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0届高三1月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二)
2020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历史 全真模拟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国家政治体系,其中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拓展了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创立,排除;B项是秦朝推广,排除;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不符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点睛】“拓展了疆域”是关键信息。 2.《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B是秦朝统治思想;D代表下层民众。 【详解】 3. 在秦朝政府的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检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秦代丞相负责行政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者互补同属各行其责共同对皇帝负责。郡守属于地方官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4.《天工开物·乃粒第一》记载:“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来看,《天工开物》记载的是一种灌溉的工具,其中涉及到了“龙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的是龙骨水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体现出的是牛耕;C选项体现出的是水排;D选项是耧车。 5.《明太祖实录》:“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明太祖诏:“商贾之家止穿绢布。”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打击富商大贾 B. 保护小农经济 C. 阻碍商业发展 D. 镇压游民作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末业”指工商业,材料反映朱元璋以逮捕的手段惩戒不劳动、以“身份歧视”的方式重农抑商,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故选B;AC是重农抑商的手段,排除;D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排除D。 6.《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 A. 裁撤宰相的意图 B. 设置内阁的需要 C. 以法治国的主张 D. 皇权至上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材料中“畏法度”不能体现出宰相制度的废除;B选项错误,内阁的设置是在明成祖时期;C选项没有理解真正含义,封建社会的法律是皇帝意志的体现,维护的是人治,故排除;D选项正确,这是一种君主专制的体现。 7.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汉阳铁厂 C. 大生纱厂 D. 沈阳机床厂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这场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B正确;AC两项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排除;D项是新中国创建的工厂,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 8.下图漫画题为《盟军终于征服了这条龙》。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A. 迫使清政府割让大片领土 B.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激发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析】 由漫画主题《盟军终于征服了这条龙》可以联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工具,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漫画的主题;C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D是甲午战争的影响。 9.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 10.1917年至1919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儿。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C. 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 D.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反映了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A正确;B项,工人阶级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但并非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11.1927年11月后,诸如“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出现。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完全放弃了俄国革命模式 B. 开始认识农民革命的力量 C. “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 D. 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体现出与传统城市中心暴动论不一样的看法,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D正确;材料中认识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俄国革命模式,A错误;材料中“割据”思想并不能说明开始认识农民革命的力量,B错误;“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C错误。 12.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图中的主要作战区域为长江以南,该战役为渡江战役,故D项正确。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A;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指三大战役,排除B;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是指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排除C。 【点睛】本题由战役主要作战区域即可作出判断,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地理知识。 13.“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四大特征是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统一战线”,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的职权结束,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统一战线”,排除A;CD不符合“统一战线”,排除。 14.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图示所示三个时间内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这和1953-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 B. 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更促进生产力 D.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 【答案】D 【解析】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只是经济手段,D正确;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A错误;资本主义也不等于市场经济,B错误;计划经济不一定更促进生产力,C错误。 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16.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故D正确;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是1981年提出,与材料不符,A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与材料不符,B错误;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 17.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他高兴地走了。他说他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毛主席说:“哦?!是他改变了世界?哈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他们在议论的事情是 A. 基辛格访华 B. 尼克松访华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美建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2年2月”“他高兴地走了。他说他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B项正确;A项的时间是1971年,排除;C项的时间是1971年,排除;D项的时间是1979年,排除。 【点睛】“1972年2月”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18.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朋友们,当我的儿子长大时,如果他们关心财富或者其他东西超过了对道德的追求的话,请惩罚他们,就像我曾惩罚你们一样。”这表明他意在 A. 强调重视家庭教育 B. 反对人们拥有财富 C. 极力维护公民权利 D. 提倡人应具备美德 【答案】D 【解析】 “道德的追求”说明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D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 19.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分析,“英国不在发生革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选A;B C D都晚于“光荣革命”,与“始于”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注意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律: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0.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了 A. 议会制 B. 民主制 C. 总统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别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州政府和中央联邦政府并存,故D正确;议会制涉及众议院与参议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民主制体现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总统制涉及总统的行政权力,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学生应该结合美国联邦制的史实,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全球的联系”可知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中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故D正确;迪亚士船队仅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船队到达的美洲,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达·伽马船队到达了印度,未实现“全球的联系”,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材料“全球的联系”指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22.《欧洲史》中记载:“……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即‘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责任,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他们就不必继续忠诚和服从统治者。”由此可见,卢梭主张 A. 三权分立 B. 开明专制 C. 君主立宪 D. 