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永安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传统文明成果被破坏 B. 氏族部落制彻底瓦解 C. 禅让传统遭到破坏 D. 首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说明禹坚持禅让制,而“启之人”破坏了禅让制,故C选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说破坏传统文明成果,故A选项错误;"彻底”表述太过绝对,氏族部落制并未因此一件事而彻底瓦解,故B选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建立了首个奴隶制王朝,只是记载了启夺权的事情,故D选项错误。 2.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 商王垄断决策权 B. 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 王权受制于族权 D. 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答案】B 【解析】 龟筮是掌管占卜的官员,商王决策要听从龟筮的意见,说明政治带有迷信色彩,故B正确;依据“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说明商王听取龟筮的意见,没有垄断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中“卿士与庶民一致同意”不能说明王权受制于族权,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神秘色彩,没有说明民主制,故D错误。 点睛:根据关键信息“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分析解答。 3.周初,一些诸侯国成为周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然而有些学者认为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穆公的行为 A. 挤压了周王室领地 B. 破坏了宗法分封制 C. 背离了统一的潮流 D. 造成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并非为周统治者开疆拓土,而是诸侯国间兼并争夺的表现,这种行为实质上反映出周朝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故B选项正确;秦穆公行为并没有直接挤压周王室领地,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在当时秦穆公的行为是破坏了宗法分封制,与是否背离统一的潮流无关,也不是对秦穆公行为的性质认识不清,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出现材料所述的秦穆公行为之前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故D选项错误。 4.西周分封以同姓宗族为主,也分封异姓诸侯,但必然通过联姻方式使其与周族形成姻亲关系。这是因为西周政权建立的基础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通过联姻方式与周族结为姻亲关系,只体现了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这符合宗法制的原则,故C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将君王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孙的制度,这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义务的制度,这与题干中的被分封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必然结成姻亲关系不相符,排除B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这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5.《礼记﹒乐记》云:“礼、乐、弄、政,其极一(指四者的目的有一致性)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这些规定有助于: A. 提高社会各阶层生活质量 B. 推动民众创新发展乐舞 C. 维护和巩固西周统治秩序 D. 规范诸侯朝拜天子仪式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属于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这一制度是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中各阶级错误;B和D只是材料部分信息。 6.有学者说:“‘诸侯’与‘七雄’均为周天子的附庸,即使周王朝‘令不出国门’之日,它们仍争相‘挟天子而令诸侯’。由于有这么一个‘共主’,古中国甚至没有出现过古西方的所谓‘僭主’。”该学者意在强调: A. 诸侯国不是独立的国家 B. 分封制不利于专制形成 C. 周王与诸侯的从属关系 D. 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 【答案】A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要对天子缴纳赋税,随兵作战,定期朝贡,材料中“共主”说明诸侯并不是像西方独立王国,故A正确;其他材料没有体现出该信息。 7.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 皇位世袭 B. 皇权至上 C. 天命神授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皇位世袭,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帝的天命神授,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以法治国,而是突出皇权至上,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权至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西周、春秋时期,权力中枢军政一体,用人、监察不分。战国时期虽然官分文、武,但用人、监察仍混为一体。鉴于此,秦朝的创新是: A. 首创宰相制 B. 增设郡尉 C. 赋予丞相大权 D. 设置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专门监察百官,故D正确;A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是地方官员;C是丞相权力。 9.秦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在治理地方事务中认识到:与民众比较起来,居主导地位的是郡县官吏;在郡县官吏中,居主导地位的又是郡县长官。为此,秦王朝 A. 赋予御史大夫以监察权 B. 地方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 C. 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D. 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答案】D 【解析】 郡县制最大的特点是皇帝直接任免官吏,体现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特性,故D正确;A属于中央官员;B不符合事实;C属于设置郡县形式。 10.“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这里论述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皇帝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具有管理人民和生产的作用,故C项正确;A属于官吏世袭制;BD包含于C中; 11.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密切经济交流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改革官吏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的路“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说明这一机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故C项正确;北宋疆域小于汉唐,这一建制不是为了扩大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是反映的是行政机构,密切经济交流并非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不是改革官吏制度,故D项错误。 12.元代,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为高层行政区,其下设路、府、州、县,或以路辖州或辖州再辖县,或以路辖县,以府辖县等多种形式。(见下表) 县所处层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百分比 65.0% 34.5% 0.5% 个数 1108 6 这反映出元代行政区域设置: A. 调整变动相当频繁 B. 层级多且统辖关系复杂 C. 人事管理趋于规范 D. 内部利益分割矛盾重重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格显示行省制度之下设置众多机构,而且管理的层次复杂,故B正确;A中调动不符合题意;C中人事管理不符合题意;D表格体现不出内部利益矛盾。 13.唐太宗时,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据此判断,当时王珪最有可能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三省体制中,门下省主管审议封驳,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封驳的权力,符合材料的描述,故C选项正确;在唐朝三省体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主管执行,与谏议无关,故A选项错误;在唐朝三省体制中,中书省主管起草诏令,与谏议无关,故B选项错误;枢密院是宋朝设立的中央机构,主管军事,不是唐朝的,故D选项错误。 14.在裁撤中书省之前,明太祖诏,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置通政司,“掌四方章奏”“王命外宣”,还以朝堂议政的方式亲操诸事的决策权。这些做法 A. 剥夺了宰相部分权力 B. 有助于整顿官僚队伍 C. 提高了六部的行政权 D. 说明宰相制度已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掌四方章奏”“王命外宣”可知,当时明政府的上传下达已绕开了中书省宰相这一环节,因此,题干所述的做法剥夺了宰相的部分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剥夺部分丞相的权力而采取了臣民言事直达御前和朝堂议事决策的方式,没有相关整顿官僚队伍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明太祖在裁撤中书省之前加强皇权的措施,而明代裁撤中书省前,六部隶属中书省,因此,明太祖的这些做法不可能是为提高六部的行政权力,故C项不合题干考查主旨;题干中“在裁撤中书省之前”表明当时尚未废除丞相制度,因为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后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15.