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柳宗元在《分封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这一观点说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A. 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 B.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模式 D. 带有较强的神权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表明,分封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侧重点不是阐述分封制与前代制度模式之间的沿袭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不具有神权色彩,排除D项。‎ ‎2.迄今为止,在殷墟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其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的上至“国之大事”的祭祀战争,下至风雨的有无、出入的吉凶等,商王无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这表明商代 A. 王权受到神权制约 B.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C. 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D.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之大事”“无不求知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结果行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了商代神权政治的色彩十分浓厚,C项正确。材料无关神权对王权的“制约”,仅凭借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的行政效率十分的低下,也无从得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结论,AB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3.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长)‎ A. 直接向帝汇报工作 B. 由皇帝直接任免 C. 经地方推荐产生 D. 有封地可以世袭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时期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了原来的贵族政治,故答案为B项;郡县长官不能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排除A项;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没有封地不得世袭,排除C、D项。‎ ‎【点睛】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没有封地,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血缘世袭,拥有封地。‎ ‎4.在秦朝中央设置的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强干弱枝 B. “家国一体”‎ C. 以吏为师 D. 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秦朝中央设置的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为皇帝私家服务,反映出秦朝政治的特征是“家国一体”,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强干弱枝、以吏为师、严刑峻法无关,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5.自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问题日益突出,中书有时夺尚书执行之权,门下有时夺中书出令之权,尚书有时夺门下封驳之权,各自为政现象口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初 A. 在尚书省设立六部 B. 收回三省长官实权 C. 将中书与门下合并 D. 门下省设政事堂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为了解决三省长官乱政问题,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在政事堂议事,故答案为D项;在尚书省设立六部不能解决三省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A项;B、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一县 汉朝 州一郡(国)一县 唐朝 道一州一县 宋朝 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 元朝 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 明朝 省一府一州一县 清朝 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 A. 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 B. 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 C. 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 D. 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根据上图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清为省,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上图可知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故B项排除。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故C项排除。‎ ‎7.明代,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这表明内阁 A. 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B. 避免了决策失误 C. 发挥了辅政功能 D. 完善了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内阁发挥了辅政的功能,故答案为C项;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制度不可能真正做到避免决策失误,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 ‎【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8.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奉旨撰拟机要事务和西北用兵大事,这些工作本是内阁票拟的内容,兵部也只能从事军官的考核、稽查军队的员额和籍簿等工作。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 剥夺了内阁全部职权 B. 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C. 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D. 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大臣掌管了原先内阁所拥有的机要事务,而内阁只保留部分闲散的职权;军机大臣虽能接触机要事务,但只是“奉旨撰拟”,听命于皇帝的旨意,所以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材料只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不能得出清军战斗力增强、边疆稳定的结论,故CD两项排除。‎ ‎9.雅典城邦规定,凡年满十八岁且登记注册的公民,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这一规定 A. 排斥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表明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C. 使雅典民主成为全民民主 D. 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扩大平民参政,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故答案为D项;扩大平民参政并不意味着排斥精英人物参政,排除A项;扩大平民参政能更好地发挥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B项;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排除C项。‎ ‎10.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颁行陪审法庭津贴制,规定参加陪审法庭的公民每次能够获得3俄物尔的津贴。这一制度 A. 反映出雅典陪审法庭的至上地位 B. 反映雅典国家权力被滥用的现象 C. 使城邦居民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D. 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颁行陪审法庭津贴制,有利于激发公民参加公众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雅典陪审法庭拥有至上地位,A错误;津贴制旨在激发公民参加公众事务的积极性,并非国家权力被滥用,排除B;根据“公民每次能够获得3俄物尔的津贴”可知,发给公民的津贴不多,不会加剧城邦居民贫富分化,C错误。‎ ‎11.对如图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促使平民保民官出现 B.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转型 C. 有利于成文法的产生 D. 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形成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即罗马帝国的扩张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故答案为D项;平民保民官和成文法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出现,A、C与史实不符,排除;罗马帝国时期政治基本定型,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罗马帝国建立后,疆域辽阔,其统治下的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表明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在此背景下,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12.有学者说,古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应该根据法律而生活”,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政行事都需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无法超越。