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东贵教授认为,“血缘”因素一直在社会深处发生作用。历史的发展大势是政治渐渐脱离跟血缘关系。但由于社会上一直没有发展出另一种东西来替代血缘作为政治最可靠的依恃力,而政治上没有血缘作为依恃力,政权就会有安全问题,依恃它又会有“后属疏远”的问题。这说明 A. 血缘政治会造成政权的分崩离析 B. 宗法关系是政治伦理的法理依据 C. 血缘与政治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材料“‘血缘’因素一直在社会深处发生作用”“而政治上没有血缘作为依恃力,政权就会有安全问题”体现了血缘与政治存在统一的一面,材料“大势是政治渐渐脱离跟血缘关系”“会有‘后属疏远’的问题”体现了血缘与政治的对立的一面,因此材料说明了血缘与政治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血缘与政治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体现血缘政治会造成政权的分崩离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关系一定程度上是政治伦理的依据,但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血缘与政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强调宗法关系是政治伦理的法理依据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中体现了“家国一体”,但并未说明“家国一体”的合理性,故D选项错误。 2.下表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 所辖行政区郡的数量 所辖人口数 中央 15郡 450万 地方(王国) 39郡 850万 据此,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王国辖区的范围比中央辖区要多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说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大部分地区都实行郡县制,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景帝时期就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从未出现过被王国势力控制的情况,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央和地方所辖行政区郡的数量看,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郡的数量比中央多,但这只是材料体现的部分内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C选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B. 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C. 强调天与民众互动作用 D. 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董仲舒认为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导向,故答案为B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下图为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画像石,主要描绘了丁兰刻木事亲的孝行。这一故事图像在宋代山西林县城关的砖雕、河南洛阳孟津的石棺线刻中都有发现。这反映出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孝子丁兰 A.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B. 新思潮冲击正统思想 C. 孝道观念扼杀人性 D. 儒家思想日益神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丁兰的孝行被雕刻在画像石上放在家族祠堂里,说明东汉时期儒家思想日益世俗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民众生活联系加强,越来越世俗化的过程,没有体现新思潮冲击儒家正统思想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兰孝敬父亲,不代表孝道观念扼杀人性,故C选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看不出儒家思想日益神秘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5.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史记》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又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到阿房宫恢宏的气势。但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上述现象说明 A.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会有所改变 B. 《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 C. 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因为主观色彩而不足为信 D. 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使历史真实的考证结果更可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可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对于阿房宫是否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新的历史解释,并由此获得了新的历史结论,故选A。由于年代久远,现今通过考古得出的历史结论并不能完全确定就是真实的,故无法由此得出B项结论,排除;文学作品虽经过文学修饰,但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B项一样,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可信度,故说法错误,排除。 6.下图所示为宋代的一种收获农具,《农书》记载该农具“夫笼、钐、绰三物而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据此可知,当时 A. 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剩 B. 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 C. 耧车得到一定的推广 D. 男耕女织协作生产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夫笼、钐、绰三物而事”“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的农具是把笼、钐(很长的大镰刀)、绰组成,并且用途多样,说明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农具,没有涉及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耧车相关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配套使用的农具有利于提高效率的问题,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并且男耕女织协作的生产方式不是宋朝形成,故D选项错误。 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 8.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 弘扬了以农立国的治国传统 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说明徐光启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徐光启弘扬了以农业立国的传统,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棉花种植技术,但没有体现推广了棉花种植技术,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棉花种植技术,但不能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故C选项错误。 9.下面是两宋及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图。 据图可知 A.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 文化的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D. 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两宋时期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籍贯主要分布在北方,而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籍贯主要分布在南方,这反映了文化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两宋至明清时期儒学正统地位没有出现动摇,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颐、邵雍、张载等人是宋朝理学代表人物,明清时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也是对儒学批判继承的思想家,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都是儒家学派,不是地理差异导致不同文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两宋和明清时期的教育情况及其对人才的培养,故D选项错误。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 推卸战败责任 B. 谋求制敌之道 C. 缺乏理性反思 D. 改进外交策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中古的国家,不明白近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非推卸战败责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谋求制敌之道;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改进外交策略。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李鸿章这一认识 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 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的目的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处理国与国之前的事务。李鸿章说“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说明李鸿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C选项符合题意。若李鸿章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不可能认为修约是双方的权利,A选项排除。近代中国外交处于弱势状态,B选项排除。李鸿章的认识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选项排除。 12.下图是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海军的编制。 由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可见,当时 A. 中国比日本更加重视海军建设 B. 中国缺乏统一的战时指挥体制 C. 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日本的海军军力比中国更强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军是一个国家军事战斗力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日军机构精简,集中海军力量统一指挥,而中国海军编制机构众多,政出多门使得海军难以集中力量作战,实际上削弱了海军力量,说明这时期中国缺乏统一的战时指挥体制,故B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向西方学习,并非“完全不同”,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日本海军力量集中统一指挥,而中国海军力量缺乏统一的指挥体制,没有对中日海军军力进行比较,故D选项错误。 13.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A. 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 照搬了西方模式 C. 巩固了清朝统治 D. 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可以看出,《大清新刑律》引进了近代西方法制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可见并非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排除A;由材料“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故排除B;结合所学,1910年的秦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新刑律没有起到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排除C。 14.瞿秋白曾说“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这反映 A.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国民族主义进一步高涨 C. 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方向改变 D. 中共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这时期国人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失望,并进一步使国人发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即社会主义,反映了这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方向的改变,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方向的改变,没有体现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并且不符合史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国人由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故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可知,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方向的改变,即转向社会主义,没有体现中共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故D选项错误。 15.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 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 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 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而应上山”可知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不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动员农民,排除B。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说法绝对,排除C。材料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故说错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6.下面为国统区民营重工业发展情况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A. 表明轻重工业的结构趋向平衡 B. 适应了应对民族危机的需要 C. 说明国统区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国民政府统治区民营重工业相比20世纪30年代初来说,得到了大幅度发展,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涉及国统区民营重工业,没有关于轻工业的信息,无法得出轻重工业的结构趋向平衡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和1944年国统区民营重工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国统区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对比了20世纪30年代和1944年民营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表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故D选项错误。 17.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加强了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重视提高即将治理国家的水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时期规定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说明中共党重视提高即将治理国家的水平,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选项错误。 18.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的“收”的方针,主张采取“放”的方针,这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对于错误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这一方针 A. 一直确保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B. 旨在于正确处理阶级矛盾 C. 