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太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 一、选择题 ‎1.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 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 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答案】A ‎【解析】‎ 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材料信息在强调商周通过“作乐”来强化王权,这说明“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神秘色彩,故B错误;商周时期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故C项错误;礼乐制是周继承商并进一步发展的,不是商周联系的纽带,故D项错误。‎ ‎2.“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C. 行仁政,民之悦之 D.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的是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是荀子的思想,故A错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C选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故错误。‎ ‎3.《礼记》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这似乎是最早有关“禁止屠牛”的文字记载,以后的历朝历代法律中都有“屠牛律”的存在。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进步理念先进 B. 历代遵循传统礼制 C. 法制完备保障全面 D. 农耕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耕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统治者通过“屠牛律”对其加以保护,这本质上反映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A选项不是本质,故错误;保护耕牛不是传统礼制,故B项错误;C选项的“完备”“全面”说法错误。‎ ‎4.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名为宰相,应总理朝政,但皇帝的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表奏章也无需通告三公;九卿承皇帝的诏令,既可以本职兼领他职,又可以在两职或多职之间权责渗透。秦朝的这些做法 A. 表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 反映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 保证了官员间彼此配合牵制 D. 增加了官员参政议政的渠道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三公九卿之间的制衡,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所以选B;材料内容为中央官制,只能反映君主专制,不能反映中央集权,所以A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保证了”,说法绝对;材料只体现官员职责的变化,未体现参政议政渠道问题,故不选D选项。‎ ‎5.有学者认为,西汉一代思想界,仍然延续着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虽说汉武之时学术思想“统于一尊”,但所形成的“新儒家”乃是种“杂家的面貌”,即杂糅儒、道、法、阴阳五行诸说的“大杂烩”形态。“大杂烩”本质上体现了 A. 汉代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 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和创新 D. 汉代儒学背离先秦儒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之上杂糅了其它学术而形成的,这实质上反映出儒学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故C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汉武之时,学术思想统于一尊,故B选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D错误。‎ ‎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A. 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反映了司马迁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直至近代才发生改变,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所以C选项错误。‎ ‎7.“士人官僚”自汉以来一直存在,是指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然后凭借权势强化财富占有,财富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的围绕“族”而展开,发展为门阀士族阶层;隋唐以后,尽管“土人官僚”仍然存在,但“家世进士”的比例日益减少。这一变化折射出 A. 选官制度变化 B. 宗法制度崩溃 C. 教育日益衰微 D. 贵族政治没落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家世进士”的比例日益减少,这是因为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因此,这一变化折射出选官制度变化,故A正确;材料和宗法制度无关,故B错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故C错误;贵族政治没落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D项错误。‎ ‎8.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其职务可以世袭或由将士拥戴,财赋不交国库,户口不上版籍,俨然与朝廷分土而治,有如先秦时诸侯。这官员是 A. 秦朝丞相 B. 汉朝刺史 C. 唐朝节度使 D. 清朝议政王 ‎【答案】C ‎【解析】‎ 官员“职务可以世袭或由将士拥戴,财赋不交国库,户口不上版籍,俨然与朝廷分土而治”,这体现出此类官员拥有兵、权、钱三种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类官员除了先秦时的诸侯外,就是唐代的节度使了,故C正确;秦朝丞相、汉朝刺史和清朝议政王都没有此类权力,故ABD错误。‎ ‎9.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 A. 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 加速了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有别于直辕犁,更方便耕作,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C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未发生变化,故B错误;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溃是因为土地兼并,故D错误。‎ ‎10.《欧洲瓷器史》中提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一现象说明 A. 市场需求刺激制瓷业发展 B. 欧洲改进了中国制瓷技术 C. 官营手工业垄断制瓷技术 D. 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欧洲的订购使得中国的瓷器更加多样化,所以是欧洲市场需求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欧洲改进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不投放市场的,与欧洲市场出现中国瓷器的说法冲突,故C错误;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D错误。‎ ‎11.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 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 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 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 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权威的否定,具有思想解放的意思,故C正确;这一时期,西方的民主思想还未出现在中国,故A错误;封建社会时期始终存在等级观念,故B错误;儒家民本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 ‎12.