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5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 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C. 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 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是惩戒有地农民入市买菜,劝民勤于耕作,问其重农政策的“本质”,所以A项正确;这里没有倡导提高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为做法、内容;农民尤其是脆弱的个体小农,自给自足并不能避免破产和劳动力流失,D项错误。 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这体现出 A.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B. 中西价值取向的相似雷同 C.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材料所说,中国诗歌写田园,欧洲诗歌颂山林,可知东西方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差异,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仅从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不能得出东西方价值取向是否相同,BD项不符合题意。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但不能决定人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 3.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对于民窑烧制,明万历年间的萧近高说:“(景德镇)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 A. 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明万历年间,受瓷都“景德镇”的“民窑烧制”佣工的吸引,从外地赶赴镇上的“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现象分析,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私营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上超过了官营,BC项错误;因为材料介绍的是“民窑”烧制,所以D项错误。 4.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信息说明政府从商品等级以及价格等对市场进行管理,故D项正确;A处理中没有体现;B属于D项内容;C中操控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市场管理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5.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6.在福建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排除A。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排除C。 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信息“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鸦片战争后,“弃谷植棉”现象逐渐蔓延,原本以“苏湖熟,天下足”闻名于世的苏湖地区竟成为缺粮区,其所需部分粮食从印度、新西兰等地进口。这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民族经济获得发展 C. 自然经济已被瓦解 D. 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鸦片战争”后,我国主要产粮区成为缺粮区,所需部分粮食从国外进口。一些地区“弃谷植棉”,商品经济发展,可知A项正确;材料无关民族经济发展,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确在瓦解,但C项说法扭曲夸大了问题;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 8.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9.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日本全面侵华,需求增大 B. 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C.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D.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推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得出1928—1935年我国造船业有了明显发展,结合史实可知D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A项不符合史料;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B项不符合史实;《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是在1946年,C项不符合题意。 10.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5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B. “一五”计划完全借鉴了苏联建设的模式 C. 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D. “一五”计划的制定立足于全国各地的实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 “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4年”,多次修改,特别是“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可知C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示制定经济计划的客观和慎重,并非防范路线失误,A项错误;B项“完全”说与材料不符;D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信息。 11.“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顺着阳光大道走,一步一步进天堂。”此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A. 解放战争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答案】D 【解析】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公社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也还未建立,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只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C项错误;“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正在进行,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民公社是桥梁”,紧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分析各选项即可。 12.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录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设立经济特区 D.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1979年1月”,邓小平支持“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可知C项正确;因为要对应“第一步”要求,结合史实可知,1984年后出现的BA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决“第一步”重点是熟练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并明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扩大开放做的事情。 13.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决定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蓝袍黑褂、钢琴曲、旗袍、白纱、鲜花等可知B项正确;只是集体婚礼不能说明婚姻自主,A项错误;有了近代元素,不能说明旧观念已颠覆,C项错误;政府对社会习俗有影响,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D项错误。 14.盛宣怀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 火车 B. 电话 C. 电报 D. 电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项发明操作简单、能够远距离传输声音,符合电话特征,B符合题意;AC均与材料所述不符;D不具备材料所述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电话的发明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的分析理解,结合电话的发明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即可。 15.1934年,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接见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之后说:他完全是个书呆子,他一定是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把赤字财政当作原理,而罗斯福只是迫不得已把它当作权宜之计,目标还是平衡预算。这表明 A. 凯恩斯对罗斯福影响不大 B. 新政运用的不是国家干预 C. 凯恩斯经济思想太学术化 D. 政治家与经济学家难沟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罗斯福对凯恩斯及其学说的认识,可知C项正确;由材料所说是接触后,罗斯福对凯恩斯的评价,承认其“赤字财政”有用,又明确分析两人的不同,可知A项偏离了题意; 结合罗斯福新政可知,B项不符合史实;两人都认可赤字财政,D项错误。 16.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 提倡“新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材料所述罗斯福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实施“新政”干预经济,缓和了国内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是胡佛总统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是苏联,排除C项;提倡“新经济”模式是克林顿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 17.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经济发展,确保一战胜利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西方大国出售国有企业,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和减税、提高利率可知,D项正确;一战之前,西方国家没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A项错误;30年代大危机时,国家加大社会救济,提高关税,B项错误;为解决二战后初的经济困难,西方各国加大国家投资和福利开支,C项不符合题意。 18.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 A. 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B. 