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 2019 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1. 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该图反 映了春秋后期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 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护城河”、“内外城分布”、“城垛”等关键词可知当时城池 主要是为了战争做准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政局, C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A选项排除。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 B 选项排 除。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上, D选项排除。 2. 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 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 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 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 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D. 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 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西汉时期宣扬的正统思想, B选项符合题意。 秦 的暴政主要和政治制度及指导思想有关, A 选项排除。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选 项排除。东汉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 D选项排除。 3. 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 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 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 的较大的影响, 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 A 选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 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 B 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选项 排除。 4.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 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 “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 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 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 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 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 A选项符合题意。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 显错误, B 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 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 D选项排除。 5.1898 年 6 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 府恢复八股。 1901 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 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 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00 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 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 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 1901 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 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A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 固派的阻碍, B 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 C 选项排除。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救 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选项排除。 6. 某史书写道:“ 20 世纪 40 年代,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反映说,惯吃牛肉的美军吃光了云 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该史书的这一历史叙述 A. 否定了美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B. 为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力辩护 C. 全面评价了美军驻华产生的影响 D. 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惯吃牛肉 的 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可知体现 的是该历史叙述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研究视角, 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美军的饮食习惯 对云南农业生产的破坏,并未否定美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A选项排除。云南省主席向国民 政府反映的是具体的现实情况,并不是为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力辩护, B 选项排除。材料并未说 美军对援华作战的巨大作用, C选项排除。 7.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 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 80%,沈阳拥有 2000 多家工厂, 200 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 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 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B 选项符合题意。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A 选项 排除。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 年—— 1957 年, C选项排除。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 显不符合史实, D选项排除。 8. 图: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我国 A.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C.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D. 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2000 年到 2003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明显上升,这主要和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有关,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B 选项符合题意。国企改革主要是为了 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对外贸易额增加无关, A选项排除。仅从中国进出口总额来看,不能得出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结论, C选项排除。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选 项排除。 9. 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 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 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 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 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 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 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史学思想的不同主要和两人所处的政治、 文化环境等有关, 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 人们遗忘”明显与人伦道德无关, B 选项排除。材料“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的 是史学的借鉴作用,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无关, C 选项排除。 《史记》属于纪传体史书,主 要是人物传记,不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D选项排除。 10.18 世纪末, 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 这反映 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答案】 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因 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 C选项符合题意。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是英国, A 选项排除。当时的法国主要忙于革命战争,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的说法不符当时的史 实, B 选项排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选项排除。 11. 英国诗人雪莱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下图内容节选自雪莱 1819 年创作的《致 英格兰人的歌》 。上述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君主立宪制度并不完善 C.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 生产关系变革引发新矛盾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致英格兰人的歌》”可知体现的是雪莱的反叛和斗争精神,表达的是 雪莱的对社会不公平社会现象的痛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引起的 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 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 剥削, 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君主立宪制无关, B选项排除。