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质检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这说明(  )‎ A. 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 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 C. 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 D.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历代大儒在不断地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并将其糅合进儒家思想体系中,这说明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故选A。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上看,儒家的核心思想并未发生过重大变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将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而非多元化,排除D。‎ ‎2.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 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主要是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 ‎3.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 A. 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 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 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 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答案】B ‎【解析】“天命有德”突出强调统治者的德政意识,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说明汉武帝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天命有德”“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突出的是统治的德政意识,而非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排除A;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的德治主张,排除C;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D项“开始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 A.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D.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答案】D ‎【解析】“人欲”不是单纯指人的所有欲望,而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这把人正当的欲望和非分的欲望进行了区分,这表明“存天理,灭人欲”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理性思考,故选D。材料并未解释天理的具体内容,故无法得知其是否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排除A;材料否定的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并未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排除B;“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其目的在于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而不是提升个人修养,排除C。‎ ‎5.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普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可知,王守仁主张在实际行动中一点一滴改掉错误的心念和言行,以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以实现知行合一,故选A ‎。材料中王守仁论述的是心学的修行法门,并未对万物本愿的问题进行探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王守仁并未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而是发展了儒学的内涵,排除C;材料中王守仁强调要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非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且D项主张出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排除。‎ ‎6.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主张(  )‎ A 理想主义 B. 尊重人性 C. 大爱精神 D. 个人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可知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要尊重人性。材料中未体现李贽的大爱精神。李贽强调尊重人性,而非主张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故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 ‎7.王夫之说:“人情者,君子与小人同有之情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此“理寓欲中”的思想(  )‎ A. 完善了宋明理学思想体系 B. 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C. 具有鲜明的民主政治色彩 D. 适应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王夫之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新发展,它是对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故选D。王夫之的观点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相悖,故其并不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一种完善,而是一种批判,排除A;王夫之的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王夫之的主张并非政治上的主张,无法得出其是否具有民主政治色彩的结论,排除C。‎ ‎8.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贯”苏格拉底此举的出发点是(  )‎ A. 捍卫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B. 重塑道德以挽救城邦制度 C. 坚决抨击雅典民主制度 D. 推崇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贯”可知,苏格拉底对于雅典陪审法庭经合法程序做出的决策坚决维护,这表明苏格拉底推崇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不惜以死捍卫法律的尊严,故选D。材料中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的是法治的理性精神,排除A ‎;材料强调苏格拉底在不公正的状态下仍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更加看重法治精神,而非道德,排除B;材料重在强调苏格拉底对法律的坚决捍卫,而非对民主制度的抨击,排除C。‎ ‎9.有人评论壁画《圣母升天》:“画中圣母双臂张开,凌空而起,在活泼的小天使的簇拥下扶摇直上,仿佛为一种激情所驱使,张开双臂接受来自天国的拥抱,我们再也看不到一丝禁欲主义的影子。”由此可见,该画风蕴含了(  )‎ A. 人文主义的情感 B. 理性主义的严谨 C. 现代主义的奔放 D. 现实主义的意识 ‎【答案】A ‎【解析】“画中圣母双臂张开,凌空而起”“看不到一丝禁欲主义的影子”体现出个性的解放,说明《圣母升天》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情感,A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B错误;材料中的壁画体现出人文主义,不是现代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C和D项错误。‎ ‎10.《欧洲文艺复兴史》在评述人文主义运动时称,“教会之守旧,人文派之复古……古代艺术之爱好者,甚至为教皇所奖励保护,由此可见新旧冲突非表面而为内心的也”。这里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是指(  )‎ A. “因行称义”还是“因信称义”‎ B. 遵从守旧观念还是鼓吹复古思潮 C. 坚持神权至上还是人性至上 D. 王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王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教会之守旧,人文派之复古……古代艺术之爱好者,甚至为教皇所奖励保护”‎ 看出,表面上教会和人文派没有冲突,“新旧冲突非表面而为内心的也”,结合所学,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禁欲和来世观,所以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是指坚持神权至上还是人性至上,C正确;AD是宗教改革时期,排除;B不是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排除。‎ ‎11.加尔文在《基督教原理》中说道: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这表明加尔文的宗教学说更适合(  )‎ A. 宣扬“先定论”,提倡信仰得救 B. 当时瑞士宗教改革的具体国情 C. 挑战教皇权威以推动宗教改革 D. 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可知,加尔文的宗教学说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而成功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财富的增加,这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要求,故选D。提倡信仰得救和挑战教皇权威是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共性内容,而材料的设问角度是要选出其中的差异性,故排除AC;材料中加尔文的这一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要求,并不仅仅限于瑞士的资产阶级,B项将影响面缩小了,与D项相比并非最佳选项,排除。‎ ‎12.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 A. 三权分立说 B. 人民主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契约中,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这与材料意思相符,故选C。三权分立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既然起源于社会契约,是由人民的自然权利集中形成的,那么人民就是国家权利的最终体现者,但材料并未描述国家权利的来源问题,排除B;天赋人权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显然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概念,排除D。‎ ‎13.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  )‎ A. 