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学案

专题十三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考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规律 ‎“自由放任”的美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当代资本主义影响较大,命题角度一般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象入手探究规律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中国影响很大,新高考中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 ‎①罗斯福新政的目的(b);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b);③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b);②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③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b);④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⑤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c)‎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c)‎ ‎ “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生产严重过剩的现象;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力特别强。‎ ‎3.影响 ‎(1)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 ‎1.实施背景 ‎(1)必要性: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可能性: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财政 金融体系 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复兴工业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社会救济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3.最大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全面的改造。‎ ‎4.影响 直接影响 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间接影响 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罗斯福新政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5.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 ‎(2)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6.评价 ‎(1)罗斯福新政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的行政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来确保充分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全,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2)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把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4)新政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造成的严重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中开辟国有林区和公园、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1. (2016·10月浙江选考,T2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向国民解释新政,争取支持。这种形式是(  )‎ A.炉边谈话      B.国会演说 C.拟订法案 D.自由放任 解析:选A。由所学可知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2. (2018·4月浙江选考,T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 ‎(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行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 D.紧急救济署 解析:选B。结合所学执行“蓝鹰行动”的机构是全国工业复兴署。‎ ‎3. (2017·11月浙江选考,T23)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法案。下列项中,既反映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胜利,也是政府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实施的法案是(  )‎ A.《农业调整法》 ‎ B.《紧急银行法》‎ C.《社会保险法》 ‎ D.《公平劳动标准法》‎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公平劳动标准法》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胜利,也是政府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出台实施的法案。‎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特点: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紧密结合。‎ ‎(2)影响: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不断调整的美国经济政策 时间 在任总统 理论依据 经济情况 存在问题 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造成了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 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 受石油危机等影响陷入“滞胀”状态 凯恩斯主义失灵 ‎20世纪80年代 里根、布什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 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并存 ‎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美国迎来新一轮经济扩张,进入“新经济”时代 ‎——‎ ‎3.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概念: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表现: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 ‎(4)评价 ‎①积极方面: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②消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1.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 国别 经济模式 特征 发展概况 英国 混合市 场经济 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由二战后国家过多干预经济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联邦 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日本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2.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知识经济的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3)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使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促进经济的发展。‎ ‎(4)第三产业兴起: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5)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1. (2016·4月浙江选考,T24)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8%,比1973—197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到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20个月。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  )‎ A.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C.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 D.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克林顿执政期间,采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故选B。里根政府采取大规模减税政策,‎ 排除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排除C;推行赤字财政政策是克林顿政府之前的措施,排除D。‎ ‎2.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选A。材料显示了三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农业、工业和信息产业人口数量的变化,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产业的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 ‎3. 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产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以下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西欧普遍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B.德国等国家实施政府主导型经济 C.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初现端倪 D.西欧拥有良好的工业与人才基础 解析:选B。德国等西欧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并不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至1952年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原因包括:外因,马歇尔计划给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传统工业基础和人才也具备极大优势,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国家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②苏俄国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威胁。‎ ‎③布尔什维克党寻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各种农产品;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分配上,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 ‎①实质: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③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危机:经历长期战争以及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物质匮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恶化了经济环境,引起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 ‎②政治危机: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发生叛乱,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方面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5)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益探索。‎ ‎②现实影响: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得到广大工农的拥护,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长远影响: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斯大林模式”‎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③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3)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 政治方面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 文化方面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积极影响 ‎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③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的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2)影响: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迅速恶化。