出现在明清。故答案选C。‎ ‎12.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B. 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C. 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D. 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错在“禁止” 二字。‎ ‎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错在“忽视”二字。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错在“取消”二字。所以只能选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内容。‎ ‎13.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梁启超认为儒家( )‎ A. 借助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B. 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 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 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改革教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说法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特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有教无类;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不同文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是老子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无为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道”,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5.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A. 水力和风力 B. 蒸汽动力和电力 C. 水力和电力 D. 风力和蒸汽动力 ‎【答案】B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故B正确;水力和风力属于自然力,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故A错误;水力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故C错误;蒸汽动力也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动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蒸汽动力和电力在两次工业革命当中的地位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6.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力量太小不能解体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第一要素是靠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才解体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是解体的“首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解体的“首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 ‎17.洋务运动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A. 开平煤矿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故答案为B项。AD项,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排除;C项,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的第一个军工企业,并不是规模最大的,排除。‎ ‎18.关于中国近代企业性质,有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下列企业中,与其他企业不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性质的是 A. 大生纱厂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生纱厂是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和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此三者都属于洋务企业,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9.下列哪一项是宋代手工业取得的成就 A. 景德镇成为“瓷都”‎ B.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C. 使用煤作为燃料 D. 出现缂丝技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是在元代,排除;C项,使用煤作为燃料用来冶铁是在西汉,排除;D项,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到商代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排除。‎ ‎20.下列属于李鸿章为“分洋商之利”而在长江流域创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近代新式水运业的起步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轮船招商局 C. 发昌机器厂 D. 继昌隆缫丝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清政府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近代新式水运业的起步。故答案为B项。A项,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军事企业,与“水运”无关,排除;CD项,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企业”不符,而且也与“水运”无关,排除。‎ ‎21. 如果根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归类,下列人物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同类的是 A. 李鸿章 B. 陈独秀 C. 张謇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荣氏家族兄弟是名族实业家,张謇是状元实业家,故C正确。‎ ‎22.甲午战后,有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政策 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宁郡通久源纱厂”“生意亦畅”“招募女工”可知,该家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初步发展。故答案为A项。BCD项,中华民国政府建立于1912年,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在1935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此三项都与“甲午战后”不符,排除。‎ ‎23.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工人运动高涨 D. 实业救国热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为了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倡导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现象。AB两项出现的时间与材料内容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排除这两项;C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原因 ‎24.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在表面上却附于日本”,以及题干设问“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故本题答案选B项。AC两项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D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25.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33年……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多元化特征,故C正确。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过于绝对,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故B排除。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 ‎26.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 A. 西装 B. 中山装 C. 长袍 D. 马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是西装;CD项是中国的传统服饰,都无法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演变 ‎27.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 A. 电视 B. 广播 C. 电话 D. 电影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电影艺术的传入。注意把握题干关键词“1909年初”“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具备多种功能于一体,给人以视觉享受和无限美感,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大开眼界,故排除C,D正确。中国最早的广播是1923年1月23日在广东开办的,是一个美国人和《大陆报》合作的,故B错误。‎ 故选D。‎ ‎28. 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 解放战争时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国民大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材料中所说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得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B正确。‎ ‎29. 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A.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 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 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D. 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造成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故C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浦东的开发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0.“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青壮炼钢去”是指“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现象,造成这样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共党内存在着“左”倾错误思想的推动,故C项符合题意。ABD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但是重要原因而不是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左”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3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 ③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是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时;“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映;“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以按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②③。故答案为B项。A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顺序排列错误,排除。‎ ‎【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思路:①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②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③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32.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省份是 A. 安徽、四川 B. 北京、上海 C. 福建、广东 D. 湖北、山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首先试行农村生产责任制,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故答案为A项。C项,根据所学可知,福建、广东是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省份,排除;BD项,综上分析可知,北京、上海、湖北、山东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 A.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开发沿海港口城市 D. 开辟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是在1988年,排除;C项,开发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城市,排除;D项,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 ‎34.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项提出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项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项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四大 ‎35.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 A. 世界贸易组织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应对经济全球化”、“2001年底正式加入”等信息可知,应是中国入世。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6.17世纪造船业和海运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造船业和海运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正确;AB项是16世纪,排除;D项是18世纪,排除。‎ ‎37.18世纪中期以后,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的国家是 A. 法国 B. 荷兰 C. 英国 D. 西班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答案为C项,A项排除。BD项,17世纪荷兰占据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与“18世纪中期以后”不符,排除。‎ ‎38.《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工厂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工展 D. 海外市场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可知,所述为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而工厂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A 项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制度保障,排除;C项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排除;D项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市场条件,排除。‎ 点睛:基于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工业革命历来是高考常考点,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对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应该熟练掌握。‎ ‎39.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A.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题中的泰坦尼克号作为一艘蒸汽巨轮,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有发送无线电报的功能,显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表述正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蒸汽汽船和无线电报 ‎40.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理论,天主教会始终坚持大地是扁平的圆罗盘,罗马或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的说法。对这一说法构成致命性冲击的是 A.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B.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C.