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 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 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 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答案】A ‎【解析】由“使人权……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康德强调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故A正确。 “要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 不是康德强调的主旨,排除B;早在理性主义思潮出现之前,人性就已经得到解放,排除C;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均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两者强调的角度不同,排除D。‎ ‎14.史载,宋大中祥符五年(l012年)殿试,“上御崇政殿亲试礼部合格贡举人……始摹印诗、赋论题以赐,官给纸起草,得进士建安徐奭而下及第者百人。”此材料反映了(  )‎ A. 雕版印刷技术已日臻成熟 B. 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推广 C. 宋代注重对科技知识考查 D. 印刷试题有利于防止作弊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始摹印诗、赋论题以赐,官给纸起草”可知,雕版印刷术已经比较成熟,其印制成品已经可以在大型科举考试中使用,故选A。材料中的“摹印”已经说明其运用的是雕版印刷术,而非活字印刷术,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科举考试试卷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印刷试题可减少接触试题的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材料并未论述印刷试题的好处,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5.某种书体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这种书体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可知,这种书体是草书,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ABC 均非草书,从字体的走势来看,与材料“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的特点不相匹配,排除。‎ ‎16.明代文人士大夫在创作时有意模拟原来话本的结构形式,甚至有意突出取材于“书会先生”或者“老郎”,形成了明代特有的短篇小说——拟话本的创作高潮。据此,该类小说(  )‎ A. 迎合明代民众的文化需要 B. 摧残了明代上层高雅文化 C. 成为明代小说创作的主流 D. 体现文学应做到雅俗共赏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士大夫在创作时有意模拟原来话本的结构形式,甚至有意突出取材于‘书会先生’或者‘老郎’”可知,拟话本的创作有意贴近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迎合百姓的文化需要,故选A。雅俗可以共赏,雅和俗并不是对立的,B项结论无从谈起,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其他类型小说的状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仅突出拟话本迎合世俗文化的取向,无法得出雅俗共赏的结论,排除D。‎ ‎17.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有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  )‎ A. 标志着新剧种京剧艺术的正式形成.‎ B. 揭开了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序幕 C. 说明京剧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青睐 D. 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局面形成后,京剧逐渐形成,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了徽班进就演出并合并为四大徽班的情况,这为后来京剧的形成拉开了序幕,故此题选B;材料显示的是徽班进京演出,这时京剧还没有形成,故可排除C;材料只是显示徽班进京演出的情况,没有涉及到整个戏曲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的结论,故可排除D。‎ ‎18.“伽利略的确不是第一位进行实验的科学家,但他……名符其实地成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奠基人。”作为“奠基人”,伽利略(  )‎ A. 创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B.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C. 推翻了传统的宇宙观 D. 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故选B ‎。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牛顿的经典力学,排除A;C项是哥白尼的贡献,排除;经典力学体系是牛顿创立的,排除D。‎ ‎19.某科学家在其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中指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在沿相对运动的方向上,它的长度会缩短,而且速度越大,缩短越多;质量和能量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质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巨大能量的可能性。该科学理论(  )‎ A. 开始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B. 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C. 成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大支柱 D. 彻底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与量子理论一块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一大支柱,故选C。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在宗教改革时早已被打破,A项“开始”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B项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排除;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彻底否定,排除D。‎ ‎20.德国物理学家玻恩说:“普朗克做出伟大发现的1900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材料中所说的“伟大发现”(  )‎ A. 促进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打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神学观 D. 推动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探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故选A。B项为相对论的贡献,排除;C项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排除;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而非宏观世界,排除D。‎ ‎2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当代有学者却认为魏源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保守主义的第一人。该学者的依据是魏源的思想(  )‎ A. 导致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失败 B. 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 C. 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 D. 是近代的保守主义代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思想主旨是维护清朝统治,故被人认为是中国思想界保守主义的第一人,C项符合题意。魏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且近代化的失败也不能归咎于任何个人,A项说法错误,排除;饱受儒家思想濡染的魏源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大的“天朝上国”观念,但这不能等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排除 B;D项是以结果证结果的说法,不符合逻辑,排除。‎ ‎22.它“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使西学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材料所评论的“它”(  )‎ A. 是对西方侵略的最初反应 B. 开创了制度革新的先河 C. 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性 D. 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融合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使西学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传统文化心理障碍”可知,“它”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故选D。材料所评论的“它”指的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这并非是对西方侵略的最初反应,在此之前就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触及政治制度的改革,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B;材料重在强调“中体西用”思想在文化上的影响,而非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且洋务运动更多地表现为封建统治者挽救自身统治危机的一种自救行为,排除C。‎ ‎23.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B. 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 C. 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D. 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梁启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意在鼓励国民从中找到救国的正确道路,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A错误;材料表明梁启超宣传西学思想,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梁启超推崇的是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思想,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联系所学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和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24.