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 作业
►板块四 选修部分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大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战争观。(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前两句话对比分析其变化;第二小问,从一战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上分析。第(2)问,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消极方面:结合二战爆发前英法的绥靖政策的惨痛教训分析。 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任答两点即可) 2.(2019·临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满洲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摘编自《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满洲事件”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可知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国联纵容日本侵略,加速二战的爆发。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对东北的影响和对二战爆发的影响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得出加强了同盟国之间的合作等;根据材料二“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得出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 答案:(1)含义: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国联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 影响: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和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 (2)加强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2019·邢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旦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结合德国纳粹政府对待犹太人的恐怖措施分析。第(2)问,由材料“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得出二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团聚的需求;由材料“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得出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由材料“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答案:(1)背景: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受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 (2)原因:二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团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4.(2019·保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苏联向中国提供多笔贷款,涉及金额50多亿旧卢布。1950年至1953年间,中国通过这些贷款从苏联购置了60个步兵师的装备和590架飞机。1951年,中苏达成协议,规定苏联向中国转让制造陆军通用武器和弹药的特许权,并提供技术资料、武器样品及派遣专家来华指导生产,商定苏联援助中国建立飞机修理厂。中国选择了18种苏式枪械、火炮及弹药作为仿制对象,随后开始大规模生产苏式武器。鉴于美军飞机轰炸给志愿军后勤补给所造成的巨大困难,苏联3个航空兵师直接投入空战,使美军再也无法对鸭绿江地区实施轰炸任务,并负责保护志愿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这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必要保障。 ——摘编自薛海玲《朝鲜战争中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历史作用。(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从资金、武器、技术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要从国际环境、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苏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密切中苏同盟关系;对朝鲜战争来说,它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中国而言,它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利于保障中国边疆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答案:(1)表现:提供军事贷款,用以购买苏联武器;提供技术援助,苏联空军直接参战,保证志愿军的后勤供应。 原因: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2)历史作用:进一步密切中苏同盟关系;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中国边疆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5.(2019·湖北宜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地区,是大西洋通往太平洋和南极洲的前进基地和补给站。因殖民地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和阿根廷对该岛主权存在争议。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政府为缓解国内危机出兵马岛,战争爆发。4月初英国派遣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历时半月到达万里之外的南大西洋地区,对马岛周围实施海空封锁。5月1日开始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海空战,英国利用其空军和技术上优势逐渐取得制空权,这场战斗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次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5月21日后英军对马岛展开登陆作战,尽管英国损失较多船舰,但最终英国夺回马岛,6月14日战争结束。 战争爆发后,有“铁娘子” 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迅速做出反应,借助舆论和民心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国际上争取联合国和欧美的支持,美国随后宣布对阿根廷武器禁运并进行经济制裁。军事上迅速成立全新军事指挥体系,前线军官获得充分自由指挥权;明确军事行动目标不涉及阿根廷本土,要求速战速决。而英军的远途作战也得到社会各方支持,大量商船和一些民用飞机被征用协助后勤补给。 ——摘编自《军事历史研究》马长华《论马岛之战》 (1)根据材料指出马岛战争的突出特点。(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获胜的原因,谈谈你对现代战争的认识。(9分) 解析:第(1)问根据“要求速战速决”得出速战速决;根据“英军对马岛展开登陆作战”得出登陆夺岛战;根据“英国派遣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历时半月到达万里之外的南大西洋地区”得出对英国而言是一场长途奔袭战;根据“世界上第一次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得出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战,是现代高科技战争。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借助舆论和民心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得出军事和外交相结合,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根据“国际上争取联合国和欧美的支持,美国随后宣布对阿根廷武器禁运并进行经济制裁”得出欧美国家的支持;根据“明确军事行动目标不涉及阿根廷本土,要求速战速决”得出作战目标明确,指挥得当;根据“得到社会各方支持,大量商船和一些民用飞机被征用协助后勤补给”得出政府和社会民众上下一心,紧密配合;根据“英国利用其空军和技术上优势逐渐取得制空权”得出军事装备优良,科技发达等。第二小问认识根据“世界上第一次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英国利用其空军和技术上优势逐渐取得制空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注重多兵种的协调作战、重视制空权以及现代战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速战速决;登陆夺岛战;对英国而言是一场长途奔袭战;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战;现代高科技战争。 (2)原因:军事和外交相结合,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欧美国家的支持;作战目标明确,指挥得当;政府和社会民众上下一心,紧密配合(获得社会各方支持);英国经济实力强大;军事装备优良,科技发达。 认识:现代战争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要注重多兵种的协调作战;要重视信息战,重视制空权。(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6.(2019·安徽A10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本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就联合国会员国来说,已由成立时的51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91个国家。很显然,60年前设计的联合国的各方面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需要。而且联合国自身也存在着机构重叠、效率低下以及腐败等问题。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联合国改革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改革问题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同冷战秩序结束、联合国秩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这一现实有关,世界各国都更加关心联合国的前途与命运。2005年,中国在联合国改革上的立场主要有三点:第一,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第二,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问题;第三,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增进会员国的团结。这实际上就是决定联合国改革方向的三个目标。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增强联合国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联合国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刘建飞《联合国近年改革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改革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前三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迫切改变不合理国际旧秩序的愿望,也体现出中国尊重联合国的历史与现实影响;材料“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增强联合国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联合国改革指明了方向”也间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履行大国职责。 答案:(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影响扩大;联合国自身存在问题。 (2)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迫切改变不合理国际旧秩序的愿望,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尊重联合国的历史和现实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要践行负责任的大国职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