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 达·伽马到达印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大地是扁平的圆罗盘,罗马或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反映了天主教会的“地平说”,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冲击了“地平说”,故A正确;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并不能证明“地圆说”,故B错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没有绕地球一周,故C错误;达•伽马到达印度同样不能证明“地圆说”,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大地是扁平的圆罗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圆说”冲击“地平说”的角度出发,结合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意义,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1.19世纪末,“六大跨国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经济危机的出现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末”可知,题干中的现象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期,所以题干中“跨国公司”是垄断组织。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改变,产生了垄断。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于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的美国,与“19世纪末”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与“19世纪末”不符,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42.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农业集体化方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基于这种设想。故选A。B项是1921年在战时共产主义被证明失败的前提下实行的政策,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C项说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材料无关;D项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采取的措施。‎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局面的情况下进行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探索,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也需掌握。‎ ‎43.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确立土地私有制 C. 推行全盘集体化 D. 征收粮食税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征收粮食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的土地是公有制而非私有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4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 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 实行余粮征集制度 C.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D.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使“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国民经济比例失衡。苏联只重视国家利益,忽视改善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五年计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实行余粮征集制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而苏联的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排除。‎ ‎45.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 冷战格局的形成 D.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背景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斯大林强调的是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保卫祖国。分析选项,A、C、D都是二战后的历史事件,均不合题意。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进行工业化时,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所以应选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46.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 工业领域 B. 贸易领域 C. 农业领域 D. 金融领域 ‎【答案】D ‎【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先爆发于股票交易所即金融领域,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工业领域、贸易领域、 农业领域也均出现了经济危机,但均不是首先爆发的领域,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先爆发于金融领域。‎ ‎47. 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经济管理新模式是 A.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C. 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调节经济 D. 全面推行国有化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经济管理新模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8.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 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 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D ‎【解析】‎ 题干材料中政府要对老者或病人予以照顾,为壮者提供工作,这表明罗斯福政府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D正确。“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属于罗斯福政府要改革的经济政策,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国有化,故A、B、C项不正确。‎ ‎49.美国在二战后依靠三个经济支柱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下列组织中哪个不是三个经济支柱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关贸总协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关贸总协定是其前身。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题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排除。‎ ‎50. 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 ‎①长期的冲突和战争给欧洲人民造成了灾难和痛苦 ‎ ‎②“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 ‎③美苏冷战威胁到欧洲的自身安全 ‎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迅猛发展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事情,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 ‎51.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贸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且中国是世界银行的会员国。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排除;CD项,关贸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并且于1995年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与提供贷款无关, 排除。‎ ‎52.对于经济全球化,有人认为它能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陷阱”。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 经济全球化有百害而无一利 C.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帆风顺 D. 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A ‎【解析】‎ ‎:“馅饼”是比喻经济全球化的好处,“陷阱”是比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这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本题选A。‎ ‎53.中新网2007年12月21日报道:“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缺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在上海举行下线仪式……ARJ21先后选定了美国GE公司、欧洲利勃海尔等19家世界顶级系统供应商。”这段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 A. 经济区域集团化 B. 世界经济全球化 C. 世界经济制度化 D. 国际贸易法制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看出,客机生产不是由一国完成,而是由多国合作实现的,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 ‎54. 某班以《当今世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 )‎ A.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全球化缩小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威胁了部分国家主权 D.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逆向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而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ACD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55.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应该 A. 加速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 B. 与发展中国家联盟,提高关税 C. 实行贸易保护,捍卫民族工业 D. 无条件接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答案】A ‎【解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故我国应该加速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以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故A正确;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也不会以提高关税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故B错误;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故C错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行为也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全球化进程,中国不会无条件接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故D错误。故选A。‎ 二、判断题(正确的选“正确”,错误的选“错误”,并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56.十月革命后,迫于三年国内战争形势的需要,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错误 ‎【解析】‎ 十月革命后,迫于三年国内战争形势需要,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故本题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迫于国内战争形势的需要,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7.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上台进行改革,政治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题干表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错误。‎ ‎58.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题干表述符合史实。故答案为:正确。‎ ‎59.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题干表述符合史实。故答案为:正确。‎ ‎60.完成环球航行的是哥伦布。‎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绕过了美洲南段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所以题干表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错误。‎ ‎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答案】正确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世界银行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其职责是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订,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故本题说法正确。‎ 三、连线题(请将题目中的相应信息进行连线,并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62.请国际组织标志与其相对应的组织名称进行连线。‎ ‎【答案】CDBA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欧盟的成员国有12个国家,图案是12颗星;世界银行的标志是一个地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图片中“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与之相符。故答案为:CDBA。‎ ‎63.请将左边的经济政策与下边其相对应的领导人名字进行连线 ‎【答案】DCBAFE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列宁时期;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大规模种植玉米的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是美国罗斯福;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是中国的毛泽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的是美国的胡佛总统。故答案为:DCBAFE。‎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4.材料一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造成了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 ‎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并分析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是什么?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新大陆的发现。‎ 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消极影响: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殖民掠夺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 ‎(2)事件: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蒸汽动力的使用,电力投入使用。‎ 影响: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影响:有利于战后各个国家的经济恢复,提供国际低息贷款,有利于促进落后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事件”,从材料可以看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应该是指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影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分析其积极影响,又要点出其消极影响。‎ ‎(2)第一小问“事件”,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女王执政时代跨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电力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力。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第一小问“三大支柱”,结合所学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也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工具和手段。‎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