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部分 1.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宗主赵盾在晚年将宗主之位让给异母弟赵括,后来爆发了赵氏宗主之争的“下官之难”(赵氏孤儿事件),赵盾之孙赵武重新夺回了宗主之位。这反映出当时 A. 大宗小宗常被人为改变 B. 社会剧烈变化礼崩乐坏 C. 赵武是宗法制的捍卫者 D. 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赵氏宗主赵盾将宗主之位让给异母弟,后来爆发争夺宗主的“下官之难”,赵盾之孙重新夺回宗主之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宗法制度严重破坏,即社会剧烈变化导致礼崩乐坏,故B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大宗和小宗的争夺,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赵武捍卫的是自己的宗主地位,而不是宗法制,故C错误;血缘关系依然是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故D错误。 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在中央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事业,地方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民私自煮盐和铸铁,处钛左趾刑罚,工具及产品没官。汉武帝这种做法 A. 加强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盐铁生产 C. 抑制了商人势力 D. 削弱了封国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由政府控制盐铁生产和销售,而“民私自煮盐和铸铁,处钛左趾刑罚,工具及产品没官”。这种做法强化了官营工商业,而抑制了民间商人势力的发展,故C正确;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故A错误;盐铁官营推动了盐铁生产,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削弱封国力量,故D错误。 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错误。 4.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明清工商皆本思想严重泛滥 B. 政府加强对经济宏观指导 C. 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 D. 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体现了明清政府对纺织业的限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纺织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严重冲击了传统经济,故D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明清重农抑商思想依然是主导;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指的是宏观调控,不符合明清史实,故B错误;材料信息和闭关锁国无关,故C错误。 5.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 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涉及小农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民国建立后,各家各户大多还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神牌。当袁世凯破坏共和、废弃约法,当上终身总统时,各地民众弹冠相庆;武汉、南昌等地的工商学界举行了庆祝“大总统选举法”颁布活动。这说明 A.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袁世凯的行为符合中国国情 C. 辛亥革命成果被知识界夸大 D. 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地方还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说明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还并未深入人心,故选A;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夸大,排除C;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各家各户大多还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神牌。当袁世凯破坏共和、废弃约法,当上终身总统时,各地民众弹冠相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1935年,由田汉、夏衍编剧的抗战故事片《风云儿女》上映,它反映了1931-1935年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这表明 A. 中国电影以宣扬抗战为己任 B. 影片再现了全面抗战的场景 C.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社会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这说明抗日救亡符合时代要求,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故D正确;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所有的中国电影都是以宣扬抗战为己任,故A错误;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故B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还未成为主要矛盾,故C错误。 8.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 B.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C.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B项,A项“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C项生产关系改革在50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只有B项符合题意。 9.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陶片放逐法出现了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表述的是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排除;C项执行的盲目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排除。 【点睛】陶片放逐法下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10.威·豪伊特说:“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这主要是指殖民者 A. 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B. 赤裸裸的掠夺金银 C. 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D. 采取野蛮血腥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说明基督教人种即西欧人对落后民族野蛮残暴的奴役是史无前例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指殖民者对落后民族采取了野蛮血腥手段,故D正确;建立殖民贸易公司、赤裸裸的掠夺金银、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都是野蛮血腥手段的表现,故ABC错误。 11.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1815-1918年德国以独特方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该过程表现为 A.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 B.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 C.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国通过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而全面迈入“现代”社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双重革命”的过程是,一方面通过“王朝战争”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代议制度;另一方面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这不符合“双重革命”的信息,故B错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只是“双重革命”的部分内容,故C错误;1918年--1919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没有产生社会主义革命,故D表述错误,且不符合材料信息。 12.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 《哈姆雷特》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写实,C选项符合题意。《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A选项排除。《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B选项排除。《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选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时(1736—1795)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 ——《康乾盛世》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预见英国衰落,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甚至它还能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一切都是那么强大又生机勃勃石得益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优势不可挑战:185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是世界的工厂;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号称世界央行;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40%。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殖民地领土达到本土面积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其领先于其它国家的水平远超今天的美国。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英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乾隆极盛”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期英国“不可挑战”局面形成的背景,简析英国19世纪中期后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1)表现:政治上,叛乱平定、巩固统治、疆域最大;经济上传统手工业发达;世界上受西方追崇地位显赫。