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充分发扬了民主 B. 影响了后世立法 C. 蕴含近代法治观 D. 取消了贵族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包括皇帝在内“执政行事”都要“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反映了古代罗马政治文明中已经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近代法治观念,C项符合题意;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说明其充分发扬了“民主”,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也不会破坏贵族特权,ABD三项错误。‎ ‎13.英国人在将査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该历史现象反映出英国 A. 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 B. 资产阶级无法战胜封建势力 C. 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 D. 议会对国王的态度根本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经历了一个很长 ‎、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可知,英国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探索,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说明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故C正确;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社会转型,A错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B错误;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一直反对王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分析解答。‎ ‎14.观察下边的英国政治运行图。由如图可知,英国 A. 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B. 国王“统而不治”‎ C. 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国家实权由上院掌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政治运行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职责是任命贵族组成“上院”,“形式上任命”内阁首相及成员,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议会而非内阁,议会中掌握实权的是下院而不是上院,ACD三项错误。‎ ‎15.美国两党制自出现伊始,两党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立场不同,并且矛盾十分尖锐,但是,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这说明美国两党制的产生 A. 平衡了不同阶层的利益 B. 适应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C. 推动了国家统一和团结 D. 提高了民众参与政权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可以看出,美国两党制之间的较量是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的,说明美国两党制适应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故答案为B项;美国两党制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两党制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参与政权的热情,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抓住关键信息,即“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说明两党制与美国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是相适应的,从而确定答案。‎ ‎1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在成为法律前须送交总统,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了美国 A. 总统干涉国会立法 B. 国会有司法权 C. 总统拥有立法权力 D. 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议案须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体现的是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制衡原则,D项正确;美国宪法赋予的是总统的行政权,其无权干涉国会立法,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归法院,三权分立,ABC均三项不符合美国宪法,与材料不符,是错误的。‎ ‎17.甲午战后,俄、法、德二国为了维护在中国权益,三国海军到日本海面示威,干涉还辽。在对日发出通牒之前,法国政府最有可能经过的程序是 A. 由总统拟定内容后再由总理发出 B. 由总统经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发出 C. 由总理拟定、总统同意后直接发出 D. 由总理拟定、议会同意后再出总统发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但总统调动军队的命令须由作为内阁成员的国防部长副署并负责,并由议会同意方能生效,故答案为B项;A项错在不经议会同意,排除;D项错在由总理拟定,C项两个错误兼而有之,均排除。‎ ‎18.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其签订《南京条约》。下列条款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的是 A. 协定进出口关税 B. 赔偿英军巨额军费 C. 割香港岛给英国 D. 准英在华开设工厂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故答案为A项;赔款和倾销商品没有关系,排除B项;割让土地不涉及到商品的倾销和原材料的掠夺,排除C项;《南京条约》没有允许英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排除D项。‎ ‎19.《清史稿》载:“十月八日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萌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这次侵华战争使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及贸易自主权 C. 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D. 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腹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是英法联军联合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侵华战争使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付之一炬,故答案为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B项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腹地应该是甲午战争以后,排除D项。‎ ‎20.曾在太平天国服务的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和欧洲人的接触是有助于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产生的”。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要体现在 A. 成立拜上帝会 B. 广西金田起义 C. 永安分封诸王 D.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上帝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A项;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排除B项;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排除C项;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排除D项。‎ ‎21.《资政新篇》主张学习欧美各国富强之道,仿效资本主义制度,“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这说明《资政新篇》‎ A. 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表现 B. 学习西方的内容脱离现实 C. 弥补了洋务运动的理论缺陷 D. 在很大程度上付诸了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因时制宜,度势行法”等信息可以看出,《资政新篇》的很多规定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故答案为B项;颁布《资政新篇》时中国国内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排除A项;《资政新篇》提出的时候还没有洋务运动,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没有付诸实践,排除D项。‎ ‎22.清政府曾按月提供北洋海军各舰“行船公费银”数百两,用于保养船械,但管带常以职权之便侵吞此款,“应换不换,应油不油,故其船身各件易坏,而后膛炮机亦至生锈”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清政府财政支出困难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 舰船保养维护费用高 D. 北洋舰队思想的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管带以职权之便侵吞政府发放的用于保养军舰的“行船公费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B选项正确,材料不支持财政支出困难,无法体现维修费用很高,也不支持北洋舰队思想落后的结论,ACD三项不符合题目意图。‎ ‎23.如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 A. 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B. 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四亿五千万人”“一人一两,以示惩罚”相对应,要求中国赔款4.5亿两的条约是《辛丑条约》,与之相关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之后通过《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代理人,D选项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没有割占中国领土的条款,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始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京条约》的内容,ABC 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体现了主权在民 B. 