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33 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3 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1 一、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而产生。 (2)主张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 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3)评价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 要性。&网 ③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 的思想。 (3)严复 2 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的必要性。 ②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谭嗣同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著有《仁学》。 3.实践 维新变法。 4.影响 (1)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 2.兴起 (1)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思想阵地 《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北大。 3.内容 (1)前期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 3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陈独秀认为旧道德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实质上是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注意】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从本质上来说,两者 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揭开了文学革命的 序幕;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的《狂 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网 (2)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 时期。 (2)国际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2.过程 (1)五四运动前 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 思主义,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后 ①1919 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 了马克思主义。 ②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③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等,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点 4 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②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4)意义 ①促使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领导者。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 启蒙和救亡相结合,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特征。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 考向一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进步性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进行的大胆挑战,有力地冲 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 (1)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 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必然失败。因此,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了孔子的权威 来宣传变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2)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其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进步意义 (1)从国内背景看,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因此,戊戌变法是 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看,维新派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因 此,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 (3)从历史功绩看,戊戌变法抨击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学,为思想启蒙开辟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 醒。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典例引领】梁启超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 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针对这种情况,维新派 A.宣传西方学说以开启民智 B.开展政治活动推行维新变法 C.借助传统文化表达新思想 D.与革命派论战来扩大影响力 【答案】C 考向二 中国维新思想 VS 法国启蒙思想 名称不同 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思想主张 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 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 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 学文化 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 权”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理性 王国” 历史作用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 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如昙花一 现,很快归于失败 为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 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 起资本主义制度 6 主要原因 19 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 18 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 启蒙思想。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 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形成的,缺 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的政治理论是希望在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后,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 性宗教”。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认为中国的理或者所谓的天, 既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他称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 理性的人”。他推崇孔子“全然不以先知自认,绝不认为自己受神的启示,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 助于魔力”。伏尔泰还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对于社会政治起源的历史解释,传统儒家倾向于一种衰微论与循环说,认为人世的和谐秩序是以 尧舜禹三代圣王为开端,随后治乱相循,通过一种盛衰的方式深深镶嵌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然而,受到 进化论影响之后,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 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 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康有为推崇进化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康有为推崇进化论的共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传统思想宗教神学色彩浓厚,与启 蒙思想对立,不能充分满足启蒙思想发展的需要;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以“天”为自然法则的代表,理性 色彩浓厚、宗教色彩淡薄,符合他们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需要。康有为推崇进化论的原因:受鸦片战 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影响;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要求;开展维新变法、进行制度性变革的现实需 要。 (2)共同之处:他们突破传统历史观念,学习和借鉴外域先进文化的主张,超越了社会主流;他们均将外 域先进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加以咀嚼和消化,但他们对所理解和表述的外域先进文化的价值,带有理 想化的期待。 意义:将外域先进文化视为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推动了本土文化系统的革新;对本土文明的发展乃 7 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学西渐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第(2)问,“共同之处”从二人对外域先进文化的接受背景等角度分析;“意义”从文化新变、文明发展的角 度分析。&网 考向三 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异同 比较项 前期 后期 领导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思想 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内容 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运动 不同点 作用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 五四运动的爆发 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 思想武器 相同点 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的思潮;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 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 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8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使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启蒙思潮的 影响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 的力量。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模式。 (2)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激进的知识分子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成是落 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成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成是进步的。这 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典例引领】《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 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 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答案】A 考向四 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原因 洋务思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 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 统治 维新思潮 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与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 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 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 9 制的合理性 三民主义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 存 新文化运动 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应该批 判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 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典例引领】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为中国的一切落后都是由忠、孝、贞节这三样道德带来的:“中 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他把最基础的忠、孝、贞节看 作罪恶之源,这表明 A.