趋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原因:国内: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发产生发展,中国封建制度阻碍新生产关系发展;中国闭关锁国,落后与世界潮流;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部分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背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广阔原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率先完成,掌握工业核心技术;学习荷兰金融业,掌握世界金融霸权;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原因:内:工业革命后,英国依靠广阔殖民地、依赖世界金融霸权地位继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忽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外: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得出叛乱平定、巩固统治、疆域最大;根据“江南与广东等地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得出经济上传统手工业发达;根据“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得出世界上受西方追崇地位显赫。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总体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原因:应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折,国内可从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发产生发展,中国闭关锁国分析总结,国外可从工业革命,部分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分析回答。 (2)背景:根据“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得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广阔原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率先完成,掌握工业核心技术;根据“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得出学习荷兰金融业,掌握世界金融霸权;根据“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得出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原因:根据“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依靠广阔殖民地、依赖世界金融霸权地位继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忽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根据“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得出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是杨振宁先生的一次著名演讲,杨振宁指出决定科技发展需要的条件:人才、训练、决心、财力。 时间 中国发展状况 西方发展状况 1400年以前 中国科技领先 西方蒙昧 1400—1600年 举步不前 近代科技产生 1600—1900年 抗拒新思想 近代科技成熟发展 1900—1950年 快速引进西方科学 现代科技大发展 选取表格中关于中国或西方科技发展的任意一时段或整体,围绕“人才、训练、决心、财力”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1400年前中国科技世界领先。 评析:1400年前,中国古代科技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等方面领先于西方并在13世纪、14世纪传播到西方。中国古代科技如此辉煌源于:中国古代发达的农耕经济的生产实践之上,大量的经验总结、实用性的科技产生;中国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如蔡伦、毕昇等;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官营手工业在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下取得巨大成就。 结论:科技发展状态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实践和训练紧密联系。 【解析】 【详解】根据“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领先”得出观点:1400年前中国科技世界领先。详析:然后,围绕“人才、训练、决心、财力”,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角度可从农耕经济发达、科技人员努力、国家财力支持等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脸的基础上,本诸“久任以便贡成”的原则将官员久任法推向成熟。为了保证久任法的顺利实施,朝廷对久任有功的官员大加褒奖和破格提拔,对主动“乞罢”的官员也多“不允”或要求“照旧供职”,在官员的选任中,张居正也明确要求只看功过,不论资历,在万历一朝,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甚至出现了李成梁镇守辽东30年的久任现象。但张居正死后的“清张运动”引发了更为复杂、持久且影响深远的朋党之争,在此情形下,虽然统治者一再强调和推行久任法,但内阁首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了官员升迁调动更为频繁,久任法难以为继。 ——摘编自展龙《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推行官员久任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推行的官员久任法。 【答案】(1)特点:借鉴历史经验;延长官员任期;扩大久任官员范围;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2)评价:有利于官员熟悉政务,保证政策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官员责任意识,树立务实作风;但也容易造成官员惰性,形成利益集团;未解决官僚体制的内在矛盾,未能长期实。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本诸“久任以便责成”的原则将官员久任法推向成熟”、“万历一朝,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可知张居正久任法的特点主要有借鉴历史经验、延长官员任期、扩大久任官员范围、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等。 (2)根据“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虽然统治者一再强调和推行久任法,但内阁首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了官员升迁调动更为频繁,久任法难以为继”等信息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张居正的久任法进行评价。该法一方面有利于官员熟悉政务,保证政策连贯性;提高官员责任意识,树立务实作风;但也容易造成官员惰性,形成利益集团;而且没有解决官僚体制的内在矛盾,未能长期实行。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国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中国代表团指出:维持和平与安全必须根据正义与国际公法之原则。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中国代表“善于幹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中国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城平等分配的原则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提案最终荻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贡献。 (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1)贡献:是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国家之一(建立联合国的四大发起国之一);全面参加联合国的筹建工作;推动旧金山会议顺利召开;为制订《联合国宪章》提出积极建议;协调大国之间的矛盾,代表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声等。 (2)条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吸取二战的惨痛教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协商合作;《联合国宪章》的制订等。 【解析】 (1)从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国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中国代表团提出……提案最终荻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胜利及其教训、各国努力、《联合国宪章》的制定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材料 薛岳(1896——1998),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参与“围剿”红军。淞沪会战爆发后,薛岳主动请缨抗日,指挥过多次对日军的大规模会战。1938年6月,日本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兵分多路围攻武汉,武汉会战爆发。会战期间,薛岳抓住有利时机,在江西北部的万家岭地区巧设“口袋阵”,全歼日军第106师团一万余人,并俘获三百余人。万家岭大捷被誉为“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1939-1942年,他先后指挥三次长沙会战,采用“天炉战法”打退日军的疯狂进犯,大量歼敌,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时有抗日“战神” 之称,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主政湖南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工作,使湖南成为了大后方的坚强壁垒和物质供应基地。1946年6月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部向解放区进攻,后败退至台湾。 ——据《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家岭大捷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薛岳? 【答案】(1)背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围攻武汉,妄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影响:是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消灭了日本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2)评价: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国内外赞誉;顽强抗日,战功卓著;主政湖南政绩突出;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 【解析】 【详解】(1)通过材料“1938年6月,日本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兵分多路围攻武汉,武汉会战爆发”可知万家岭大捷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妄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围攻武汉。影响从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心鼓舞军民士气,消灭日本有生力量,迟滞日军进攻步伐等角度回答。 (2)对薛岳评价可以评价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抗日,战功显赫;但也要看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反共,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等角度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将领薛岳的相关史实。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