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24小题48分) 1.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A. 儒家学说 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道家学说 【答案】D 【解析】 材料“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故选D;结合所学,西汉初年,采用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理念,故排除ABC。 2.《诗经·氓》描写了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买丝,借机搭识。可是两人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这反映了《诗经》的创作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诗经·氓》中女子的悲惨经历,结合所学可知,它反映出《诗经》的创作风格,属于现实主义,B选项正确;《诗经》创作时期,中国诗歌上没达到最好时期,A选项错误;女子的悲惨经历,不是幻想和激情,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C选项错误;女子的悲惨经历和生活的状况,体现了《诗经》里面蕴含人文主义精神,但这不是“创作风格”,D项错误。 3.古代希腊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体形,穿戴和人相同,希腊人和诸神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交换的关系,他们祈祷和献祭的目的,是指望诸神能对他们表示好意。这体现古希腊 A. 否定宗教信仰 B. 忽视道德作用 C. 崇尚人文精神 D. 重视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古希腊神和人是一样的,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否定宗教信仰的信息,故A项错误;忽视道德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4. “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C.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 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国家还能存在吗”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归纳、概括材料核心意思,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A项表述符合题意核心意思,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 5.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 天赋人权学说 B. 社会契约学说 C. 三权分立理论 D. 反抗暴政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质疑国王权利的神圣性,强调国王对人民负责,反对君权神授,主张权力监督等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契约论,B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国家问题,不是自由和人权,A选项错误;三权分立理论解决政府机构的分权制衡和材料讨论的国王权力来源问题不符,C选项错误;反抗暴政是由材料推理出来的主张,不是启蒙思想的理论和原则,D项错误。 6.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B. 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威克里夫用英文代替拉丁文,翻译《新约全书》,“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挑战了罗马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和控制人们精神信仰的权威,A项符合题意;用英文翻译《新约全书》,宣讲的依然是基督教义,不会动摇上帝的地位,不是在宣传科学理论的成果和科学精神,不能破除人们的神学迷信,BC选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用通俗的民族文字宣传基督教义,不能促进“民主意识觉醒”,D项错误。 7.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以此拉拢人心。这反映了 A. 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 B. 启蒙思想深刻影响 C. 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 D. 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君主将自己打扮成国家的仆佣,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其意在消弭人们反对君主专制的呼声,从侧面反映的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8.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启蒙运动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故C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故D项排除。 9.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B.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变化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材料可知,“衣”字的书写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数量增加,不是使用范围扩大,排除;D 项,材料没有从汉字的结构规律分析汉字是从象形走向形声的,而且中国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不是表音(声)的文字,排除。 10.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入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 A. 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 B. 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的理学观念日趋成熟与完善,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理一分殊”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理学影响下,宋代绘画倾向于,真实而精致的艺术表现,注重塑造写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材料所述相符,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动荡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物质利益,B不正确;D属于无关项。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答题时需要掌握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研究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的特点时应该结合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加以考虑。 11.“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 道家 B. 佛教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中可知,这是辩证法的思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就含有辩证法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12. 辛弃疾一生有坚定的抗金信念,然而由于不被统治者重视,他力求从抑郁中解脱,其词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材料可用来说明 A. 辛词创作日趋消极出世 B. 词作与时势有密切关系 C. 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 D. 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辛弃疾由于不被重视,因而其创作内容出现了转变,这说明词的创作与时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并非消极出世;C选项错误,辛弃疾词风的主旋律是豪放刚健,但也有温婉妩媚的一格,两者有机融合,不是词风转型;D选项错误,辛弃疾不被统治者重视,不能说明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有学者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发表评论:“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他评价的是 A. 经典物理学 B. 相对论 C. 进化论 D. 现代信息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58年达尔文宣告进化论的创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进化论开创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体现了材料“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1687年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相对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马克走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提到“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的近代科学 B. 推动了人们理性认识的发展 C.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 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A项是伽利略的贡献,不符合题意;题干“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说明了牛顿经典力学促进了唯物认识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理性认识的发展,使科学开始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故排除。 1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 无产阶级的辛勤劳动 C.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D. 电力发明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评价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6.“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农民战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外国侵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王朝的自我振兴……中国的自我图强”指的是清政府意图振兴和富强,根据上述分析,材料所述正是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忧外患)和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排除A。“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是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的主张,排除C。“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确定“农民战争”、“外国侵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7.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又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 18.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 尽带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还出现了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这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是不能推断出女学生思想的变化是因为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不符合题意;维新启蒙思想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封建礼教的抵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不符合题意。 