遵守公共意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看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也就是遵守公共意志,统治者不遵守,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D。ABC与材料内容不合,排除。 23.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的社会潮流依然是资本主义,故A 错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变化,变化的是原理的应用方法,故C错误。根据“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实践而转移,革命实践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故D正确。 24.如表反映了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年代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1.0 27.5 51.0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 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占据绝对多数,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城市化的进程主要依靠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从城市的人口变化中无法得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5.1917年3月3日,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攻占冬宫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17年3月3日”“ 临时政府”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二月革命,故D项正确;攻占冬宫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二月革命后的1917年4月,故B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的1917年7月,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本题的时间是“1917年3月3日”,由此判定这是二月革命。 26.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当时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排除A,选C;BD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排除。 27.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 A. 关贸总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某国际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B项正确;A项是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排除;C项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排除;D项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排除。 【点睛】“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8.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C. 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 D. 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福利社会”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所以正确答案为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C错误。福利社会并不能消灭社会贫富差距,D错误。 29.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导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频繁的原因是 A. 德国分裂 B.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出现,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是关于该事件的调停问题,D正确;A是1949年;B是1950-1953年;C是1961-1973年。 30.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使用了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 A. 说明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 体现了各国分工合作精神 C. 象征着六国合作 D. 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国家是欧共体的创始会员国,涉及的文件在欧共体成立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题干中的做法体现了六国的相互合作。C正确。 二、判断题(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唐朝时,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农村中草市更是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北宋时,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盛行,而不是唐朝,故本题答案是:错误。 3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本题答案是:错误。 33.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故说多极化格局形成,说法是错误的。 34.“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这些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其出现并不是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而是由于该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所以最终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故后半句话是错误的。 35.倡导“美德即知识”的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正确 【解析】 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也是苏格拉底,故本题是正确的。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1)特点: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 朝代:西汉。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3)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等方面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郡国”判断其描述的是西汉的经济发展情况。 (2)本题据材料二“瓦子……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瓦子出现、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等方面概括宋代商业发展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等方面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本题据材料三“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业市镇繁荣、地域性商人群体等方面指出明淸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再综合以上材料即可从互相促进的角度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再紧扣题干设问关键词“哪—朝代……表现……影响……新发展……关系”,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规范语言进行回答。 3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补充发言》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是周恩来在哪个会议上的发言?在这次会议之前,中国还参加了哪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同”和“异”的含义?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会议: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 “同”:大多数国家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奴役;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异”: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4)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解析】 【详解】(1)方针:依据材料一“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可知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会议:依据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可知是亚非会议;依据所学可知是1954年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求同存异中的“同”是指大多数国家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奴役以及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依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重大外交成就可知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以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回答。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共10分) 38.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2)材料二中的《巨人传》属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品?你是否同意材料二对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的“他们”发起了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美德即知识。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文艺复兴运动。不同意,文艺复兴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启蒙运动。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把反封建的斗争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高度。 (4)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智者学派的主张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来回答。 (2)从“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可以看出,《巨人传》属于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品。从材料中的“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联系所学可可知,文艺复兴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从“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出,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启蒙运动把反封建的斗争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高度。 (4)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点睛】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启蒙思想家们由提倡人性到提倡理性,由批判神学到集中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并对未来社会作出理想的设计,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