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包钢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包钢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内蒙古包钢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 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3.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引导宣传 ‎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5.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 ‎——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B.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6.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7.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8.下图为元代王冕《墨梅图》及题诗,它们反映出 ‎ A. 诗画结合创作模式的开启 ‎ B. 写意成为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 C.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文化需求 ‎ D. 理学观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9.晚明学者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 A. 传承性 B. 实用性 C. 内生性 D. 民主性 ‎10.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 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 B.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 D.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1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12.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 B. 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 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 D. 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13.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 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14.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15.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6.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革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 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 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 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17.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激荡下,急谋改造中国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开始了其探求超越西方模式的尝试,由此而激发了“社会主义”热忱。材料旨在说明 A. 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彻底否定西方模式 ‎ B. 多种因素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儒家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 ‎ D. 十月革命激发中国“社会主义”热忱 ‎18.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19.新文化运动后期的知识分子至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大多数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第二类更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与西方文化之间进行衔接的关节点;第三类倾向于日德式的国家集权的建国主张;第四类试图通过农工阶级的觉悟来变革社会。这说明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 A. 思想多元导致军阀割据出现 ‎ B.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主流 C. 留学生是社会变革中坚力量 ‎ D. 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改造加深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1.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 ‎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22.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 D.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2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4.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二、 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14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10分)‎ 26.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并以此判断时代的主题。(6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4分)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4分)‎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 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 ‎20世纪初 ‎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 ‎20世纪上半叶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8分)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B B D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D C B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B C C ‎25.【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 ‎(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 ‎26.【答案】‎ ‎(1)策略: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打着自强求富旗号,兴办洋务运动。主题:救亡。 (2)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成果:维新思想。使命:启蒙。 (3)介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事件:五四运动。 ‎ ‎27.【答案】‎ 示例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