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2019.11)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时间 先秦时期 汉代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核心内容 “仁”“礼”“仁政”“民贵君轻”等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 存天理、灭人欲等 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 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伦理亲情化——神学化——哲理化的发展趋势 B.统治地位曾经受到冲击,但经过改造后得到巩固 C.在明末清初时注入新活力 D.自先秦起就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重视规则和秩序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强调变革和法律 3.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4.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 C.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D.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5.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天下观 B.促进了古代中国科技的转型 C.推动了儒家文化向外传播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6.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7.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 8.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中国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 B.字体演变助推了自然科学发展 C.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精神发展 D.书法进步须借助对哲学的反思 9.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0.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正确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婉约风格 11.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具有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 D.呈现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12.古希腊人崇拜的神,与人有着一样的七情六欲,与人有着一样的形体。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崇尚自然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反对神灵 崇拜 13.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14.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15.“(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 A.文艺复兴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 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D. 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势力的精神与世俗压迫 16.法国思想家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表明卢梭主张 A.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B.推翻英国的君主制 C.权力必须实现相互制约 D.订立契约保证人民自由 17.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18.牛顿力学使人们相信,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只是一个遵循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这使人们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这说明 A.牛顿力学摧毁了宗教神学的信仰观念 B.牛顿力学计算出自然宇宙的运行法则 C.牛顿力学推演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D.牛顿力学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精神 19.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与以下哪个作品类似 A.《战争与和平》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日出•印象》 20.明确逻辑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成立的是 史实 结论 A 司汤达的《红与黑》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B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进行能量交换”。 普朗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C “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的音乐风靡全球 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旋律、节奏带具有民族特点。 D 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使全人类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网络的这一功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A.A B.B C.C D.D 21.近现代西方某画家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这表明当时 A.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新的时代风尚 B.工业化开始暴露严重的社会弊病 C.科技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视野 D.西方浪漫主义思潮面临严峻挑战 22.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写道:“1920年还只有少数专家知道洛杉矶近郊有一个叫好莱坞的小镇,而现在这个小镇已成为一个无形帝国的首都和电影新的创作中心,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好莱坞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这反映了电影艺术 A.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B.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C.丰富了美国民众生活 D.如实反映社会现实 23.据记载,1907年到1909年间,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学生由8693人增至16649人,尤其实用人才逐渐增多。直至1909年,全国共有2651名工商业毕业生,其中多数对口供职。这一现象说明清末 A.科举制度遭到巨大冲击 B.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 C.实业教育思潮开始兴起 D.儒家经典退出教育体系 2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25.印度学者奇林•福康曾说:“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他对马列主义)给予了新的强调并拓展了这份遗产。”“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 A.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 D.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 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8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现代中国,既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亦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回望历史,灾难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华民族每一次都能在废墟中浴火重生,进而延续与开创生机盎然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来说,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由今视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两次最为畫大的文化事件,塑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样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一是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其二是近世以来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 ——摘编自林雅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的,在相当长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 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二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 (5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2019.11)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25:DBBCA BDCAA DBBDD ACDBA CBBBB 26.(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国家统一;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3)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4)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7.示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阐述:中华文明虽是原生文明,但从不排斥外来文明,对外来文明一直是主动学习、兼容并包的。有专家曾论证过,中国的青铜文明和冶铁技术可能来自西亚。我们最为熟知的是,中华文明曾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文化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不仅下层百姓信仰佛教,上层统治者对佛教也非常推崇,来自中亚的高僧深受中原统治者礼遇。之后,不断有僧人远赴印度学习佛教文化,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玄奘西游。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儒学来吸收佛道思想之后也形成了哲理化、思辨化的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也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层面的变革。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制度变革。辛亥革命后,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倡导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把向西方学习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详解】 从材料“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可以得出论题: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然后,结合所学,从古代和近代中国吸收和学习外来文明史实分析阐述。古代可从佛家文化的传入和影响分析,近代可从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等进行阐述。如果考生能提出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8.(1)“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强调人本主义终极关怀。因素: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以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言之有理即可) 理性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有信仰与道德的世界。(需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