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北碚区2019-2020学年(上)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高二历史试卷 ‎(分数: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格物致知 B. 尊崇道统 C. 心外无理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3.1945年10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四大自由……”等关键信息可知,体现这种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说的思想是民主思想,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③④⑤,故D正确;①②体现的仍旧是封建思想,所以本题可以直接选择D选项,其他三个选项都包含①②两项,故排除。‎ ‎【详解】‎ ‎5.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 铁器使用 B. 筒车的使用 C. 牛耕的使用 D. 水排的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使得农业动力由人力向畜力转变,是农业技术史上第一次农用动力的革命。故C项正确。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依旧依靠人力,并未产生农用动力的革命,只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故A项错误。筒车是唐朝出现的依靠水力运转的灌溉工具,并非农用动力的变革。故B项错误。水排是东汉出现的水力鼓风治铁工具,并非农业技术上的变革。故D项错误。‎ ‎6.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7.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8.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项局限在“先进的知识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楚两个政权的本质。‎ ‎9.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故B项正确;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0.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 ‎② ‎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 ‎③ ‎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④ ‎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标志性名词,高转筒车是唐朝的,三司使是宋朝的,木活字是元朝的,风力水车是明朝的。另外,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所以按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只能是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不同朝代的标志性机构等 ‎11.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答案】D ‎【解析】‎ ‎【分析】‎ 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由“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表明以福州为中心的纺织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不属于近代民族工业,C错误;“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D正确。‎ ‎【详解】‎ ‎12.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 ‎1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赛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挺进鲁西南构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势态,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开始,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项正确。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开始,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A。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夏,此时长江以北的华东及中原地区、平津以及东北都没有解放,排除C。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5.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 思想内容的变化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 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故选B;A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6.1976至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A 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 B. 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 C. 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 D. 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故B正确。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故A排除。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就开始了,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 ‎17.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 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故D正确;AB项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对立,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计划,C项说法错误,排除。‎ ‎18.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物体运动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状况,根据这一原理,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而西方殖民者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殖民扩张找借口,认为欧洲白人是先进的人群,理应统治落后的亚非拉地区,这说明了近代自然科学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项正确;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是在19世纪,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是17,18世纪,故排除B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共产党宣言》,故排除C项;“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19.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 ‎①美国陷入越南战争 ‎②欧洲联盟成立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苏关系恶化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尼克松的这段话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因为当时两国各自的需要以及政治背景的驱使。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中苏关系也面临危机。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欧盟成立在90年代,时间不符合条件,故排除。‎ ‎20.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诸侯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对地方王国进行严格的控制,是为了防止地方诸侯联合,实力增强,形成割据势力,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方面的控制,排除B项;D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点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恩赐亲戚的名义,削弱诸侯王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21.“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正确;A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22.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答案】A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造成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A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错;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表述错误,排除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知道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结果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23.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选D。AB表述错误,C项曲解了题意。‎ ‎【考点定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 ‎24.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是指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中共积极主动的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八七会议发生在长征之前,七大召开在长征之后; B项解决的是中共内部问题,没有涉及中日关系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 ‎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矿业政策的变化。从雍正时期与晚清时期矿业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康熙年间和晚清时期的矿产政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等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26.(2017年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及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进行分析。‎ 第(2)问,由材料“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来分析。‎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陈云的经济贡献 点睛:本题通过人物评说的方式考查了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涉及了苏联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要求的能力水平比较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与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材料内容时间的阶段性,运用时间来正确对应史实,整合教材观点。‎ ‎27.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 ‎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如果一个人把王阳明的学说看成一种单纯的方法,施用于孔孟教条之前,就很可能发生耿定向所说的“未信先横”,以为自己的灵感可以为真理的主宰。其后果,则可以由于个人的个性和背景而趋向于泛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这也就是王学的危险之所在。它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1587年,李贽就走到了这条道路的交叉点。                                                  ‎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 ‎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四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指出其与彼特拉克在思想主张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并列举我国当时体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 ‎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 ‎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诉求: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地位:“人文主义之父”。‎ ‎(2)贡献:心学的集大成者。相通:主体意识的觉醒(或重视人自身或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作品:文人画。‎ ‎(3)原因:个性——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环境——受心学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儒(理)学的日益僵化。表现: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4)影响:中国: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西方:形成近代欧洲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 ‎【解析】‎ ‎【详解】(1)诉求:根据材料一中“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等信息,可知其诉求为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地位,结合文艺复兴相关历史人物的信息可知彼特拉克的历史地位为“人文主义之父”。‎ ‎(2)本题考查王阳明与文人画,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比较与知识运用的能力。贡献,结合王阳明的历史地位回答其贡献即可;相通之处: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思想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可知其与彼特拉克思想的相同之处是重视人自身的主体地位;作品:结合明末能够体现出强调人的主动性的作品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和形成的原因以及文艺复兴,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知识运用与比较的能力。原因:结合李贽的性格特点,以及明末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作答即可;表现,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概括与知识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四中“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可知对中国的影响有限,结合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的历史作用可知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其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三、开放性试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类型试题,根据表格中“《西游记》的许多情节”等信息任意提取两个细节,并对于这一信息从历史角度解读出现象,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比如提取情节一“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的细节,依据所学可知历史现象是明末农民起义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说明依据所学从封建制度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