科学社 会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 C选项排除。 12.1960 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 74%,到 1963 年这一比值猛增到 84%。 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 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C. 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 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在经互会中贸易 的 比重上升,这主要和中苏 关系破裂有关, C 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因此并不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同经互会贸易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A 选项排除。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苏联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破裂, B 选项排除。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的 说法与材料无关, D选项排除。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 于海,西披于流沙”。 《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 王母之邦”。公元前 2 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 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 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 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以自我为中 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 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 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 5 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 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 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州南端。 16 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 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 16 世纪之后欧洲人的 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 说明“天下” 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长期隔 绝的历史原因 【答案】 (1)特点:①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结合;②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 化交流;③陆路探索与海路探索并行(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 ;④以中原为中心 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⑤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⑥和平交往为主;⑦主动开 放,积极探索;⑧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 原因: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天朝上国观念破灭;②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 识;③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④救亡图存思想影响,推动中国人开眼 看世界。 (2)①最初希腊人以爱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② 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地中海、黑海沿岸;③ 公元前 5 世纪后,通过希波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后来逐步扩展至欧亚非的广阔 地带;④ 16 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的探索扩 展至全球。 (3)方向: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 隔绝原因:①中亚、西亚奴隶制帝国的阻隔;②地理环境的限制;③知识、技术水平的制约; ④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⑤社会性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东汉以后与南亚、 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 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即可概括出 特点是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结合、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化交流、陆路探索 与海路探索并行、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 和平交往为主、主动开放,积极探索、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等。 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主要和近 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西学东渐、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救亡图存思想影响等方面有关。 (2)过程及背景:根据材料“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 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 5 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 16 世纪之后欧 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即可概括出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是初希腊人以爱 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 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地中海、黑海沿岸;公元前 5 世纪后,通过希波 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后来逐步扩展至欧亚非的广阔地带; 16 世纪后,随着新航 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的探索扩展至全球。 (3)方向: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丝绸之路、郑和下洋及希腊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 可知中西方探索的方向是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早期隔绝的历史原因是中亚、西亚奴隶制帝国的阻隔;地 理环境的限制;知识、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社会性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 (注:“蒙自”属云南省) ——资料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 (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 集散中心。 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 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这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 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示例二: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 发展程度的优势。 示例三: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 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 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 示例四:论题: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棉布为代表的洋货横行,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复,例如许多地区的农民以机制棉纱纺织手工土布,这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机制棉布的滞销。 材料显示,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 程中复杂的二元性。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 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 的 重要枢纽,即可得出论题是上 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结合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的经济地位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 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即可得出论题是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结合鸦片战后近代 西方文明对通商口岸的影响作答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 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即可得出论题是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需要结合 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 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即可得出论题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需要从鸦片战后中国经济 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圣宗( 983—1031 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 40 年并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 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 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 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 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 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 872—926 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 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 来中国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 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 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 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 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 ——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 (1)特点:①注重吸收中原统治方式;②以儒家思想为指导;③注重扬弃契丹民族 旧有传统;④重视政治与法制建设;⑤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⑥改革措施全面、深入;⑦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⑧改革持续时间久,效果明显;⑨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得到较广泛支持。 (2)作用:①增强了辽朝的国力;②促进了辽朝的文化进步与思想繁荣;③促进了文化交流 与民族融合;④加速了契丹民族封建化进程。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 视任用汉官、汉将”、“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辽圣宗还 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 深”、“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辽朝的文治渐兴,史 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即可概括出改革的特点是注重吸收中原统治方式;以 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扬弃契丹民族旧有传统;重视政治与法制建设;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 核;改革措施全面、深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改革持续时间久,效果明显;改革顺应时代 发展,得到较广泛支持。 (2)结合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即可分析出作用,需要从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促进了 辽朝的文化进步与思想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加速了契丹民族封建化进程等角 度进行分析。 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6 年 3 月,以美、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了“限定工业计划”以削弱 德国工业规模。根据计划要求,德国钢的生产能力被限制为 1938 年的四分之一,化学制品和 重型机器制造为三分之一,水泥工业为一半,车床生产仅为十分之一。消费品方面,以 1938 年为参照,允许德国利用近一半的纺织和制鞋工业生产能力,五分之一的汽车生产能力。军 备生产也被禁止。被禁止生产的还包括远洋船舶、飞机、合成汽油、橡胶、铝和其他轻金属。 德国必须交出一切远洋船舶,只能拥有近海船。德国拥有飞机,包括滑翔机和气球都是违法 的。一切自然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必须关闭。德国必须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战胜国输出 硬煤。 ——摘自(德)卡尔·哈达赫著《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 材料二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从削弱德国 转为扶植德国,并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其目标逐渐转 变为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并在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致。 1949 年 5 月至 10 月,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随着美国政策的转变,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 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 在马歇尔计划高达 16 亿美元援助的支持下, 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 1952 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以美、 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限定工业计划” 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动机:①削弱德国军力,防止其再次威胁世界安全;②获取德国的资源作为战 争赔偿;③使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缓冲地带;④彻底清除德国的法西斯势力;⑤削弱德国有 利于美国控制西欧;⑥削弱德国有利于苏联的国家安全。 (2)原因:①马歇尔计划 的 实施;②冷战爆发,美国把联邦德国作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③ 战后德国的经济调整与政治改革;④联邦德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 ;⑤联邦德 国被限制发展军备,可以集中资金用于发展经济。 影响:①增强了联邦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②使联邦德国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 ③其发展道路可以被各国借鉴;④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⑤加剧了两大 阵营的对抗。 【解析】 【详解】 (1)动机:根据材料“德国钢的生产能力被限制为 1938 年的四分之一”、“军备生 产也被禁止”、“德国必须交出一切远洋船舶,只能拥有近海船”、“德国必须以低于世界 市场的价格向战胜国输出硬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以美、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 定“限定工业计划”的动机是削弱德国军力,防止其再次威胁世界安全;获取德国的资源作 为战争赔偿;使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缓冲地带;彻底清除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削弱德国有利 于美国控制西欧;削弱德国有利于苏联的国家安全。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 “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经济恢复的 原因需要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冷战爆发,美国把联邦德国作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战后德 国的经济调整与政治改革、联邦德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 、联邦德国被限制发 展军备,可以集中资金用于发展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根据材料“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 1952 年恢复到战前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 国经济恢复的影响需要从增强了联邦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使联邦德国致力于推 进欧洲一体化、其发展道路可以被各国借鉴、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 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等方面进行分析。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实业家张謇( 1853—— 1926)是近代中国环保事业的先驱之一。 1913 年,张謇 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后,先后草拟了一系列训令禁止国有森林采伐。他认为“黄河、扬子 江、珠江,实为经流大干,是三干者,淤垫激薄,岁屡为灾”的原因在于“三干”上游发源 地“无森林涵养水源⋯⋯一旦洪水骤发,势若建瓴,方其急流,则混挟泥沙,奔泻直下,及 遇回曲,溜势稍缓,则沉积而淀,便成涉阻⋯⋯水益高而患益烈”。据此张謇提出“先于全 国宏大之区,设保安林”的主张。经过张謇的努力, 1914 年,近代中国第一部《森林法》得 以颁布。此后他还公布清明节为全国植树节,颁布《造林奖励条例》 ,支持和奖励民间造林, 使植树造林深入民间。在家乡南通,张謇斥资植树保护江滩,组织保坍会,并从荷兰聘请水 利工程师筑楗保坍,在江岸栽种桃桑,建防护林。这一举措为南通百姓免受水患之灾发挥了 重大作用。 ——据羌建《张謇与我国环保事业的早期探索与实践》等 材料二 张謇所办纺织企业的生态化产业链示意图。 ——引自张廷栖《论张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张謇环境保护思想的内涵及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謇为近代中国环境保护所作出的贡献。 【答案】 (1)内涵:①具有近代科学理论知识;②强调以立法形式开展环境治理;③从整体 和战略高度治理环境;④注重环保意识养成教育;⑤注重官民协同治理;⑥借鉴西方环境治 理思想;⑦注重构建现代绿色环保产业链。 背景:①生产破坏,战乱频繁,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破坏;②救亡图存,发展经济的要求;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④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⑤民国建立,近代共和制 度的确立; (2)①推动近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②丰富了我国的环境治理思想;③带动近代中国 环境保护立法;④设置节日呼吁国人关注环保;⑤探索了循环经济模式。 【解析】 【详解】 (1)内涵: 根据材料“先后草拟了一系列训令禁止国有森林采伐”、 “原因在于“三 干”上游发源地“无森林涵养水源”、“据此张謇提出“先于全国宏大之区,设保安林”的 主张”、“在家乡南通,张謇斥资植树保护江滩,组织保坍会,并从荷兰聘请水利工程师筑 楗保坍”、“张謇所办纺织企业的生态化产业链示意图”即可概括出张謇环境保护思想的内 涵是具有近代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以立法形式开展环境治理、从整体和战略高度治理环境、 注重环保意识养成教育、注重官民协同治理、借鉴西方环境治理思想、注重构建现代绿色环 保产业链。 背景:结合张謇生存的时代背景即可分析出背景是生产破坏,战乱频繁,对我国环境造成严 重破坏;救亡图存,发展经济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的传播;民国建立,近代共和制度的确立。 (2)贡献:结合张謇环保思想的内涵可知贡献体现在推动近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丰 富了我国的环境治理思想、带动近代中国环境保护立法、设置节日呼吁国人关注环保、探索 了循环经济模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