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 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 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 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 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监察官员由开始的“察举非法”,逐步发展到“推鞠狱讼”,甚至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出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清除了”,说法绝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阶层相互倾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监察官员的超然地位,故D项错误。‎ ‎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就行区划内部来说,郡、州、路、府更相迭置,而县级行政组织最为稳定,其建制、数量、长官名称,几无变化。对“最为稳定”的合理解释是 A. 受到了地方宗族势力的制约 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是稳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 D.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县是基层行政单位,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赋税的征收。县级行政组织最为稳定,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稳定和财政收入的重视,故D正确;县是中央垂直管理的单位,故A项说法错误;郡、州、路、府更相迭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错误;保持县的稳定是为了稳定统治,发展区域经济不是最合理的解释,故C错误。‎ ‎14.“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初,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和传教士麦都思等人都曾指出过古代中国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但经艾约瑟深入研究后,又加上了造纸术,再加上英国人李约瑟的贡献,最终确立了中国“四大发明”的地位。这一过程表明 A. 不同学者的历史认识相异不足为信 B. 西方社会最终完成了四大发明 C. 不同研究者的史观会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认识随研究深入而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是,“四大发明”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反映了历史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故选D;不同学者的历史认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的以对错区分,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左右”,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可能被左右,故错误。‎ ‎15.明清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人画不再是纯粹自娱自乐的精神家园,而逐渐成为谋求物质功利的一种经济手段,绘画的面貌也从阴暗晦涩变得鲜亮明快,绘画题材也为大众喜闻乐见。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绘画 A. 具有明显世俗化倾向 B. 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C. 革新了当时社会风气 D. 写意性向写实性转变 ‎【答案】A ‎【解析】‎ 明清以来文人画“逐渐成为谋求物质功利的一种经济手段,绘画的面貌也从阴暗晦涩变得鲜亮明快,绘画题材也为大众喜闻乐见”,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绘画具有了明显世俗化倾向,故A正确;文人画重在写意,故B错误;文人画不可能会革新社会风气,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向写实性转变,故D错误。‎ ‎16.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对希腊传统宗教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神灵不过是人的想象,所以人设想的神灵都是人的样子,如果牛、马有手的话,所捏造出来的神灵肯定是像牛、马,而不是人的样子。由此可知 A. 希腊人反对神注重现实 B. 希腊人的宗教意识淡薄 C. 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形成 D. 其思考带有理性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古希腊哲学家对神的思考是认真而客观的,所以带有理性色彩,故D正确;希腊人否定神对人的作用,并不反对神,宗教意识也不淡薄,故AB错误;这一阶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而非形成,故C错误。‎ ‎17.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写道:“在好法律和适用的法律之间是大有区别的,好法律是要使一个民族成为其他民族的主人,而适用的法律则是要维持一个民族所取得的权力。”由此可知 A. 法律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工具 B. 法律制定要立足国情因时因势 C. 立法应遵循使国家强盛的原则 D. 法律在国家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旨信息“好法律是要使一个民族成为其他民族的主人,而适用的法律则是要维持一个民族所取得的权力”,这说明好法律和适用的法律是围绕国情展开的,故B项正确;“好法律”是殖民扩张的工具,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立法的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而非地位,故D项错误。‎ ‎18.西方某一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保护和供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这说明 A. 文艺复兴存在局限 B. 人神合一相互依存 C. 教会加强精神独裁 D. 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人“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保护和供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说明文艺复兴存在局限性,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神合一相互依存,故B错误;材料和教会精神独裁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教改革的原因,故D错误。‎ ‎19.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价格革命”,传统经济关系受到冲击,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地主衰落;与此同时,东西方频繁贸易,大量金银又源源流入亚洲,但并未引发阶级关系剧烈变动。这不同的结果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B. 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C.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 东西方对外政策的差异性 ‎【答案】A ‎【解析】‎ ‎“价格革命”冲击了欧洲传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封建地主的衰落,但并未引发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欧洲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中国则以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相对落后,故A正确;B项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错误;新航路开辟初期,西方未进入工业文明,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西方的对外政策,故D项错误。‎ ‎20.在1600年以后,当欧洲的近代化国家正在对特权、好战的教会、以权谋私利、重视金银而忽视生产的倾向提出异议的时候,这些做法却在西班牙和西属美洲更加突出了。造成西班牙“这些做法”的主要因素是 A. 美洲富含金银矿藏 B. 生产方式陈旧落后 C. 教会统治黑暗腐朽 D. 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法国等国重视工业生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西班牙却因为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生产方式陈旧落后,更加重视特权、教会和金银等,故B项正确;美洲富含金银矿藏、教会统治黑暗腐朽不是西班牙如此做的主要原因,故AC错误;重商主义思想盛行是英、法等国崛起的原因,故D错误。‎ ‎21.明清商人笃信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获取财富后向往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宗教改革后的西方则鼓励劳动致富,认为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这种不同能够说明 A. 