照搬了美国的总统制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务员对总统有制约作用,这是《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特意安排的责任内阁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大总统权力的制约,没有体现出主权在民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不是照搬美国的总统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五权宪法的特征,排除D项。‎ ‎【点睛】《临时约法》中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革命党人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5.1922年,梁启超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样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可用来说明辛亥革命 A. 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在民族革命方面获得成功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A项;辛亥革命也没有最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在民族革命方面的成就,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走上了一条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西方法律则走上了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最终确立了个人本位的传统。‎ ‎——摘编自《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材料二:中西方的法律观念都认同法律不可侵犯的尊严,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们看重法律威严,是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服从,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执政者行使权柄的巨大威势,因此必须重视法律义务的严格遵守,人们畏惧法律而遵守法律,但并非尊重法律。而在西方的法律观念中,人们对法律的信赖和敬重,是基于普遍认识上的法律的功能。西方法律形成初期,国家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确定社会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有助于西方人在文明之初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并继而发展为对法律的信仰。‎ ‎——摘编自《从法的形成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对各自历史产生的影响及共同历史价值。‎ ‎【答案】(1)中国:忽视个体,家国一体;人治(或君权至上);德主刑辅(或礼法融合);以公法为主。‎ 西方:强调个人本位;强调自由开放和人文主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私法为主。‎ ‎(2)影响: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但是其迷信道德、崇尚刑法、维护等级制度、法有等级差别等理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西方:古代西方的法律尤其是罗马法为近代欧美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代诸多法律的源头。‎ 价值:都突出法治和法律至上,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古代中西方法律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西方法律则走上……个人本位道路”“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最终确立了个人本位的传统”等信息分析得出中国忽视个体、人治、德主刑辅、以公法为主,而西方强调个人本位、自由开放和人文主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私法为主。‎ ‎(2)古代中西方法律对各自历史产生的影响,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人们看重法律威严,是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服从……人们畏惧法律而遵守法律,但并非尊重法律”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古代中国法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古代西方法律的积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以结合所学从突出法治和法律至上、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当时英国议会曾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内务大臣罗素向议会发言,说明英国开战的目的是:“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英、美的有些历史书则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对中国的这次战争也会发生。‎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虽然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但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明火执仗,趁火打劫之后,又以“友人”“恩人”的面目,终于达到了彻底瓜分中国的目的。‎ ‎——摘编自张传杰《帝国主义列强与(马关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人罗素所说的“恐吓与暴力”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以相关史实说明其提出的英国开战的目的是否符合事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后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答案】(1)历史事件: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其提出的正常经商不符合事实。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自主权。‎ ‎(2)事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不同: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840年2月”,“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罗素所说的历史事件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说明: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战的理由,即“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不符合事实,接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开战的根本原因、直接目的和战争结束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侵华权益及其本质等,加以说明。‎ ‎(2)事例:根据材料二“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有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方式: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一中“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材料二中“ 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改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托克维尔命题》‎ 材料二 从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对德国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所谓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策略,是指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能够“先发制人”,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美两国是怎样“以较小代价”实现民主自由道路的,并分析其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德国统治阶级的“防御性”策略对1871年《德意志国宪法》影响的表现。‎ ‎【答案】(1)过程: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大种植园奴隶主阶级,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共同特点:都通过法治保障民主自由;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2)表现:皇帝拥有至上权威;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普选的帝国议会权力有限;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专制主义与现代民主色彩并存;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等。‎ ‎【解析】‎ ‎【详解】(1)过程: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大种植园奴隶主阶级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度,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共同特点: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可知两国都通过法治保障民主自由;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大种植园奴隶主阶级妥协,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可知两国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2)表现:根据所学《德意志国宪法》的内容,可从皇帝拥有至上权威、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普选的帝国议会权力有限、专制主义与现代民主色彩并存、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等方面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