‎ ‎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订《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有着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 ‎(1)积极: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2)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集权;模式日益僵化,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解析:选A。据题干“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是在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 ‎2.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B。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要求,排除。‎ ‎3.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根据材料“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的行为,故C项正确;经济学家只是理论者,并非改革的主导力量,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实行新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课后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选C。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故选C项。‎ ‎2.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  )‎ 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A。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能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 在当时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形势下,美国的措施会加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故选A项。‎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解析:选C。国家一直都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所有制结构依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故D项错误。‎ ‎4.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 842到25 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至17 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移民政策,而非欧洲知识难民涌入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知识难民,可见其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项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D项错误。‎ ‎5.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  )‎ 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故A项错误;‎ 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津贴不同程度受影响,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6.1957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该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企业或企业协会为共同签订的协议和企业协会的协议,违反该规定者,均属违法行为,并处以1万至100万马克的罚款。”这说明此时的联邦德国(  )‎ A.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 B.限制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 C.经济领域出现了垄断现象 D.奉行混合市场经济的政策 解析:选A。材料中“违反该规定者,均属违法行为”体现了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反对限制竞争,故B项错误;经济领域出现了垄断现象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而并没有涉及混合市场经济的政策,故D项错误。‎ ‎7.(2019·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测试)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到日本考察,探求企业成功的秘密。下列对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确立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 B.采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政府掌握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D.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 解析:选D。战后日本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确立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理,日本体现了强力的国家干预和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 ‎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推行私有化 ③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④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西方国家逐渐调整凯恩斯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适当减少,英国经济发展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故①正确;西方世界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 故②正确;为了削减政府开支,政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③正确;应该是缩减政府的公共开支,而非增加,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9.蒋经国在苏俄(联)求学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据此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俄(联)(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10.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 电力 ‎10‎ ‎7‎ ‎4‎ ‎3‎ ‎2 ‎ 煤 ‎6‎ ‎4‎ ‎3‎ ‎4‎ ‎3 ‎ 钢 ‎5‎ ‎5‎ ‎4‎ ‎3‎ ‎3 ‎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解析:选C。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表格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苏联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11.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 ‎ ‎1926年人口 ‎ ‎1939年人口 ‎ 人口增长数 ‎ 增长率%‎ 苏联 ‎147 028 ‎ ‎170 577 ‎ ‎+23 529 ‎ ‎+16.0 ‎ 俄罗斯 ‎ ‎77 791 ‎ ‎99 591 ‎ ‎+21 800 ‎ ‎+28.0 ‎ 白俄罗斯 ‎ ‎4 739 ‎ ‎5 275 ‎ ‎+536 ‎ ‎+11.2 ‎ 乌克兰 ‎ ‎31 196 ‎ ‎28 111 ‎ ‎-3 084 ‎ ‎-9.9 ‎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 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 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解析:选B。乌克兰由于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重视工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农业的发展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乌克兰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之一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故A项错误;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仍然以积极作用为主,故D项错误。‎ ‎12.据所学判断,下图反映的是下列哪国经济指标增长的情况(  )‎ ‎1966—198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统计情况(%)‎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中国 解析:选B。材料图片中显示1966—1985年各类经济指标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美国在1966—1985年这一时段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停滞不前导致苏联经济下滑,故B项正确;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腾飞,故C项错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和后来患病后的人生经历,让他始终对底层民众抱有深切同情心。对于性格中充满自信的美国人民来说,直接救济也是一种人格侮辱,罗斯福想到了要拯救他们的精神。但是罗斯福并没有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实现这些,‎ 田纳西河流域修坝、发电、造肥料、改良农田、造林保土等综合治理措施使整个流域环境得到彻底改变。罗斯福首先考虑的是美国的青年人,民间资源保护队就是为他们而创立的,工程进度署开创了许多渠道为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们找到就业出路,他还果断的在就业政策中为黑人免受就业歧视而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条款。‎ ‎——摘编自徐煜《论罗斯福的“再就业工程”》‎ 材料二 德国学者阿尔玛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概念,主张建立“共容性”社会秩序。他认为,就个人自由的诉求来说,市场经济被证明是相当有用的。但他不认同弗莱堡学派秩序政策可自动实现经济绩效与社会和谐的观点,而主张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政策和社会政策来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摘编自胡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及其战后经济政策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就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就业政策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米勒·阿尔玛克“社会市场经济”中“共容性”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容性”社会秩序的主要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让他始终对底层民众抱有深切同情心”“直接救济也是一种人格侮辱,罗斯福想到了要拯救他们的精神”,可得出关注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及精神状况;根据材料“但是罗斯福并没有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实现这些”,可得出注重就业与保护环境并举;根据材料“罗斯福首先考虑的是美国的青年人,民间资源保护队就是为他们而创立的,工程进度署开创了许多渠道为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们找到就业出路”,可得出对特殊群体采取针对性政策。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稳定社会和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共容性”,根据材料“就个人自由的诉求来说,市场经济被证明是相当有用的”“主张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政策和社会政策来实现经济社会目标”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通过社会政策,实现社会和谐。第二小问主要政策,联系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关注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及精神状况;注重就业与保护环境并举;对特殊群体采取针对性政策。‎ 影响: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模式转型,加强国家干预)。‎ ‎(2)含义: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通过社会政策,实现社会和谐。主要政策: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14.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 (1)抓住限制信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回答,可以从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方面考虑。(2)一是必须明确归纳材料观点,二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史实可列举材料中的史实及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等。‎ 答案 (1)影响: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 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