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白银九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合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2.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偶暴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 A. 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 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C. 统治者关注程度不同 D. 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墨家的‘兼爱’……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同,故A项错误;追求的价值目标与两者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密切相关,故B项错误;统治者对两者思想都不关注,故C项错误;墨子代表手工业者和平民,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故两者思想不同,故D项正确。故选D。 3.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 A. 韩非 B. 董仲舒 C. 陆九渊 D. 黄宗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董仲舒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故B符合题意;陆九渊是宋明的理学家,也主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 【名师点睛】理学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但从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是针对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而提出来的主张。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思想——原则——规则——常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思想”最终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理学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A. 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D. 儒家思想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王夫之认为天子应该“虚静”以统治天下,用法治实行国家管理,从天子开始天下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言论反映当时儒家思想对专制王权的反思达到了新的高度,D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君主立宪思想,材料只是王夫之一个人的观点不是普遍认同,他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并没有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严重削弱,ABC三个选项错误。 6.《二程文集》有言:“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 A.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B.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C. 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D. 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二程文集》中的观点认为即使是贤者,面对富贵无欲无求,也违背了人情,结合所学可知,二程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求的合理,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存理灭欲”,不是在讲格物致知的认知论,更不是强调“先”理“后”物的哲学观,ABC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7.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固守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科技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无法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B项,西方殖民侵扰使中国加快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排除。D项,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排除。 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 唐诗与风俗画 B. 话本与小说 C. 楚辞与文人画 D. 彩陶画与汉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是贵族的,而不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而风俗画与唐诗恰恰相反,不是贵族的,而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所以,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就是唐诗与风俗画,故A项正确;话本是大众民间的,故B项排除;文人画是贵族的,故C项排除;彩陶画是原始社会的,汉赋是贵族的,故D 项排除。 9. “象形的比重大大降低,文字的符号意义更强,将繁复的笔画化为简洁的笔画结构,是今体书的鼻祖,后代的草书、真书均在此基础上产生。”以上表述指的是 ( ) A. 商代甲骨文 B. 秦朝小篆 C. 汉代隶书 D. 魏晋楷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是今体书的开始阶段,在隶楷阶段出现了草书和行书,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商代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A选项排除。小篆属于古文字体,B选项排除。 10.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 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 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 11.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追求生命价值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返求于己,研究自我”等信息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答案为D项。“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对于培养美德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拯救人类心灵”,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生命价值,排除C项。 【点睛】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在哲学方面,他主张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本身和社会,并强调“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主张有知识的人统治国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公民守法的重要性;在美学方面,他认为内在的美和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外在的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 12.“既喜爱耶稣,也喜爱柏拉图;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而基督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所以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因为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主张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教会势力妥协的情况,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不能体现出理性的倾向,排除C;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但是批判教会,所以排除D。 【详解】 13.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 B.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A 【解析】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所以答案选A。马丁·路德并没有否定宗教,而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综上所述,排除BCD。 1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促进思想解放 D.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在反封建王权和教会特权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构想,故D正确;A项无法体现“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排除;B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促进思想解放属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共同的地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 15.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文明的中心原则在于,使统治阶级服从人民约定俗成的习俗,遵守人民以宪法表达出的意志。”他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 A.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B.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C. 议会主权、法律至上 D. 民主共和、崇尚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丘吉尔的说法,“文明的中心原则”就是要统治者服从人民的习俗,尊重人民的意愿,用宪法表达民意,结合所学可知,其表达的主张是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宪法对君主的约束和三权的分立,不是在强调议会的主权和理性的重要,更不是在强调共和政体,BCD三选项错误。 16.伏尔秦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目的是 A. 利用儒家思想培养人的理性精神 B. 模仿中国制度实行开明君主专制 C. 希望西方人能充分了解中国社会 D. 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法国社会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伏尔秦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他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法国社会的封建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伏尔泰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人的理性精神,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没有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伏尔泰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使西方人能充分了解中国社会,故C项错误。故选D。 17.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结果,三场运动都抨击了封建制度,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故①②④正确,故选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并未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③错误,排除BC;D不全面,排除。 18.“1825年9月27日 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列车的动力和能源来自( ) ①蒸汽机 ②石油 ③电动机 ④煤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材料时间和描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动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煤炭,故A项正确;②③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动力。 