道德伦理植根于不同的经济土壤 B. 其根源在于东西方传统观念不同 C. 东西方走上不同道路的历史根源 D. 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东方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人获取财富后向往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宗教改革后的西方则鼓励劳动致富,这是因为中国的重义轻利植根于小农经济,西方鼓励获利根植于商品经济,故A正确;东西方传统观念不是根源,故B错误;历史因素也不是根源,故C错误;此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要高于西方,故D选项错误。‎ ‎22.中世纪时,如果对国王不忠或不服从,被看作大逆不道。但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1628年“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判处国王查理一世死刑的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1689年“光荣革命”国王被赶走。这些变化 A. 导致等级观念被彻底颠覆 B. 推动启蒙运动发展至高潮 C. 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源于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中世纪的对国王不忠或不服从就是大逆不道到1689年“光荣革命”国王被赶走,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国王地位的削弱,以及国王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故C正确;A项错在“彻底”,说法绝对,故错误;启蒙运动的高潮和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D错误。‎ ‎23.结合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一英亩土地平均养活人数变化表 年份 ‎1700‎ ‎1800‎ 数量(人)‎ ‎0.18‎ ‎0.26‎ 一个农业生产者平均养活人数变化表 年份 ‎1700‎ ‎1800‎ 数量(人)‎ ‎1.7‎ ‎2.5‎ A.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B. 工业革命条件更加成熟 C. 殖民扩张助推农业发展 D. 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 ‎【答案】B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1700到1800年,一英亩土地平均养活人数和一个农业生产者平均养活人数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农业的发展,这使工业革命的条件更加成熟,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的发展,不能直接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故A错误;材料数据和殖民扩张无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工业反哺农业,故D错误。‎ ‎24.英国在野党成立的“影子内阁”,有固定薪水,接受政府补助,其官员对应于执政党正式内阁的各个成员,并就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和政策进行监督和发表意见。据此可知 A. 内阁不需再向议会负贵 B. 政党制度尚未成熟完善 C. 君主立宪制已发生变异 D. 民主监督呈专业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影子内阁”的官员对应于执政党正式内阁的各个成员,并就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和政策进行监督和发表意见。由此可知,英国的民主监督呈现出专业化发展,故D项正确;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党制度是否完善,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君主立宪发生变异,故C项错误。‎ ‎25.特朗普上台初期,位于华盛顿的“责任与道德公民”监督组织就对特朗普发起诉讼,但是当时被州法院挡下,称这一组织没有资格提起诉讼。时隔近两年后,美国联邦上诉法院逆转了州法院的判决,要求州法院必须进行审判。其中“逆转”体现 A. 主权在民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B. 美国最高法院有权弹劾总统 C. 美国践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州法院权力未得到充分保障 ‎【答案】C ‎【解析】‎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否定了州法院的判决,要求州法院必须进行审判,这体现了联邦上诉法院对州法院的制衡,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主权在民思想,故A错误;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并没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故B错误;州法院的一审判决有效,上诉法院的二审判决改判符合美国法律程序,所以州法院的权力并未受损,故D项错误。‎ ‎26.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A. 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C. 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 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 ‎27.西方曾流行这样一个流派,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其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这一流派 A.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B. 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寻 C. 通过夸张怪诞警醒世人 D. 全面突破了传统的文艺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流派是浪漫主义。这一流派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故B正确;现实主义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故A错误;现代主义通过夸张怪诞惊醒世人,故C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浪漫主义没有全面突破传统的文艺,故错误。‎ ‎28.下表为18世纪60年代以来重大发明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 发明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身份 珍妮机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织工 万能蒸汽机 ‎1783‎ 瓦特 英国 仪器修理工 火车 ‎1814‎ 史蒂芬孙 英国 矿工 发电机 ‎1866‎ 西门子 德国 物理学家 炸药 ‎1867‎ 诺贝尔 瑞典 化学家 电灯 ‎1880‎ 爱迪生 美国 发明家 A. 科学的重要作用贯穿全过程 B.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缩小 C. 两次工业革命存在明显差异 D. 发明者身份影响成果的应用 ‎【答案】C ‎【解析】‎ 表格反映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由表格信息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身份有明显不同,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故C正确;科学应用到生产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错误;材料中并不能体现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故B项错误;发明者的身份并不会影响成果的应用,故D项错误。‎ ‎29.德国统一后,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有选举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由此进入到帝国国会。由1871年的倍倍尔作为唯一的代表到1912年110名党员当选为国会议员,成为帝国议会中最大党团。依照德国政治体制,1912年时社会民主党人在帝国国会可以 A. 代表议会监督帝国政府 B. 公布法律并监督其实施 C. 解散联邦议会重新大选 D. 采取合法斗争维护权益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的议员由选举产生,而且社会民主党成为帝国议会中最大党团,所以社会民主党人可以采取合法斗争维护权益,故D正确;德国的联邦议会的权力高于帝国议会,所以帝国议会无权监督和解散联邦议会,故AC项错误;公布法律并监督其实施属于帝国皇帝的权力,故B项错误。