明初,朱元璋置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为他处理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或决策上的支持。这有利于: A. 大臣直接干预国家大事 B. 皇帝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C. 协调集权与效率的矛盾 D. 减轻宰相处理政务压力 【答案】C 【解析】 皇帝置殿阁大学士目的是顾问,并提供决策的支持,有利于集权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正确;A中直接干预不符合大学士的职责范围;B属于地方系统;D此时宰相已经不存在。 16.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出现以下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皇帝年号 内阁官员人数 籍贯 永乐 7 5(江西籍) 景泰 8 3(浙江籍) 成化 6 3(江西籍) 泰昌 6 3(浙江籍) A. 血缘政治已退出历史舞台 B. 内阁政治受地缘关系影响 C. 南方文化氛围比北方浓厚 D. 专制集权制度已趋于废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内阁。从表格中所列内阁官员籍贯可知,不同阶段内阁组成中同一地域的官员所占比例较大,这必然会增强本地域人员在内阁政治中的影响力,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内阁政治受地缘关系影响,故B选项正确;血缘政治是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材料中体现不出,且与史实不符,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不同阶段内阁组成中同一地域的官员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内阁政治受地缘关系影响,没有对南北方的文化氛围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南方文化氛围比北方浓厚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而不是专制集权制度已趋于废弛,故D选项错误。 17.明中叶以后,内阁首辅夏言、严嵩掌权用事,但“大学士委寄虽隆,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书为重,其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促成这一政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转变宰相机构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古代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 皇帝处内廷不理朝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皇权的加强等,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明代严嵩专权之后,虽有内阁,但“其官仍以尚书为重”,这表明皇帝为防止权臣擅权、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因此这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明中叶后,明朝中央虽有内阁,但大学士品秩低,仍以尚书权力为重,没有内阁变为宰相机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中央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明代皇帝处内廷不理政务的信息,故排除D项。 18.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这反映了清朝 A. 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 中央政府机构重叠 C. 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 D. 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军机处的权力完全源于皇帝,说明皇权专制空前强化,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央政府机构重叠的信息,故B排除;军机处并不是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也没有扩大化,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提高,故D排除。 19.1800年,嘉庆帝曾说:“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然)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见,嘉庆帝质疑了军机处工作的 A. 高效性 B. 创造性 C. 特殊性 D. 保密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军机处……首以严密为要”,然而折稿未达于宫廷却早传于街市,这表明了嘉庆皇帝对军机处保密性的质疑,故D项正确;依据“军机处……首以严密为要”可以看出,嘉庆皇帝质疑的不是军机处的高效性,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军机处只是对皇帝的命令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嘉庆皇帝对军机处保密工作的质疑,题干不能反映出军机处工作的特殊性,故排除C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对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即可。 20.1841年5月,英国政府在给璞鼑查的训令中提出,英国军队必须采取军事行动,直到“你从中国政府适当授权的一个官员处,得到皇帝对你以英国政府名义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完全无条件地依允”为止。可见,这一训令暴露了英国 A. 策划鸦片战争的企图 B. 进一步扩大战争的意图 C. 瓜分中国市场的决心 D. 与中国正常交往的心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得到皇帝对你以英国政府名义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完全无条件地依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希望与“中国政府适当授权的一个官员处”签订条约以获得权益,而不是琦善等地方官,体现了英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意图,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于1840年已开始,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瓜分中国市场发生在19世纪末,故C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意图,而不是与中国正常交往的心情,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21.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居住及租地权利 B. 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材料大意为“一个国家得到了,则其他的几个国家理所当然的一起享用;一个国家追求,其他国家蜂拥而至协助它。”材料所呈现出的特点符合片面最惠国的特征。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而不是居住及租地权利,故A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法了中国法律无权管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政策是指列强的势力范围互相开放,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2.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AB反映了列强要到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马关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各国公使纷纷向本国军队详细介绍北京城皇宫的情况,有的公使还印刷了皇宫平面图,有的公使干脆充当了抢掠的向导。”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甲午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详细介绍北京城皇宫的情况,有的公使还印刷了皇宫平面图,有的公使干脆充当了抢掠的向导”可知,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列强进入皇宫抢掠,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但是没有攻入皇宫,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列强进入皇宫抢掠,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史实,而不是甲午战争史实,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史实,而不是甲午战争史实,故D选项错误。 24.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 帝国主义侵略本性 B. 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 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前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制度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之,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使中国难以战胜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选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 (2)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知,西周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主,即以宗法血缘为基础;根据材料“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可知,西周分封制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等角度概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来说,君主专制政体是指君主个人独揽一切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这一点似已在学界达成共见。