中国开始全面否定孔教及其封建伦理道德 B.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存在激进主义倾向 C.新文化运动摧毁了一切道德和美德的传播 D.陈独秀未能深入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 【答案】B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梁启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 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这反映出梁启超 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B.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 C.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D.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 2.下表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 10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C.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导 D.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3.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尖锐指出,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 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这在本质上说明了新文化运动 A.严重的崇洋媚外心理 B.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 C.颠覆民族传统的行为 D.完全照搬西方意识形态 4.1919 年 12 月,胡适发表文章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 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学术思想都可以称为“国故”,“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要知道什么 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需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理念有所怀疑 C.主张科学精神应从国故中寻求 D.具有“全盘西化”的文化倾向 5.一战爆发以后,杜亚泉便认为欧美文明的弊端已经暴露,西方社会本身已面临现代性焦虑而不可解。因 此,他提出“中西文化调和论”,认为中西“两社会之交通,日益繁盛,两文明互相接近,故抱合调和, 为势所必至”。这表明杜亚泉 A.属于故步自封的守旧者 B.否定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C.认为中华文明将超越西方文明 D.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 11 6.1895 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 年, 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 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C.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7.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原因在于没有启发 “多数国民之自觉”。由此可知 A.传统封建思想已经失去立足之地 B.新文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20 世纪初国人的思想觉悟较落后 8.蔡元培于 1917 年在《东方杂志》上刊发文章《文明之消化》:“今之于欧洲文明……向使吾侪见彼此 习俗之殊别,而不能推见其共通之公理;震新旧思想之冲突,而不能预为根本之调和;则臭味差池,即使 强饮、强食,其亦将出而哇之耳!当吸收之始,即参以消化之作用,俾得减吸收时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 不注意者也。”这反映了 A.蔡元培主张绝对吸收欧洲文明 B.蔡元培欲托古改制减少阻力 C.新文化运动还未推广白话文 D.蔡元培强调中西文化融合 9.五四运动后不久,中国出版业兴起了出版新式教科书的热潮,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教科书,采用 西式拼音法对生字注音,课文的选择也尽量口语化。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唤醒了民族情感 B.“全盘西化”深入教育领域 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D.封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消失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至民国时期国人对中国文化与西学的态度 12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拟订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018 年江苏卷)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 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 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2.(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 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3.(2016 年江苏卷)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 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 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 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 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 13 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 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 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 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表明,梁启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精神,其意在激励国民从中找到救国 的正确道路,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A 项错误;C 项误读材料,排除;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的梁启超推崇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D 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似周末战国形势”“瓜分之谣……踵波兰之辙”“强权”“协约”可知,近代中国 人的国际观念在不断更新并逐渐居于主导,C 项正确。A 项错在“维新变法时期”,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华夷 观念就开始动摇。B 项错在“辛亥革命”,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进化论思想就开始在中国传播。政 府外交并不是因为世界战争才转为被动,而是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处于被动地位,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 全盘否定中国文化,B 项正确。“严重的崇洋媚外心理”“完全照搬西方意识形态”只是外在表现,不是材 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 A、D 项;材料强调的是激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并没有体现颠 覆民族传统,故 C 项错误。 4.【答案】A 14 5.【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其弊端,也面临现代性焦虑,但中西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调和, 以实现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故选 D。.网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界提出的“孔 子纪年”“黄帝纪年”两种纪年方式,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学和西学的态度。这里的“孔 子”和“黄帝”都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借以构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工具,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国人 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故选 B。A 项错在“新学旧学之争”,排除。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错 在“抵制”,排除。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初国人的思想解放状况。由材料“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可知, 在此之前国人的思想觉悟较为落后,故 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 A 项说法错 误,排除。B、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蔡元培认为不能只学习欧洲文明之习俗,应该寻找中西方文明的共通之处,将 欧洲文明融入东方文明之中,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蔡元培主张中西融合,故 B 项错误;胡适于 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推广白话文,故 C 项错误。 9.【答案】C 10.【答案】论题: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立足传统文化到全面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阐述:魏源、左宗棠、严复等都在立足维护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这是因为传统儒家文化虽 然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吸纳、借鉴,但对西方文化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背景下也 有减少学习西方文化阻力的考虑。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针 15 对当时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反思辛亥革命成败。随着民主共和观念的渐入人心,逐渐壮大的资产阶级 要求彻底改造中国以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代国人 对中国文化与西学的态度,要求考生围绕“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拟订一个论题。阅读材料,可从如下角度 拟订论题,如传统文化对新文化传播的阻碍、新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新旧文化的逐渐融合等。阐 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学&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材料“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 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项错误;1928 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 项错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 D 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思潮,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甲午战争 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 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D 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 项符合 题意。 3.【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 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