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渤海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高二历史学科试题(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单元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计75分) 1.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幸福的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人际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A项正确;B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李贽的思想。 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和谐社会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 2. 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主张体谅百姓 B. 主张恢复周礼 C. 否认”天命论” D. 强调贵贱有”序”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可知,爱惜百姓、体谅百姓是两者的共同思想,故A项正确;BD项是孔子的;C项是老子的。 3.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4.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上述四家的核心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目的,正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所以正确答案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 5. 《唐律疏议》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6.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宗法制突出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李世民的继位,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也是对孔子“礼”的违反,同时也违背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因此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题干与“民贵君轻”不符,可以排除④。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7.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 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 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解析】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认为,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这就要求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8.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障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C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B项中的君权神授思想表述片面,D 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 10. 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 民贵君轻 B. 君舟民水 C. 君权神授 D. 为政以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体现了“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为政以德”是在“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思想,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题目的本意是要找出中国统治者的与人民之间和谐关系的政策。从四个选项不能体现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处的和谐性的即可。 11.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A. 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B. 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为学有三要......知《春秋》......精《老》《庄》......参禅”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故本题应选A项。 12.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B属于传统儒学经典著作,D是心学家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是理学家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因此选C。 考点:儒学 点评: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种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狂悖乖缪,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另立褒贬”的说法符合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特征。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故答案为A。黄宗羲的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1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15.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最正确的评价是 A. 是片面的 B. 是进步思想 C. 阻碍历史进步 D. 有利于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略 16. 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紧扣题干中的“明清之际”和“反孔的先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李贽。A项是孟子的主张,故排除。B项强调孔子就是“众人”,这与李贽主张的“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一致,故本题选B。C项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人的节操,故排除。 17.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是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D正确;A项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B项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C项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8.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说:“盖使朝廷之上,阖闾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19.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20. 儒家思想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儒学思想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民本思想,不是民主色彩,B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思想,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服务,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因此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 21.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22.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23.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 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是百家争鸣,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4.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A. 主张重赏 B. 主张以德服人 C. 主张“法治” D. 主张选用贤能 【答案】C 【解析】材料“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中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 点睛:材料“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5. 董仲舒曾说:“孔子论经,有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这说明 A. 儒家经典被定为学校教科书 B. 董仲舒神化儒家经典 C. 董仲舒神化孔子 D. 董仲舒神化皇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认为儒家经典是神鸟变化的,孔子是替神作书,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材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二、非选择题 2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材料二根据下面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4)依据材料四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五: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5)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 (3)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4)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5)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从孔子、孟子、董仲舒、程朱理学、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考查。 (1)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仁的思想;材料“克已复礼为仁”体现了克己复礼的思想。 (2)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仁政;材料“天理人欲,不容并立”是朱熹的思想,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所谓‘良知’也”是王守仁的思想,其核心是致良知。 (3)从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4)要求回答朱熹和王守仁达到“贯通明理”的不同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5)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中可以得出黄宗羲的思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