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我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特点的是 A. 王权与神权结合 B.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 最高执政者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最高执政者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高执政者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是在郡县制出现、推广后,不属于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宗法分封制维系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这说明夏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A. 互为表里 B. 前后继承 C. 名称不同的一个制度 D.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维护西周统治的家国一体体制,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同为西周统治制度,不存在继承的先后顺序,B项错误;宗法、分封两个制度一为国家管理,一为宗族秩序,是两个制度,C项错误;分封是具体制度,是宗法在国家管理中的体现,D项错误。 3.依据下图和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受封主体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受封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故B正确;西周分封的对象还有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但不是分封的主体,排除ACD。 4.下图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与它有直接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内外服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族谱体现的是血缘宗法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分封子弟做诸侯的制度,与族谱无关,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的制度,与族谱无关,排除C;内外服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 5.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不可以在自己领地内 A. 建立武装 B. 设置官员 C. 征派赋税 D. 私铸九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西周的礼乐制度,诸侯不可以私铸九鼎,D项错误,符合题意。而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建内有统治权,可以有军队、设官员和征赋税,ABC三项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6.“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指周王朝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西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尊卑分明的礼乐制,而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中央集权制始于秦朝。因此②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①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7.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A. 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 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 保证王权稳定,避免内部纷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D正确;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目的是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A错误;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是宗法制的概念,不是其目的,B错误;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分封制的目的,C错误。 【点睛】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8.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 B. 都加强了皇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 D. 都属于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的“秦以后的郡县政治”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二者都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当时尚未出现皇帝制度,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C选项排除;官僚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由一定的任期,郡县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D选项排除。 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西周卿大夫 B. 秦朝御史大夫 C. 西汉刺史 D. 明朝内阁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负责监察的官职,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官职,故B正确;卿大夫是西周分封制下的较低级别的贵族,与监督无关,排除A;西汉刺史是监察地方的官职,不符合“较早”,排除C;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政机构,与监督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联系所学秦朝三公九卿之下三公的职责分析解答。 10.嬴政创立皇帝制度开辟了古代中国的专制时代。与王权时代相比,皇权专制的关键在于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官吏任免 D. 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A选项错误,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就已经得以传承;B选项不准确,西周时期王的地位也是独尊的;C选项符合题意,官吏任免问题体现的是官僚政治还是血缘政治的问题,秦朝之前的官吏任免问题是根据血缘来决定的;丞相是政府首脑,在王的时代也有类似的职位,因此排除D选项。 1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诸侯在封地内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且“共主”指各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权威,但周天子对诸侯国不拥有完整的统治权,所以不能实现高度集权,故A项错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管理财政、司法、诉讼和兵役,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对皇帝负责,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故B项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权力地位世袭,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行政管理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是贵族政治,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诸侯在领地内权力很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容易造成诸侯割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 12.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秦朝中央官制并没有彼此牵制的特点,排除A项;垂直管理不符合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D项。 13.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4.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15.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对宋代地方官学入学资格的历史记述。 记述 出处 无不孝不悌瑜滥之行,及不冒犯刑页,或曾经罚赎而情理不重者,方得入学。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 工商杂类,或尝为僧道,皆不得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糊名考校中,诸行百尸,何所不有? 《癸辛杂识》 虽吏胥市人手,有可教者,亦收置喾序. 《宋元学案》 据此能够认定宋代地方官学 A. 放宽了对学生家庭出身的限制 B. 强调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 C. 带有一定抑商和职业歧视色彩 D. 功利性减弱而平民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一行从道德品质角度衡量给学生考试标准,第二行史料是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第三行是从考试形式角度进行规范,第四行史料是从学生出身角度说明,可见,北宋时期对于入学学生的家庭出身逐步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对限制道德品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只是其中一个史料,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正确性,故C项错误;表格并不能说明平民性增强的信息,故D项错误。 16.北宋前期用“中书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据此可知 A. 北宋克服了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 B. 君主专制导致三省体制时存时亡 C. 三省六部制对中央官制影响较大 D. 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体制的兴亡与君主专制政体有着密切联系的,是强化君权的产物,故B项正确。宋代中枢机构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调整,是为了“克服前代的弊端”,但本质仍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所以无法“消除”其弊端,A项错误。材料重点展示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历程,而非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六部在处理政务上各有分工,服务君权,不只为协调各部门关系,故D项错误。 17.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受到制约 C. 地方权力削弱 D. 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9. 魏源《默觚·治篇》记载:“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文中“三代私而后世公”状况的出现得益于某一制度的实行,该制度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始终扼杀士子的创新思维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反映的三代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宋明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原来的贵族统治,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扼杀了读书人的创新思维,科举制创立之初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C项错误;科举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后来逐渐失去这一作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20.《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宦官专权的原因是明朝废宰相之后的皇权加强,故皇权旁落不正确,A 选项错误;明朝废宰相之后设置了顾问机构内阁也增设了司礼太监,这都是加强皇权的举措,为此宦官地位上升,士大夫与之结交,故B选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宦官而非内阁,且内阁只是顾问机构而非权力中枢,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主旨是宦官而非六部,且无法体现制约,故D选项错误。 21.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 22.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 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 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宋代御史的职责和权利。御史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御史的权力和地位不可能超过宰相,A错误。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表达不够全面,排除。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比较准确。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御史有权廷辩,可以制约相权,加强君权,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 23.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标准是血缘关系;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声望;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因此A选项排除;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因此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族望,因此D选项排除。 24.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中枢机构分化事权,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削弱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故BCD不符题意。 25.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 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 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 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 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这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集思广益,故A项正确;这一过程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皇帝总决策,有利于加强君权,不易造成权臣的专政,故BC项错误;朝议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和君主制确立无关,故D项错误。 