19.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B. 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 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 追求民主是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指出,“1917年”国内多数人赞成恢复“帝政”等“一切布旧除新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十分需要解放国民的思想,A选项正确;社会上大部分人愿意“布旧除新”,说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阻碍社会进步,B选项不符合题意;众多国民希望“布旧除新”、恢复“帝制”,说明封建思想非常深厚,专制主义并没有被社会淘汰,C选项错误;大多数人赞成“布旧除新之事”,说明追求民主的时代潮流还需要引导,D选项错误。 20.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 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中政治改革运动从时间上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从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可以得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已得到一定的解放,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只能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1.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22.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 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23.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 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答案】A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中共十七大,故D项错误。 点睛: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诸子百家提出的则是治国主张,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主张“百花齐放”,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治国主张,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D项错误。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所有的概念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空去理解,这一题的两个概念就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来理解。故本题须紧扣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内涵,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 25.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的徒弟。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是养成宽厚温柔,维护人民内部的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合的办法。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而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五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以孔子为代表儒学的态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同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对待孔子及儒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2)归纳材料三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 (4)材料五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材料四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 【答案】(1)态度:伏尔泰赞扬;孟德斯鸠否定。原因:①伏尔泰对孔子的赞扬是借此来抨击教会对社会的控制(孔子的无神论主张与伏尔泰反教会主张相契合);②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③孟德斯鸠崇尚“法”,孔子崇尚“礼”(孟德斯鸠认为“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礼”实际上是君主控制人民的一种手段)。 (2)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 (3)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因素: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 (4)角度:材料四注重对孔子的学说进行评价,材料五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史实: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5)认识:①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②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③人们常常利用曲解历史来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服务;④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 【解析】 【详解】 (1)态度: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的徒弟”,和材料二中“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是养成宽厚温柔,……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等信息相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儒学的态度分别是赞扬、批判。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材料二中“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而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具体主张到整体理解两个方面,分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待孔子及儒学态度差异产生的原因。 (2)观点:根据材料三中“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也”等信息,可知李贽的基本观点是,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明朝后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和挑战。 (3)特点:根据材料四中“康有为曾说”,“中国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孔子之道……其用在与时进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因素:根据所学知识,从个人经历、成长氛围和斗争策略等方面分析形成其思想特点的主观因素。 (4)不同:根据材料五中“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等信息,可知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是统治者对孔子学说的利用,对比材料四中“孔子之道……其用在与时进化”等信息,可知,康有为评价的角度是孔子学说。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用汉武帝“独尊儒术”、袁世凯尊孔复古为例,证明鲁迅观点的合理。 (5)认识:综合以上五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不同时代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和态度为例,运用唯物辩证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阶级、个人、史料收集等方面,说明历史人物和评价产生的原因,指出正确评价历史、历史人物的方法与意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唐朝建立后 他接受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本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 11096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1590年,荷兰光学家詹森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塞片,发现木片上布满了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把这些小格子取名为细胞。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菜登发表《植物发生论》一文,认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是细胞,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第二年,施旺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他用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打破了动植物的界限。施菜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以后,又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 ——节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中医发展相比,西方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有何不同,并分析细胞学说确立的影响。 【答案】(1)特点 :起源早;历史悠久;成就突出 ;注重经验总结;注重实践。 (2)不同 :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得益于实验工具的进步;细胞学说注重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影响: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人们对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源、发展、方法、作用、地位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塞片,……取名为细胞……用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等信息,对照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从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分析西方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的特点。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生物学、生命科学和进化论等自然科学发展,到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细胞学说确立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将表格中五个部分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把握“近代民族观念演进和实践”这一主线,即可从其中得出主要观点是“救亡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这一中心问题,从而明确观点。然后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将材料中的主要信息、逻辑进行梳理并论证观点,举两到三个实例,如用十九世纪中期林则徐,19世纪末的康有为和20世纪初期孙中山等,通过学习西方和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斗争实践,说明中国近代以救亡为中心的民族观念形成和发展,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以救亡为中心推动中国仁人志士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论证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楚,表达规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