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 高二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A. 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B. 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以看出,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致使政局动荡不安”,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朝廷的态度,排除C项。‎ ‎2.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由此推理商朝 A. 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 B. 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C. 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 D. 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冶炼成熟时期。材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铜器作坊遗址,体现出商朝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代青铜器生产的区域化,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C错误;材料说明青铜冶铸技术成熟,不是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D错误。‎ ‎3.据统计,“三言二拍”中以商人为主人公或重要角色的小说有40多篇,另加间接涉及商业、商人的作品,大致占整个著作的四分之一;商人多为积极正面的形象,勤奋、诚信、乐善好义,他们把商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种现象 A. 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B. 说明拜金主义观念盛行 C. 使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大多积极正面,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体现了经济发展在文学的影响,D项正确;A项是为D项服务的,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勤奋、诚信、乐善好义”不符;材料只能说明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项错误。‎ ‎4.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是本质,排除。‎ ‎【详解】‎ ‎5.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状况 A. 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 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 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 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权力日益扩大,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中国近代化发展在各地很不均衡,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官本位意识无关,排除C项;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削弱,排除D项。‎ 点睛: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被清朝镇压了下去,但却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汉族地方官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分别担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达数十年之久,并左右清廷的内政外交,成为清政府最为持重的地方实力派。‎ ‎6.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表(单位:万元)‎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业 ‎1920‎ ‎543396‎ ‎1049494‎ ‎60937‎ ‎1936‎ ‎973347‎ ‎1450506‎ ‎141659‎ 如图表信息可以说明1936年的中国 A. 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合理 B.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 C. 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落后 D. 国民经济有较大程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表数据可知,1936年与1920年相比,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均有了较快增长,反映了当时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这两年的各项数据不足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A项排除;当时农业发展比较落后,近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B项错误;C项不符题意。‎ ‎7.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 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 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 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 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答案】C ‎【解析】‎ 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为调整国民经济而实施的“八字方针”中的“充实”是指充实轻工业、压缩基本战线规模,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提高”的内容,排除;B项属于“调整”的内容,排除;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排除D项。‎ 点睛:“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8.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 ‎13.90‎ ‎54.6‎ ‎1992‎ ‎6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945‎ ‎70.2‎ ‎99.03‎ ‎79.9‎ A.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B项正确;A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排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1987年,故C项排除;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故D项排除。‎ ‎9.罗马贵族曾说他们不受平民会决议的约束,因为这些决议的制定未经他们的准可;但是后来颁布了《霍尔腾西法》,规定平民会决议对全体人民具有约束力,平民会决议被等同于法律。这说明罗马社会 A. 平民会的决议组成了罗马法 B. 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原则 C. 每个共同体只使用自己法 D. 法律由平民批准和制定 ‎【答案】B ‎【解析】‎ 通过颁布《霍尔腾西法》,规定平民议会决议等同于法律,解决了罗马贵族不受平民议会决议约束的问题,表明罗马社会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原则,作为法律,平民议会决议贵族也必须遵守。故答案为B项。平民议会的决议只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作为法律,每个共同体都要遵守,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些可知,休谟 A. 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B. 为光荣供革命提了理论基础 C. 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D. 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休谟强调道德规则和社会秩序均是通过演化而得到,实际上是强调社会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以渐进演变的方式取得。故答案为C项。休谟的观点与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A项;光荣革命是在168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1.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B. 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答案】A ‎【解析】‎ 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的权力逐渐高于王权,国王逐渐放弃专制权力。从而使英国逐渐形成了新的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B项过于片面,不能概括关键性变化,排除;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无真正的首相,此项说法无中生有,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知识分析解答。‎ ‎12.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 苏联有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 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 苏联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 美苏在政治上是对抗关系,经济上是合作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因此苏联在战后涉及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C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错误,苏联是计划经济国家,并未想改变国家性质,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B选项错误,苏联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D选项错误,美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对抗关系;故选C选项。‎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信息,结合美苏争霸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在1900—1915年间,我国先后建立323个教会医院校。