‎ ‎3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明代番薯、玉米传入中国 明代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B 清初,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 清初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C 古罗马制度《十二铜表法》‎ 平民与贵族矛盾有所缓和 D 法国“共和国总统”选举方式条款仅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 法国确立起总统共和制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本身就是平民的一种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以前随意解释习惯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故C正确;明代番薯、玉米传入中国,只能说明农作物品种发生变化,不能得出明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英国处于入超地位和中国海禁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法国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 ‎31.材料一 在专制社会中,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行政制度。不过,官僚制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维的左右。虽然儒家伦理提倡民本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在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礼”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所遵循的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的程序和规范,最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材料二 ‎ ‎ 中国古代官僚在制定或修改法律的时候,首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法律首先要体现官僚阶级的意志。儒家思想提倡“君使臣以礼”,“刑不上大夫”,因此执行法律的各级官僚“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于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更多是上级的个人,而非与之有契约关系的民众……儒家伦理要求的核心是“虔敬地服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而理想的人格,即君子的“优雅与尊严”则表现为“履行传统的责任义务”。所以,大多数的官僚在政治体系内部处于一种维护既得利益和既有统治的角色……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率和公平的诉求。“关系政治”盛行,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等现象,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向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僚政治的弊端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官僚集团和皇权既相互依附又互相牵制;儒家伦理是官僚政治的行为准则;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2)弊端:人治色彩浓厚,行政有很大随意性;官员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明显;过分看重道德操守,思想保守。影响:行政效率低下;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吏治腐败;体制僵化,缺少创新动力。‎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不过,官僚制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得出:官僚集团和皇权既相互依附又互相牵制;由“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维的左右”得出:儒家伦理是官僚政治的行为准则;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得出: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由“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的程序和规范,最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得出: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2)“弊端”:依据材料二信息“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 任意性”得出:人治色彩浓厚,行政有很大随意性;由“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出:官员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明显;由“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得出:过分看重道德操守,思想保守。“影响”:由材料二“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率和公平的诉求”可得出:行政效率低下;由“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等现象”得出吏治腐败;由“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得出:体制僵化、缺少创新动力。‎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司关制度的文献。“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同时,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为了管理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地区水陆关津要地、中原和边疆交往要道、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关隘之处,设立过多种类型的税关组织。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税关起源较早;受到藩属体制影响;税关经济职能逐渐凸显;税关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发展完善。‎ ‎(2)变化: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税关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得出:税关起源较早;由“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得出:受到藩属体制影响;由“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得出:税关经济职能逐渐凸显;由“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得出:税关范围逐渐扩大;由“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演变为……”得出:不断发展完善。‎ ‎(2)“变化”:由材料二信息“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可知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由“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说明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由“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可知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税关体系的近代化、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思考作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传统主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黑死病”之后,随着人口和资源关系的改善,人们把多余的时间用于娱乐和消遣,同时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助长了迷信和宗教情绪。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并不完全是出于神学和道德方面的考虑,它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材料二 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6世纪早年至1570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及庆典活动上。