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 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 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来王”到“事王”的变化,反映了周代由商代臣属关系变为君臣间的隶属关系,这是对地方诸侯管理加强的结果,说明周代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周代分封制下对地方仍是分权管理,地方分权制度并没有结束,排除;C项,周代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更不会开创中央集权新模式,排除;D项,周代分封制虽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分权割据隐患是很大的,而不是消除,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A 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 D. 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央和地方要适度分权,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选项排除。‎ ‎4.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影响了当时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 ‎5.下图中,左图和右图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 A. 分封制与行省制 B. 郡县制与封国制 C. 分封制与刺史制 D. 郡县制与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依据图一中“镐”可知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图二中“岭北行省”可知是元朝行省制度,故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期实行,B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机构,不是地方制度,C错误。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D错误。‎ ‎6.清廷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这表明军机处 A. 能够制约皇权 B. 负责官吏考选 C. 成为权力中枢 D. 充当决策顾问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军机处充当决策顾问,D选项符合题意。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排除A。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不合史实,排除。‎ ‎7.下图所示内容为古代雅典城邦社会成员的构成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妇女可参加城邦公民大会 B. 自由人享有充分的公民权 C. 外邦人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D.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城邦社会成员中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管理城邦的权利,雅典民主是属于少数人的民主,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妇女没有资格参加城邦公民大会、自由人中的妇女以及外邦人没有公民权,故排除A、B、C项。‎ ‎8.《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 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 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正确。根据所学,习惯法是成文法之前颁布的,A错误;内容庞杂、结构松散材料无从体现,故B、C项错误。‎ ‎9.‎ 下图为漫画《德国皇帝的木偶戏》,以中国特有的木偶戏角度来反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漫画自后往前依次为帝国皇帝、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该漫画表明 A.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首相对皇帝负责 B. 皇帝国家权力中心,是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C. 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之间分权与制衡 D. 皇帝“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皇帝凌驾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首相要对皇帝负责,另外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屈居于首相之下,形象反映出行政权控制立法权,故本题答案选A项。德国皇帝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排除B项;首相凌驾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之上,没有体现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排除C项;德国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英国国王才是“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排除D项。‎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初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使中国拒绝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 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选项排除。中国拒绝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选项排除。‎ ‎11.下图漫画讽喻了列强对近代中国某次侵略战争。一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一帮西方人在旁边无动于衷地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此次战争导致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根据漫画“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西方人袖手旁观”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战争,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选项B正确;选项A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选项C、D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结果,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信息判断出这次战争是甲午战争。‎ ‎1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C.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 D 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答案】C ‎【解析】‎ 根据“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惊醒了民族,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C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甲午战争前后“十八省之民”的变化,不是中国主权遭受侵略问题,也并非台湾人民的斗争热情,A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的战争前后的态度变化,没有涉及到新政改革,D项错误。‎ ‎13.《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 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D. 西装成为社会主流的服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可知对洋物的痛恨,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可知是对洋人的穿着破旧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对洋人的同情。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体现了民众复杂的矛盾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主流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并不是西式服装,故D项错误。‎ ‎14.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土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 A. 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 B. 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 C. 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 D. 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杀害外国人,引发了列强的侵华,而八国联军侵华恢复了秩序,显然是站在列强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认为列强侵华具有正义性,选项B 正确;材料并未揭示八国联军侵华的真正意图,排除A;材料仅显示了义和团运动中存在杀害外国人现象,并不能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全貌,排除C;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5.‎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天津已经“光复”‎ B. 武昌起义已爆发 C. 清政府失去统治 D. 谣言为革命造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听说当时天津已经沦陷,而事实上是当时的天津没有被革命力量控制,更没有沦陷,也不存在光复的现象,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武昌起义爆发,而是反映当时北京城内听说天津已经沦陷,人们非常惶恐,B错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还存在,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C错误;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说明只是道听途说,这使得当时在北京地区的民众和外国势力都认为革命势力发展很快,体现了谣言为革命造势的特点,D正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名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各州派2至7人为国会代表,各州只有一票表决权;凡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类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需要取得至少9个州的同意;等等。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 ‎(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建立之初和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可能带来的结果。‎ ‎(2)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弊端。‎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北宋有何不同?有何优点?‎ ‎【答案】(1)共同问题:地方权力过大。‎ 结果: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割据混战,影响、破坏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 ‎(2)办法: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弊端:地方不能积极主动做事,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是造成靖康之变的重要原因。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办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优点: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共同问题:根据材料一“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和材料二“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凡有关……等类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需要取得至少9个州的同意;等等。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可知,二者共同问题是地方权力过大。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局治乱和国计民生等角度来分析其结果。其中,政局治乱方面的结果是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割据混战;国计民生方面的结果是影响、破坏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 ‎(2)办法:根据材料一“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办法涉及军事、行政和财政三个方面。军事上,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弊端,政治方面弊端是地方不能积极主动做事,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是造成靖康之变的重要原因;经济方面的弊端是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办法:根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办法是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适度分权,有利于长治久安。即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据材料提到,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史论结合即可。‎ ‎【名师点睛】三 民主义其实就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民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