19.“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评论的科学理论 A. 是对经典力学的彻底否定 B. 冲击了封建神学统治 C. 拓宽了研究世界的视角 D. 从微观视角研究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 “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评论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并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它拓宽了研究世界的视角,故C项正确;据材料“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包含在本身之中。”可知,不应该是对原有理论的彻底否定,而应是对其的继承与发展,A错误;据所学可知,相对论提出是20世纪初,而此前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基本上清除了封建神学统治的影响,B错误;相对论是研究的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故D错误。 【点睛】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经典力学。牛顿经典力学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是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与下列什么著作体现的思想有关 A. 《海国图志》 B. 《新青年》 C. 《孔子改制考》 D. 《庶民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影响,当时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正确;《新青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故B错误;《孔子改制考》属于维新变法时期,故C错误;《庶民的胜利》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与《海国图志》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B. 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C.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内容来看,李鸿章和王韬的观点是在为洋务运动造势,是为了洋务运动中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引进,故A项正确;B项错误,这一观点依旧在“中体西用”范围内;C项错误,“华夷之辨”的偏见依旧存在;D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在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点睛:本题关键之处在于时间的把握,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因此材料中李鸿章和王韬的言论都是为了服务洋务运动,所以本题的答案也就清晰明了了。 2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3.1916年孙中山在解释“中华民国”非“中华共和国”的国号时指出:共和政体为代议政体,如美国树直接民权之规模,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今虽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但仍落后于欧美,是因我国国民享有的只是代议权,而非直接民权。这说明 A. 中华民国没有推行共和政体 B. 中华民国尚未实现真正民权民享 C. 中华民国并未结束专制统治 D. 直接民主制是共和政体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虽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但仍落后于欧美,是因我国国民享有的只是代议权,而非直接民权”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尚未实现真正民权民享,故B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就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1912年清帝退位,专制制度结束,故C项错误。共和制是代议制,故D项错误。 24. 学者刘仰在《历史传统是文化自信真正源泉》一文中说:“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这是在评价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AB都严重脱离民众,故与题意不符,排除;C符合题意,该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D主要是一场政治运动,与题意不符。所以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评价 25.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后世对儒学态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前者对其继承发展,而后者全盘否定。前者之所以继承、改造,是因为儒学影响深远,他们以此来减少变法阻力。而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判儒学,也是因为其根深蒂固,实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本题选A。B不符合康有为。C不符合新文化运动。D错误,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积极成分可以利用。 2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陈独秀当时反对孔教,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此处“妄人”指袁世凯,他利用孔教为复辟帝制服务,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故A正确,D错误;陈独秀认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仍然具有价值,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27.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B项,萌发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不符,排除;C项,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而不是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排除;D项,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三大政策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28.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联合政府》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大革命期间发表的著作,此时的北洋政权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各民主党派,故A项错误;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察,即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一种各党派、各革命力量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1月的延安,此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对未来新政权的性质及具体构成,尚没有详尽的阐述,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于新中国成立前夜发表的著作,在其中确定的也不再是民主联合政府,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故D项错误。 考点:毛泽东思想——《论联合政府》 29.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 ③②①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 ③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①是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④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30.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是指 A.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D.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故A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31.“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天命观:孔子重视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态度: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畏天命) (2)思想:天人感应 进步: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3)主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树立的尊严和权威。 意义: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解析】 【详解】(1)天命观:根据材料一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敬鬼神而远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孔子敬畏天命的观念,即重视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态度,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 (2)思想:根据材料二中“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其殃咎(灾祸)乃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观念的进步意义在于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3)主张:根据材料三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戈拉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树立的尊严和权威的思想主张。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32.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 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答案】(1) 起因: 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 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 占统治地位。 【解析】 【详解】(1)起因:依据材料一中“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思想主要是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到启蒙运动时期则发展为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2)原因:依据材料二“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只限于“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程朱理学控制到经济基础尚未形成等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2)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 (3)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4)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政治: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③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 (2)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原因: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加剧;②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上变化的因素回答。 (2)表现:依据材料“1840〜1895年”和所学从新思想萌发和中体西用回答。 (3)依据材料“1895〜1915年从戊戌变法提出的君主立宪思想、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以及晚晴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分别回答。 (4)原因:依据材料“1919年以后”可知是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想的传播,结合五四运动后政治、政党、阶级以及国内国外重大运动的影响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