26.“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根源于智者学派的推动 C. 演说的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D. 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来看,演讲在雅典公民民主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故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故答案为D项。A项雅典的民主只限于雅典的公民,而不是全邦居民,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受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公民的素质的影响,排除;C项演讲能影响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但不能说是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排除。 27.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 A. 法律至上,杜绝人情 B. 平民政体,中央集权 C. 实行法治,防止人治 D. 权力平等,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小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可知雅典人主张依据法律对权力进行制约,实行法治,故选C项;雅典人主张实行法制的目的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杜绝人情,故排除A项;古代雅典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没有实行社会契约,B、D项不符合古代雅典的史实,故排除。 28.古代雅典城邦是古典民主典范,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梭伦改革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 B. 克里斯提尼改革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C. 古代雅典实行的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 D. 伯利克里时期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克里斯提尼改革创造了陶片放逐法,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B选项不符合题意;古代雅典实行的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C选项不符合题意;伯利克里时期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指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 最高权力机关 B. 最高法院兼最高监察机关 C. 最高行政机关 D. 最高立法机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未经陪审法庭审理则罪名不成立说明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事务,属于法院和监察机构,故选B项;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A项;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权力,而非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排除CD项。 30.伯利克里将公民身份重新限定为父母必须均为雅典人,这样一来,“公民集团的狭小及其封闭性和排外性……带来了城邦内部紧密的生活”。伯利克里的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B. 实现了全体居民的平等 C. 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 打击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规定只有父母都为雅典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雅典以血缘为纽带的公民关系,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雅典城邦的凝聚力,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体居民包括奴隶,而雅典的奴隶没有公民身份,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伯利克里将公民身份限定为父母必须是雅典人的规定有利于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的问题,这与促进雅典工商业经济无直接关系,故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雅典城邦的凝聚力,与打击贵族政治没有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31.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 32. 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民主 C. 分权制衡 D. 人民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流坐庄、轮番而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主不是材料主旨;C、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3.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B.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这种戏剧公演能够培养公民之间的情感和公民的集体意识,故D正确;戏剧公演是适用于众多雅典的公民,并不体现开放性,故A错误;“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的平等,只适用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故C错误。 34.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 A. 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B. 为皇帝和元老院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C. 稳定社会秩序 D. 维护奴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系和稳定奴隶主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其他BCD三项分别是罗马法的具体作用和目的,不是最根本的,不符合题意。 35.古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 A. 罗马公民 B. 西西里人民 C. 地中海区域的人民 D. 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D项正确;万民法是随着罗马扩张,为适应新形势制定的,不仅仅适用于原来罗马城,A项不符合题意;西西里只是罗马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罗马,B项错误;万民法不适用于罗马统治下地中海区域的奴隶,C项错误。 36.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万民法。下列有关万民法表述正确的是 A. 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B. 适用于罗马境内外所有人 C.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 得益于最高裁判官的个人努力而设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万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C项符合题意;万民法形式灵活,故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42年正是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故B项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的出现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 37.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他认为,在实在法之上,也就是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关于材料中提到的“自然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效力高于实在法 ②自然法是一种理性 ③自然法与实在法没必然联系 ④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实在法之上,也就足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故①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的信息可知,故②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故③不符合题意;由“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故④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故BCD,A符合题意。 38.罗马法中规定:当事人如因错误而履行债务时,得提出不当得利之诉,请求他方返还已履行的财产。这一规定折射出,古代罗马法 A. 注重规范市场贸易秩序 B. 蕴含了公平正义精神 C. 反对非法侵占私有财产 D. 致力于打造诚信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对“不当得利”的防范,这是公平正义精神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贸易秩序,而是债务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侵占私有财产,而是债务关系中对失误行为的纠正,排除;D项,虽然材料体现了一定的诚信要求,但更主要的是要维护公平与正义,排除。 39.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A. 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 B. 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 C. 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 D. 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外事审判官不断的“造法”活动极有关联,从而在罗马公民法之外形成了一套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民商事法律体系即“万民法”。故答案为B项。A项,罗马共和国在征服的过程中,随着异邦人的不断增加,为缓和社会矛盾,其法律也相应地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对异邦人的权利也做出一些安排,但是异邦人在法律地位上无法与罗马市民相比,如异邦人不能享有选举权等,排除;C项,在罗马习惯法和早期公民法中也有关于罗马市民间民商事等法律的规定,排除;D项,万民法出现于公元3世纪初,排除。 40.罗马法发展情况与下图阶段对应准确的是 A. ①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B. ②出现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 ③《民法大全》编纂成功 D. ④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编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建立,因此 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449年,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习惯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B选项错误,公元前272年,罗马统一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整个意大利,在此之前《十二铜表法》已经建立;C选项错误,《民法大全》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的,是在罗马帝国分裂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 4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你认同吗?为什么? 【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当时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3)不认同。原因: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故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宰相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削弱三公权力,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宋太祖设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根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措施可知,相权受到限制或分割,加强了皇权。 (2)根据“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得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3)不认同。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内阁、军机处的实质、职责分析。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首辅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都不能称为宰相。 42.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后,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的秦始皇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简要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为了鼓励公民参政,当政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制定严酷的秦律。 (2)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3)发放观剧津贴;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议会制。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秦律等。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弱地方军权,削实权削弱地方行政权,制钱谷削弱地方财权。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析积极影响,从造成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分析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可知,伯利克里时期为了鼓励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同时实行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