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1570年以后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严肃性道德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以上材料均摘自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 ‎【答案】(1)原因:传统主义文化泛滥,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2)特点:注重道德教化,改良社会风气;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逐步推行;涉及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对传统文化改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传统主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同时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助长了迷信和宗教情绪。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得出:传统主义文化泛滥,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由“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得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由“它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逐步推行;由“16世纪早年至1570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及庆典活动上……改革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严肃性道德等”得出:涉及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注重道德教化、改良社会风气;由“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大规模的西传入欧,始于耶稣会士来华之后,以16世纪为开端到17、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这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一定的精神食粮。他们认为孔子说的“‘天’与‘天道’并无什么奥妙之处,所谓‘天’就是‘自然’,所谓‘天道’就是‘自然的道理’”……“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据此,他们反对所谓神的“启示”,猛烈攻击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批判“凡帝王者,皆贼也”。这种“喻君为贼”论,与孟子斥暴君为“独夫”“民贼”如出一辙。同时,他们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地批判。他们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种重视人们的正当的利益要求,正是先秦儒家中“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制民之产”思想和“性也,天之就也”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 ‎ 自17世纪初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用客观和理智的态度来解释自然,社会和人事,以理智的分析代替盲目的信仰”。与此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先导,在洲掀起工业化运动,工商业与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中产阶级等新兴阶层力量迅猛增加……欧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天崩地裂的明清替代,实质上仅是封建王朝的更迭。总之,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的或可预期的变化,因而,否定旧传统的新思想尚无其生长的沃土,少数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尚缺乏鲜活的社会环境来接纳。——以上材料 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答案】(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解析】‎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信息“所谓‘天道’就是‘自然的道理’‘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据此,他们反对所谓神的‘启示’,猛烈攻击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中国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他们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地批判……这种重视人们的正当的利益要求,正是先秦儒家中‘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制民之产’思想和‘性也,天之就也’思想的重新焕发”得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相似的社会基础”:依据材料二信息“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的或可预期的变化,因而,否定旧传统的新思想尚无其生长的沃土,少数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尚缺乏鲜活的社会环境来接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思想上,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等角度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自17世纪初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用客观和理智的态度来解释自然,社会和人事,以理智的分析代替盲目的信仰’。与此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先导,在欧洲掀起工业化运动,工商业与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中产阶级等新兴阶层力量迅猛增加”得出欧洲的历史原因:在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在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在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代议制的确立等。由“天崩地裂的明清替代,实质上仅是封建王朝的更迭。总之,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的或可预期的变化,因而,否定旧传统的新思想尚无其生长的沃土,少数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尚缺乏鲜活的社会环境来接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的历史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思想上,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等。‎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宗教出现和相互融合或丝绸之路是信仰之路。‎ 论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约而同都诞生在耶路撒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耶路撒冷处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位置,这里是东西方的交会处,也是往来丝绸之路的人的会聚之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碰撞,交会整合之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出去,这是宗教能够诞生的重要前提。‎ 总之,在丝绸之路这条狭窄的通道上,各种宗教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开放、包容的宗教才能存活下来。‎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时期,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观点要明确;其次,依据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观点”,依据材料信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宗教出现和相互融合;“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大国的崛起等。“论证”,依据相关进行阐述即可,如论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宗教出现和相互融合”可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约而同都诞生在耶路撒冷的原因之一是耶路撒冷处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的交会处,也是往来丝绸之路的人的会聚之地;丝绸之路起到的传播宗教和文化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