表明中共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 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针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没有“一直确保”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针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正确处理阶级矛盾无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针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故C选项错误。 19.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火箭送子》,该画反映了 A. 中国工农业落后于美英的面貌迅速改观 B. 中共八大精神的落实 C. 人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 D. 政府对生产关系调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超英”“超美”“工农业大跃进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充满信心,民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体现,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息,没有体现中国工农业落后的面貌迅速改观,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没有体现中共八大精神的落实,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通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材料没有体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法院享有与公民大会同等的权力,因为各种法院由数百名公民任降审员,同时又是审判员,他们直接审案,并且根据多数票断案。这说明 A 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B.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雅典法院享有与公民大会同等的权力”“法院由数百名公民任降审员,同时又是审判员,他们直接审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法院是雅典政治民主化的产物,也是雅典民主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雅典法院的制度设计和拥有的权力合乎雅典人的民主观念,故而其判决也体现着权力的来源,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雅典法院的制度设计和拥有的权力,无法看出法律服从民众意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雅典法院的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雅典法院,没有体现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故D选项错误。 21.美国伯恩斯在《领袖》一文中指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向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这一运动 A. 使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B. 改变了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 摆脱了人类蒙昧的自然状态 D.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唤起人们的意识”“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宗教改革运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即人们依靠虔诚的信仰就可以灵魂得救,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时期开始摆脱蒙昧中的状态,而不是宗教改革,故C选项错误。 22.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 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 B. 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 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 D. 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 【答案】A 【解析】根据“18世纪后半期”、“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统一的规律指的是牛顿的力学体系,根据“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可知此描述旨在强调牛顿科学精神对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故选A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17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启蒙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项。 23.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年-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 A. 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 B. 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 C. 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竞事业 D. 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4 月”“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体现了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 24.19世纪末岀现的纳比派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颕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荡涤学院的教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你的自然的主义”。纳比派的这些理念 A. 推崇印象主义的风格 B. 强调了艺术的感性色彩 C. 注重直面社会的现实 D. 有利于现代主义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颕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比派推崇“反传统”的理念,鼓励一些艺术家大胆创新,探索新的艺术发展道路,从而有利于现代主义派别的形成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比派不太追求视觉感受,而是强调人的内心感受,这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叛,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你的自然的主义”可知,纳比派不太注重艺术的感性色彩,而是强调人内心的感受,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直面社会现实的是现实主义,材料所述纳比派有利于推动现代主义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科举制犹如指挥棒,使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传统的私塾、书院采取授徒的方式,背诵儒家经典。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 ——摘编自李侃 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教育相比,说明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哪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①历史悠久②政治和教育统一③以官学为主④私学有一定的发展⑤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⑥儒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⑦选才以科举制为主⑧注重伦理教育。 (2)①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②促使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⑤民间办学热情高涨⑥科举制度的废除⑦民族危机的加重⑧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⑨有识之士提倡与实践。 【解析】 (1)根据材料“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可知,中国古代教育在夏、商、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历史悠久,并且主要贵族垄断文化,以官学为主;根据材料“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可知,私学有一定的发展;根据材料“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等信息可知,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根据材料“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等信息可知,选才以科举制为主;根据材料“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等信息可知,儒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根据材料“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伦理教育。 (2 )“新”,根据材料“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可知,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外国传教士、洋务派、维新人士创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可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可知,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根据材料“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可知,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根据材料“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可知,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原因,根据材料“外国传教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等信息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交流的加深,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根据材料“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可知,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可知,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根据材料“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办学热情高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废除科举”“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可知,科举制的被废除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民族危机的加重、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以及有识之士提倡与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某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课题(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的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角度一:深入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或探究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文艺复兴史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 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探究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角度三: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和《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诸多先驱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人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制定者;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鸿理论的最佳实践. 角度四: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中国近代思想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就是向世界学习的过程,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角度五:反思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性关系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价值与现代公民社会价值观建设.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立论述角度。如: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史纲》”确立,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史》”确立,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美国建国简史2 ——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确立,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民主宪政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确立,启蒙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确立,启蒙运动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关系。其次,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论述,说明理由。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可以从教师选取意图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角度论述,要求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民生计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东郭咸阳与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采取“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的办法煮盐,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鈥左趾,没入其器物”。凡“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所在县。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自从盐铁官营后,汉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所以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此皆盐铁之富也。”但是管理盐铁的官吏多为盐铁商人,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盐铁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盐铁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 (2)影响: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民间私营工商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 【解析】 (1)根据材料“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垄断了对国民生计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等信息可知,汉初盐铁为私商经营,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根据材料“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汉朝统治面临匈奴威胁,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的背景下汉武帝进行盐铁制度的改革。 (2 )根据材料“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鈥左趾,没入其器物”等信息可知,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根据材料“自从盐铁官营后,汉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可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根据材料“管理盐铁的官吏多为盐铁商人,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并且不利于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