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袁世凯称帝 ‎133‎ 世界大战 ‎448‎ 十月革命 ‎287‎ 巴黎和会 ‎87‎ 五四运动 ‎45‎ A. 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 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 成为近代影响最大报刊 D. 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答案】A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包括国内事件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也关注国际事件如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说明该杂志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只有十月革命涉及马克思主义,不能得出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排除B项;C项“影响最大”说法夸张,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中涉及的都是重大事件,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排除D项。‎ ‎25.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绘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思想:“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出现瞿秋白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批判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瞿秋白描述的是五四前后各种主义、思想、观念、学说或思潮纷至沓来,思想文化出现多元化,这主要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故C 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己深入人心,A项只是其原因之一;B项是材料所述现象之一,而非原因;仅有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旁流杂出”,D项错误。‎ 第Ⅱ卷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得出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根据“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可以得出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根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说明董仲舒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说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此限制君主权力。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教材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2)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根据“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其发展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儒学发展到理学的背景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他们把“人”放在神创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具有天赋自由意志,以人性作为思考神学、观察世界的理论依据。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人活动的目的在此岸人间,而不在彼岸世界”,所以“人应该把精力投注于尘世事务”。这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的好奇心趋于强烈,希望求证实验的方法验证真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主义者追溯基督教的渊源,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对当时的宗教改革家有着重大启示。‎ ‎——摘编自陈志强《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宗教观的性质》等 材料二 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艺术家依靠《圣经》和原始教义反对封建神学,强调赞美人、爱惜人。他们赞美人的高贵,是要把人抬到神的地位,仍承认神的至尊地位。到17、18世纪,人文主义不再只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否定外在权威。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用头脑立地的时代”。这样人文主义便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 ‎——摘编自马啸原《西法政治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宗教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判对象、涉及领域、思想主张等方面分析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答案】(1)内容: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性的自由和平等;关注现实生活,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观;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反对愚昧无知和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 影响:有利于摆脱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解放人们的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消除了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人们对现实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为随后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渊源;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2)分析:在批判对象上,启蒙思想不仅反对封建神学,还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涉及领域上,启蒙思想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科学等更多领域;在内容和主张上,从追求个性解放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提供了舆论准备,并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 ‎【解析】‎ ‎(1)由材料“他们把“人”放在神创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 ”,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性的自由和平等;关注现实生活,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观;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反对愚昧无知和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有利于摆脱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解放人们的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消除了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人们对现实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为随后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渊源;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2)由材料“人文主义不再只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否定外在权威。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用头脑立地的时代”。这样人文主义便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可见可以从批判对象、涉及领域和内容与主张等方面论证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发展,可以答为:在批判对象上,启蒙思想不仅反对封建神学,还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涉及领域上,启蒙思想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科学等更多领域;在内容和主张上,从追求个性解放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提供了舆论准备,并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中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和为这个运动振奋起来的人,有些始终在政治和思想上停留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水平上,有些则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的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术界的发展趋向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的学术界出现的新现象,并就此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趋向:研究领域渐趋扩大;学派由单一走向繁多;由单纯汉学到中西文化文化交融;研究西学的层次逐渐提高。‎ 成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推动;晚清爱国志士的潜心钻研。‎ ‎(2)现象: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 评述:学习欧美到学习俄国,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型的重要体现。‎ ‎【解析】‎ ‎(1‎ ‎)第一小问趋向依据材料一“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可知研究领域渐趋扩大;依据“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可知由单纯汉学到中西文化文化交融;依据材料“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可知研究西学的层次逐渐提高.根据“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晚清学术界这种趋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加之晚清爱国志士的潜心钻研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的信息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方向以及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型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