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文不值的天空。”皮洛夫针对的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A.法国 英国 B.法国 意大利 C.波兰 英国 D.比利时 西班牙 2.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 亮起来了。”格雷勋爵这句话针对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俄国的十月革命 C.德奥建立军事同盟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该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马恩河战役 D.东普鲁士战役 4.以下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 1914年9月 1917年4月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1917年双方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意大利的倒戈 ②美国的参战 ③俄国退出一战 ④英国的海上封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列宁曾经提出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一战期间,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的 A.二月革命 B.四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十一月革命 6.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以下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巴黎和会期间,虽然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之多,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所谓的“三巨头”,“三巨头”指的是 A.威尔逊 克里孟梭 劳合·乔治 B.威尔逊 克里孟梭 张伯伦 C.威尔逊 克里孟梭 丘吉尔 D.威尔逊 克里孟梭 罗斯福 8.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写道:“福煦元帅要求今后法国的边界必须延至莱茵河;德国必须解除武装;其军事体制必须瓦解;它的要塞必须拆毁;德国会变得赤贫;它得负担难以计算的战争赔款……根据《凡尔赛和约》有关领土的条文,德国的领土实际上原封未动,它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的国家。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之后,十分精确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丘吉尔认为福煦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A.《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埋下世界二十年后冲突的种子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够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种子 C.《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民族复仇的种子 D.《凡尔赛和约》体现了过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种子 9.劳合·乔治说:“德国人民已经无疑地证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力量的民族之一,但他们竟然被许多小国所包围,而这些小国中,许多国家的人民过去从来没有组织过一个稳固的政府,他们每个国家却都拥有人数众多的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吵闹着要和自己的祖国合并,我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能成为将来产生战争的理由了。”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 凡尔赛体系存在严重不稳定性 B.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矛盾 C.凡尔赛体系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D.民族自决原则并没有真正实行 10.“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以上内容体现的是国联盟约中的 A. 委任统治 B.集体安全 C.民族自决 D.全体一致 11.“休斯先生(华盛顿会议美国代表)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与这段话有关联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九国公约》 12.“传统国际法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指 A.《凡尔赛和约》 B.《国联盟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1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驶出危机的险滩,美国 A.实施“新政” B.采取经济自由放任 C.走上法西斯道路 D.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4.下图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该油画内容取材于 A.西班牙内战 B.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C.中国九一·八事变 D.德国入侵波兰 15.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以下属于二战时期英法绥靖政策表现的是 ①国联“迁就”日本侵略中国 ②英法“纵容”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③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④“慕尼黑阴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图为纳粹德国进攻示意图,与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 A.法国、英国、奥地利、土耳其 B.英国、法国、奥地利、苏联 C.英国、奥地利、法国、美国 D.英国、西班牙、奥地利、美国 17.二战时期的主要战争有明确的作战计划,右图反映 的是 A.巴巴罗萨计划 B.施里芬计划 C.火炬计划 D.海狮计划 18.《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 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 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 生”的决心。这反映了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19.1942年10月,他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他是 A.丘吉尔 B.蒙哥马利 C.艾森豪威尔 D.曼施坦因 20.“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 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 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宣告以上内容的会议在右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1.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关于这场战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它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开始出现转折 B.战后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C.该战役中德国陆军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 D.该战役发生在1941年 22. 秦朝郡县制的确立被认为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郡县长官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23.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监御史)禄凿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 该“渠”指的是 A.郑国渠 B.井渠 C.灵渠 D.都江堰 24.秦始皇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关于秦始皇统一进程,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征百越 ②北击匈奴 ③统一六国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5.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开始出现于秦朝 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 26.《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据司马迁说,其由孔子编订。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多残缺。汉初,秦博士伏生所传《尚书》29篇,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时字体书写,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清代学者阎若璩从语义、典制等角度证明《古文尚书》为伪造。2008年公开的清华简证实《古文尚书》系伪造。这说明 A.《尚书》的考辨,必须经过考古学的新发现方能弄清 B.学界已证明《古文尚书》为伪造,因此没有学术价值 C.历史的基本事实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今文尚书》并不是后人伪造,目前已成为客观事实 27.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能说明这一外交政策的是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对于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③召见朝鲜使者、日本遣唐使 ④与吐蕃和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其三部10万众南下投清。康熙为安置喀尔喀,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喀尔喀属于 A.蒙古族 B.汉族 C.满族 D.藏族 2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与这一思想主旨针锋相对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0.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他们虽互不知晓,但思考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下列属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相似观点的是 ①崇尚道德,推行德治 ②创立私学,讲学自由 ③提出“中庸之道” ④挑战权威,推崇科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美)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说明16—19世纪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成为“世界性大战”的主要原因。(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整理 (1)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该内容引发了国内的什么运动?(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通过《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取得的外交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 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 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籓,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 —— 《清圣祖实录》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为“治乱、保邦”所采取的措施。(6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 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根据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提出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B A D D A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A A D B A D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C D A C A A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手段:殖民扩张、国际贸易(“开拓市场”“商业战争”等表述也可给分,2分) 主要因素: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任意一点给2分,笼统答“资本主义的发展”给1分)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2分) (2)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分) 32.(1)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2分)五四运动(2分) (2)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4分)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33.(1)制度:羁縻府州。(2分) 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政策”、“怀柔政策”,2分) (2)对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缓和满汉、满蒙、满藏民族矛盾。(4分)对外:击败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2分) 34.(1)仁、礼、德治、中庸(4分) (2)目的: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2分) 背景: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瓦解(或“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思想活跃;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任意2点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