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 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 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西方国家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获得“迅猛发展”,可知D项正确;材料中仅分析了工业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福利国家的问题,A项错误;西方国家依然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B项不符合史实;仅工业结构变化,新旧工业转型和比重下降,不能得出“传统经济萎缩”,C项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字是“比重”。 19.一段时间里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这些政策的实施 A. 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 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 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可知,这里是在分析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项不符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史实;C项所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与本题题意不符;D项为斯大林模式,与本题发展商品经济不符。 20.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 A. 苏联“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 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 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D. 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负增长”,到二五计划时,农业产值与重工业和轻工业一样都有所增长可知A项正确;结合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工业化可知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中到二五计划时各项产值均为增长,可知CD项与题意不符。 21.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A. 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 B. 应继续坚持斯大林模式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 D. 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病入膏肓”, “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可知他认为戈尔巴乔夫错在用药太猛,所以C项正确;材料中的“良药”和“调养”并非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不对,A项错误;因材料中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即又回到了斯大林体制上,苏共 “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已经失败,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把苏共当作病人,把苏联改革当作治病,一要准确理解材料问题,二要正确记忆和再现相关改革的历程和问题。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 B. 制定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C. 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 D. 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故A排除;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故B排除;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仍受美国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信息发现发生在冷战之前,故D排除。 23.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某一世界经济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该体系它还 A. 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B. 确立了欧元的中心霸主地位 C. 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 D. 标志着贸易自由化组织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于1947年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苏联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政治目的”、是“大国工具”,结合所学,辩证分析这一体系还有积极作用,所以C项正确;A项指的关贸总协定1947年还没有正式形成;欧元在1999年才问世,B项错误;世界银行不是贸易自由化组织,D项错误。 【点睛】本题要求记忆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过程,本质和影响,区分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的不同。关键字是“还,题目类型完成型选择。 24.2016年6月,英国“脱欧”沉重打击了面临欧元、难民、恐怖袭击等诸多危机的欧盟,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危机。欧洲一体化开始于 A.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C.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开启了欧洲一体化,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排除。 点睛:材料“开始”是解题的关键的限制条件。 25.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说明全球化 A. 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B.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中、英、美等国在全球化中的起起落落,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美国等在其中主导并受益,A项错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B项不符合题意;大英帝国衰落是没有处理好全球化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只保守受益,在竞争中落伍了,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材料二 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 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1)回答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何利弊? 【答案】(1)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或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利弊: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但是,福利过度发展,社会养懒汉,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解析】 【详解】(1)措施:由材料一的“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结合所学,即救济和以工代赈。 (2)实质:由材料二社会福利费 “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实质就是国家干预分配。 内容:结合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福利国家制度”的相关所学回答即可。利弊:从社会稳定和公正,国家政治和财政等方面辩证分析。 【点睛】评价事物,一分为二;学习罗斯福新政,需要从内容到特点,从模式到本质,从作用到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准确记忆和科学理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解析】 【详解】(1)特征: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结合所学,由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 (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为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GATT)于1947年建立。关贸总协定是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但由于“组织宪章”未通过,所以该协定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GATT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二 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长了20多倍,去年达151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第五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外国投资输入国。……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的、更多的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依赖于技术和现代化的中国决不能落后于如此迅速的全球化步伐。 ——《中国和世界贸易体制》(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干事鲁杰罗在北大的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GATT的宗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加入WTO的理由。 【答案】(1)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和非歧视性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理由:有利于中国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成果。 【解析】 【详解】(1)宗旨:从材料一中“为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结合所学可知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2)理由:从材料二的出处、发表时间可明确中国的国策和发展重点与方向,从“货物出口增长了20多倍”可知相关外贸受益,“第二大外国投资输入国”得出外资输入,“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明确可参与规则制定,“依赖于技术和现代化的中国决不能落后于如此迅速的全球化步伐”可得出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方面的思路,结合所学梳理思路,从近及远,从具体到宏观分析。 【点睛】本题贴合热点,对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合作的考查,要求全面科学并熟练地了解、掌握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关系和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的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