此种政体的典型特征应被逻辑地视为君主最大限度的集权。这种集权又可自然地分为两个方面,既横向与纵向的“双重集权”。也有学者说,纵使专制君主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权,但仍有一部分权力要分散在其限度之外。 ——摘编自汤敏轩《略论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有限分权》 材料二 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宋太宗接受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体制。宋仁宗时,一些官员上疏请求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造。如知谏院范镇曾上疏说:“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财已匮,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二府通知兵民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 ——摘编自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双重集权”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征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1)含义:“双重集权”是指横向与纵向两方面的集权。“纵向”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而横向则指,在中央皇帝拥有至高权力,不允许存在与其对等的权力主体。 (2)特征:相权被一分为三,彼此牵制。影响:削弱、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机构分化造成了冗官、冗费问题;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则影响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3)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创造性日益被压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重集权”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专制主义方面皇权至高无上,并且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逐渐减少其独立性,完全听命于中央。需要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回答。 (2)特征,根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削弱相权,相权一分为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削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根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财已匮,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二府通知兵民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构分化造成了冗官、冗费问题,同时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则影响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强化的历史,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的独立性不断被削弱的历史。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专制政体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还与它自身所存在的某种自我调节机制有关。概括地说,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对君权制约的调节君主制内在矛盾以适应环境的机制。 ——摘编自张星久《试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成长机制》 材料二 “皇帝将以前宰相的事情拿来自己干,政事之繁重可想而知,明君可能早起晚睡来处理,但总会有疲乏的时候”,“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它当做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清代)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之前君主制下有助于其内在矛盾“自我调节”的机制(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重大举措,并谈谈你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 【答案】(1)机制名称:宰相制度;监察制度;谏议制度;封驳制度,等等。 (2)举措:明朝废丞相制度,成立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并跪受笔录。认识:明清时期,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步衰落。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形成了一些对君权制约的调节君主制内在矛盾以适应环境的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在明清之前君主制下有助于其内在矛盾“自我调节”的机构(制度)有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尤其其中的宰相制度,可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如秦朝的朝议制度,通过集体议政的方式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如谏议制度和封驳制度,有利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2 )举措,根据材料二“皇帝将以前宰相的事情拿来自己干”,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根据材料“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可以看出明代设立了内阁制度,根据材料“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可以看出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认识,根据材料“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中,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强化造成太监专权,政治黑暗腐败,根据材料“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一种法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大大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順口和大连湾。随后,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列强在中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为一种带有隐蔽特点的瓜分形式。 ——整理自戚其章《德占胶澳与瓜分危机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美国参议员亨利·洛奇认为:“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地位,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的巨大贸易,以及有希望找到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市场的广大地区,都会实际上对我们永远关闭。”“如果我说话有效的话,我将很高兴地宣布中国的港口要么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要么向所有国家关闭。” ——周余祥《(洛奇外交思想和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末列强加深对中国侵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亨利·洛奇的主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做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开辟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市场广阔的中国成为其理想目标;《马关条约》的刺激。 (2)主张:应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应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 评价:亨利·洛奇的主张反映了美国T商界进人中国市场的要求;有利于缓和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便利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解析】 (1)从材料中的“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大大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可得出《马关条约》的刺激;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工业革命、中国市场广大的角度进行分析。 (2)从材料二中的如果我说话有效的话,我将很高兴地宣布中国的港口要么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要么向所有国家关闭“,可得出”其主张应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应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分析,这是美国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再从这一主张对中国和其他列强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缓和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便利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