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
机密★启用前 2019级第一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工整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共34题,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河姆渡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2.《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而建立的诸侯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文中□□处应为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诸国变法 5.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在调节父子关系时,要求父子之间要互相尊重。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6.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A.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秦朝 C.战国时期、西汉 D.战国时期、东汉 7.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的统治史称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定之治” 8. 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右面这幅名作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A.线条活泼、人物传神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9.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D.儒家思想观念受到了佛道挑战 10.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前秦 11.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制作蒸馍与烙饼 食用烧烤食品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隋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3.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14.据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通过和议形式确认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16.“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17. 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A.辽和金 B.辽和西夏 C.夏和金 D.金和元 18.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9. 根据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0.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艺术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21.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的四幅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A. B. C. D. 22.元朝统治区辽阔,为加强各地的联系,除加强道路修建外,政府还在全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A.驿站 B.市舶司 C.榷场 D.瓦子 23.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代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代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4.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25.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要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26.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鲁商 C.徽商和晋商 D.粤商和徽商 27.南宋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当时弘扬这种气节的思想学说是 A.道家学说 B.佛家学说 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 28.某思想家曾作《中秋》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据此推断,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29.中国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其中以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用京胡、鼓、板、锣等乐器伴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的剧种是 A.元杂剧 B.黄梅戏 C.昆曲 D.京剧 30.“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3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据此可知,该机构是 A.秦朝的郡守 B.西汉的西域都护 C.明朝的厂卫 D.清朝的军机处 32.辽、西夏、金、元、清五个政权,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 B.党项、契丹、蒙古、女真、满族 C.女真、契丹、党项、满族、蒙古 D.党项、契丹、满族、女真、蒙古 33.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应该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34.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5题19分,36题16分,37题14分,总分49分。) 35.政局清明,经济繁荣,国家一统,民心所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的疆域分属哪个朝代?各反映出实行怎样的地方管理体制?(6分) 材料二 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他”是谁?列举他“开辟辽阔疆域”的主要举措。(6分) 材料三 从康熙到乾隆,都奖励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16世纪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到乾隆中期,清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3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盛世?这一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7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今新疆哈密)之右,波斯(今伊朗)以东,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的按时贡纳)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任意一个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6分) 37.明朝的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材料二 图三 郑和下西洋 图四 抗倭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所示事件的历史影响;列举图四所示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1名人物;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明朝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分) 2019级第一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 BCBDB 6-10 DAAAA 11-15 BDACD 16-20 CBBCA 21-25 CADBA 26-30 CCCDC 31-34 DADB 35、(1)秦朝;元朝。(2分)方式:郡县制;行省制。(4分) (2)人物:汉武帝(刘彻)。(2分) 措施: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4分) (3)盛世:康乾盛世。(1分) 举措:①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②确立了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③设置驻藏大臣,特创“金瓶掣签”制度;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6分,其中三点即可) 36、(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由汉朝主要通向中亚到唐朝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从内容上看,由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到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众多领域。 从对象上看,由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到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4分,任答1点,“变化”表述准确) 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6分,中国任答2点,外国任答1点。) (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6分,任答3点) 37、(1)改革: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目的:加强皇权。 (6分) (2)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但给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4分,积极、消极各2分) 人物:戚继光或俞大猷。(2分,错别字不给分。) 趋势:由开放走向保守。(2分) 2019级第一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 BCBDB 6-10 DAAAA 11-15 BDACD 16-20 CBBCA 21-25 CADBA 26-30 CCCDC 31-34 DADB 35、(1)秦朝;元朝。(2分)方式:郡县制;行省制。(4分) (2)人物:汉武帝(刘彻)。(2分) 措施: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4分) (3)盛世:康乾盛世。(1分) 举措:①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②确立了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③设置驻藏大臣,特创“金瓶掣签”制度;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6分,其中三点即可) 36、(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由汉朝主要通向中亚到唐朝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从内容上看,由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到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众多领域。 从对象上看,由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到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4分,任答1点,“变化”表述准确) 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6分,中国任答2点,外国任答1点。) (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6分,任答3点) 37、(1)改革: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目的:加强皇权。 (6分) (2)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但给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4分,积极、消极各2分) 人物:戚继光或俞大猷。(2分,错别字不给分。) 趋势:由开放走向保守。(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