这些教会医校,均采用欧、美、德、日诸国的学制、教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的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有5人从事西医工作。……1879年聘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在天津办医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医院。1881年,召回留美学生8人,进行现代医学训练,这是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1894年改名为北洋医学堂。……甲午战后,中国赴日本留学成为一时风潮,如秋瑾、鲁迅、郭沫若曾先后在日本学过医。……1839年,伯驾为林则徐治疗疝气,1857年,王韬患严重足疾被合信治好。1879年,李鸿章聘请西医治好夫人痼疾,更信奉西医。……到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遭到抵制,风气不算开放的湖南省临湘县的《大家思想歌》云:“又说洋人水药灵,用的入心入眼睛。”但中国民众厌恶西人却已接受西医的情况比比皆是。‎ ‎——摘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途径和反响》‎ 材料二 医院简表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西医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西医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西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时间、地域看: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从通商口岸发展到内地;从主办者看:从西方教会创办到中国自主创办;从医生来源看:从外国医生到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到自主培养医学人才;从学习国家看:从向欧洲国家学习到向日本学习;从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看:从抗拒到逐步接受。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基督教传教士以西医为媒介传播宗教,侵略渗透;近代西医发展较快,尤其是眼科、外科等方面相对于中医具有优势;洋务运动的推动;为挽救民族危机,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2)进步性:促进中国医学和医疗体制发展,西医教育体系向专业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医疗呈现出大众化、社会化的趋势(或中国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局限性:动摇中医的地位;帮助列强以西医为武器打开中国大门,传播基督教并开拓市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赴日本留学成为一时风潮”、“中国民众厌恶西人却已接受西医的情况比比皆是”与材料二的表格可以从时间、地域、主办者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我国先后建立323个教会医院校。这些教会医校,均采用欧、美、德、日诸国的学制、教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81年,召回留美学生8人,进行现代医学训练,这是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但中国民众厌恶西人却已接受西医的情况比比皆是”并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 ‎ ‎(2)从材料“在天津办医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医院”、“进行现代医学训练,这是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中国民众厌恶西人却已接受西医的情况比比皆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医学的发展、医疗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思想观念和西医传播对中国的局限性等方面来分析20世纪西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局限性,可以从对中医的冲击,和西方的侵略等方面加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末期 邮政局成立,是国王的私人机构,只为政府服务。‎ 近代早期 邮政法案通过,邮政成为公共服务项目,伦敦邮政局开始统一收取、寄送到英国境内、爱尔兰、殖民地和海外国家的信件。‎ ‎19世纪20年代 铁路出现,火车取代马车成为邮政新的运输工具,邮路网络随着铁路的修建和汽船的航行路线不断扩展。‎ ‎19世纪40年代 取消议员特权,大幅度降低邮资,殖民地之间的通信要经过英国本土,各地开始加速为街道命名,为每栋房屋编上门牌号码,邮政可寄送书籍、议会会议记录和报纸等出版物。‎ ‎19世纪60年代 邮政允许贸易商以便宜的价格邮寄模型和样品包裹,邮政垄断电报业。‎ ‎20世纪初 所有殖民地实行相同的廉价邮政,邮政网络从英国本土扩展到整个帝国,邮政正式收购了电话公司,推出女款制服。‎ ‎21世纪 皇家邮政全部股份完全由员工和私人投资者持有,员工持有皇家邮政12%的股份。‎ ‎——据李迎远《从“他们”到“我们”:邮政如何改变英国》等 上表为英国邮政的改革历程。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评分细则:‎ ‎(注意:作为依据的史实必须是相关的历史事件,且史实比较正确,试论必须有利于论证自己所拟论题。)‎ 答案示例:‎ 论题:英国邮政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阐述:首先,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使邮政得到了巨大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使邮路范围扩展并且价格下降,新技术的发明使用使邮政的业务范围得以丰富;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使得邮政的职能和运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英国殖民帝国的不断扩张使邮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英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使邮政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 ‎(“答案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邮政的改革历程,从材料来看,英国邮政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可以确定论题。从材料信息也可以看出英国邮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反映出的社会状况的变化,也可据此确定论题。在确定“英国邮政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论题之后,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论述英国邮政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因素。要做到论题明确,引用史实恰当,从多角度论证,且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材料信息提炼多个观点,任取其中一种观点来论证说明。对于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题得高分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爆发了1905年革命。统治阶层为了转移视线,煽动反犹恶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随着国内战争的激化,大批俄国和波兰犹太人纷纷穿越西伯利亚涌入中国东北地区。“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及周边大部分地区。中国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自己的职权,而日本占领军一时还来不及建立傀儡政权,结果从1937年秋至1939年秋近两年时间里,上海处于一种“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上海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预先找到工作及出具警方提供的品德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犹太人开始奔向当时向他们敞开大门的东方大都市——上海。从1933年到1941年,约3万犹太人经海路到达上海,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有25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这一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据潘光、王健《犹太人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犹太人两次来华高潮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量来华的原因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都受到反犹浪潮的影响;都受到战争的冲击。‎ 不同点:迁移地点不同:第一次主要从俄国迁往中国东北,第二次主要从德国等国家迁往上海。迁移路线不同:第一次主要通过陆路,第二次主要通过海路。‎ ‎(2)原因:法西斯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中国特殊时期的护照签证处于失控状态。‎ 影响:为大量犹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促进了中国人民与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利于二战后中以(以色列)关系的发展;给当时的上海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两次犹太人来华高潮都是由于犹太人受到了当地反犹浪潮的影响。俄国为了转移国内对于战争失败产生的不满情绪,煽动反犹恶浪。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更是遭到了严重迫害。不同点可以从材料中归纳。“大批俄国和波兰犹太人纷纷穿越西伯利亚涌入中国东北地区”,说明这一次犹太人来华主要是经过陆路,到达我国东北。第二次则是通过海路,到达上海。‎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对犹太民族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乃至屠杀。大量犹太人逃离欧洲。中国上海由于当时处于政局纷乱态势,中日政府对上海都没有建立有效的入境监管,导致上海处于护照签证失控状态,这就为大量犹太人来华提供了方便。影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大量犹太人来华,对犹太人本身来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使其免受迫害。同时犹太民族与中国人民共同生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大量犹太人涌入上海,给上海的市政、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战后,这批留在上海的犹太人影响了中以关系的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