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1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1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南昌模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普及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培训和对青年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A [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务培训”“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等,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选A项;此时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末,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C项错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D项错误。]‎ ‎2.(2019·合肥调研)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变化(  )‎ 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 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 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 C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教师节”的举措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尊师重教的内涵,故选C项;传统文化并未忽视教师的地位,故A项错误;尊师重教与国民教育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 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D项错误。]‎ ‎3.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的工科毕业生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不均衡发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 [从1949年到1960年,我国培养出大量工科毕业生,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故选D项。]‎ ‎4.(2019·南通一模)‎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两国教育交流 B.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 D.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 A [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美教育的交流,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是中美教育交流,故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排除D项。]‎ ‎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恢复(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D [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可知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高考考试制度,导致教育领域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因此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A项发生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 ‎6.2000—2009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A [根据“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可知,其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侧重点不同于C项,故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教育的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公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和《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等法规,其中规定旧片映演必须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上映执照方能上映;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删剪或禁止上映。上述规定(  )‎ A.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影视业的繁荣 B.表明了“双百”方针被中断 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是针对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C [材料“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删剪或禁止上映”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此规定是为了建立和维护新的社会秩序,顺应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C项。]‎ ‎8.(2019·长沙模拟)1958年,清华大学全校1万名学生,创作了5 000多首诗,3 000余首歌曲,1 500个剧本,2 000篇小说、散文、特写、曲艺,3 000多幅漫画,办了700多种系和班级的油印刊物。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北京的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文艺创作 D.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到教育领域,清华大学学生创作文艺作品之多与“左”倾思想指导下的社会运动有关,故选C项。]‎ ‎9.(2019·蚌埠一模)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思想依旧影响文艺的发展,故选C项;这一时期戏曲剧团仍占绝对的优势地位,文艺领域布局失衡情况极其突出,故排除A项;根据这一时期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彻底的恢复与执行,故排除B、D两项。]‎ ‎10.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 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 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 A [从“歌咏健康自然人性”“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历史的理性看待、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借鉴先进理念,故B、C、D三项错误。]‎ ‎11.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各国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绝不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毫无疑问,‎ 后来这一预言被无情地粉碎了,在这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有(  )‎ A.“第二次绿色革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杂交水稻、农业生产合作社 C.“八字”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第二次绿色革命”、市场经济体制 A [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不符合材料中“1974年”“后来”,故C项错误;D项中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2.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青椒大如梨”说的就是航天蔬菜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 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这表明(  )‎ A.我国航天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B.传统农业发展已日趋衰落 C.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D.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从而发挥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苏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联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教育普遍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5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可得出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由材料一中“1929—1937年”的时间信息可得出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可得出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苏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可得出计划性;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可得出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由材料一“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可得出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由材料一“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可得出农村学校增速高于城市。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 可得出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由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教育普遍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得出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第二小问共同因素,由材料一“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材料二“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可得出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教育普遍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得出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材料一“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材料二“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可得出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由材料一“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材料二“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可得出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 ‎[答案] (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速高于城市等。 (15分)‎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 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讨论: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 ‎——摘编自孙建、吴利萍、齐建国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 你赞成上述科技讨论中的哪一种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选中一个观点,然后联系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关史实,‎ 论证观点。如选择第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可结合洋务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技术来进行正面论述,可结合中国“闭关锁国”带来的是落后和挨打来进行反面论述;如选择第二种观点“强调自主创新”,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等来进行论述;如选择第三种观点“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可结合美国和德国既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自主创新使其跃居世界前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有技术引进又注重自主创新等展开论述。‎ ‎[答案] 示例一 赞成第一种观点,即赞成技术引进。(2分)‎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中国近代化开端;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促进经济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资金和技术发展科技;而清政府及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总之,技术引进利于科技和工业进步,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10分)‎ 示例二 赞成第二种观点,即赞成科技自主创新。(2分)‎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不断涌现重要发明——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不断涌现科技发明——跃居世界前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中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自主研发核武器——巩固国防。总之,自主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10分)‎ 示例三 赞成第三种观点,即赞成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互补。(2分)‎ 美国和德国既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自主创新——跃居世界前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有技术引进又注重自主创新——航空航天、巨型计算机等领域成就突出。总之,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既有利于推动民族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实力,又能保证民族发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10分)‎ ‎(三种观点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