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原则,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承袭制度,A错误;C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和宗法制互为表里,C错误;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的礼仪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经济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文化 礼乐制度 2.西周“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的维系纽带是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血缘关系 D. 庶子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缘关系是分封制维系的纽带,据此形成等级制度,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中的等级序列正是分封制,因此其不构成纽带,排除选项A;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材料制度是分封制,排除选项B;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3.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 父系家长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等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B正确;父系家长制不是宗法制最大特点,A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因此不是其特点,排除C;等级制也不是宗法制的最大个特点,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和核心。 4.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原因是 A. 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B. 国家机器的发展需要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历史人物的个人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出现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当时采取氏族公社制度,政治上“公天下”,生产力提高后,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也就应运而生,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所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家天下”局面的出现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影响而非原因;B选项错误,国家机器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发展的,不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因源可追溯到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敬天法祖”这一关键词,结合所学,与祖宗血缘相关联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法制,A项正确。分封制、世袭制、礼乐制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6.“夏启篡位,他从制度上确认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 ) A. 出现“天下为公”的局面 B. 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C. 实现了原始民主 D. 首创王权专制政治 【答案】B 【解析】 启继承了大禹的王位,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故B正确;A和C是夏以前的原始社会;D是秦始皇创立。 7.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 A. 男尊女卑思想 B. 专制王权的影响 C. 个人主义心理 D. 家族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宗法观念 8.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B. 有利于国家统一 C. 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D.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故D项属于最深远的影响。秦朝实行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A项正确,但与D项相比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排除。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B项正确,但与D项相比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排除。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C项正确,但与D项相比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排除。 9.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 10.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 11.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 官僚的选拔方式 B. 皇权的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疆域规模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的官吏按照血缘关系在贵族范围内世袭;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官位概不世袭,从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因此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官僚的选拔方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中这一结论的依据,排除B、C、D项。 【点睛】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2. 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 商朝 B. 周朝 C. 秦朝 D. 唐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故本题答案选C项;AB时中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D项不是开始时期。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 1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从秦到宋,通过分化事权,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多,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B项错误;丞相权力分散是表现,不是核心问题,C项错误;本题研究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4.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C. 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在位时,完成了统一,但他却征发繁重的徭役、制定严酷的刑罚,使人民生活不能安定,经济发展也没能达到繁荣,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评价 【详解】 1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 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 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 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 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1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 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 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 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王国势力受到削弱,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故答案为C。A项说法错误,并未废除分封制,分封制仍然存在;与宗法制的变化无关,排除B;此项措施对土地制度没有影响,D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 17. 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模式的是( ) A. 察举制 B. 举孝廉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和B两项都以孝廉为选官的依据。D项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只有C项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出身来作为做官的标准。 【详解】 18.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A. 枢密院 B. 中书省 C. 三司 D. 内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项内容是元代的中央机构,是对宰相权力的一种维护,所以排除。A选项分割的不是宰相的军权,排除D选项出现时丞相制度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的政治制度 19.有关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 D.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本题考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故A正确,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故C正确,排除。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兵将分离,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20.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 同平章事 B. 枢密使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宋代为分散宰相的财权,设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为三司使。 2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与“科举制”相一致,因此选B。A属于九品中正制,C属于嫡长子继承制,D属于察举制,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易错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 22. 清朝康熙皇帝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而设立了( )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内阁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皇太极时,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军国大事,并仿明制,设内阁;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南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南书房设立的目的。实际上内阁、军机处,特别是军机处,在清代也是为了扩大皇权,但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故本题解答须注意时间信息与机构设置的目的两个方面的信息。 23.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 A. 决定全国军国大事 B.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符合题意的是D,排除A项;BC项是军机处的职责,但不是最基本职责。 24.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 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 皇权日益强化 【答案】D 【解析】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由此可见两者的都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故选D;明朝废除丞相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排除A、B、C。 【名师点睛】 运用所学知识可知,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5.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处理国事负担,他设置了 A. 御史大夫 B. 中书省 C. 殿阁大学士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为减轻处理国事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故C正确;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图籍章奏等,排除A;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答案】(1)察举制 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隋(或隋唐)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 (2)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 )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它产生于隋唐时期。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概括得出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依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破除了分封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据《新唐书》卷四十六、卷四十七 (1)以上材料表明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答案】(1)三省六部制。 (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秦、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 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散。宋代:增设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1)据材料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即可判断。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要注意归纳概括秦汉、唐代、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