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9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9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

第9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27—1949年),是近代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和探索时期,中国革命主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是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阶段。‎ 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的成立(1927—1949年)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反帝反封建胜利和民族独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的时期。‎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逐渐陷入绝境。‎ ‎3.思想上: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生活变化迟缓。‎ 阶段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1927—1949年)‎ 政治 ‎(1)土地革命时期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时期 ‎①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 ‎②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解放战争时期 ‎①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1945年,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召开政协会议。‎ ‎②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反攻。‎ ‎③1948—1949年,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 ‎④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经济 ‎(1)“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因受到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而陷入绝境。‎ 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 ‎(1)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婚姻观念、婚俗等发生变化,彰显了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影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考向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论点1 多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1)从社会矛盾变化角度:中共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军事斗争策略、国共关系、土地政策的变化。‎ ‎(2)从革命道路及思想角度:从“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等)。‎ 论点2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关系:合作—对抗—合作—对抗。‎ ‎(2)影响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论点3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外求友,少树敌”的务实外交政策,谨慎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搁置分歧,求同存异,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 ‎(2)与美、英、苏、德等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利用与德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向日本宣战。美国参战后,重庆政府以美为主的外交方针收到了成效,美国成为援华抗日的主要国家。‎ 家国情怀: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实现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新时期我们更应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命题点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2016·全国Ⅱ卷,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 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关联主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寻找题眼 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增加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角度思考其原因 错点诊断 材料未体现“红军英勇奋战”;当时主要任务是反“围剿”;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仍存在 ‎ A 命题点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特点 ‎2.(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关联主干 敌后抗日根据地 寻找题眼 从美国记者的描述,结合阶段特征思考当时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热情 错点诊断 ‎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是新中国成立后;材料未涉及“排除国民党的影响”‎ ‎ A 命题点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3.(2017·全国Ⅰ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关联主干 抗日战争中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寻找题眼 结合题干史料的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与抗日战争的时代特征关联思考 错点诊断 土地革命在1927—1937年;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合作,中共坚持全民族抗战 ‎ B 命题点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对外政策 ‎4.(2018·全国Ⅰ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关联主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寻找题眼 紧扣题干中国共产党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错点诊断 解放战争时西方国家继续支持国民党;新中国成立 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 ‎ A 命题点5:国共双方力量的变化 ‎5.(2017·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关联主干 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 寻找题眼 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党员数量及群众组织发展隐含反映的中共力量的增长 错点诊断 抗战刚刚胜利,中国革命工作的重心尚未发生转移;工农武装割据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就已形成;题干无法体现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否扩大 ‎ D 命题点6: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6.(2019·全国Ⅱ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关联主干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为工作重心转移所做的准备措施 寻找题眼 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 错点诊断 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而非“农民”;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 ‎ B ‎1.(视角1: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等等。这表明当时(  )‎ A.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解析 据题干材料“1928年6、7月间……发展苏维埃根据地,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2:中共政治政策的调整)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过去所提的“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毛泽东提出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表明(  )‎ A.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B.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得到纠正 C.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 D.中共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 解析 据材料从“工农共和国”变为“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是因为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斗争策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故选D项。1924年国民党“‎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是中共实事求是的结果,排除B项;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排除C项。‎ 答案 D ‎3.(视角3:中共抗战时期的探索)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道:“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晋察冀边区”“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共合作,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故选B项。这种宣传的直接目的在于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排除A项;“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为这种宣传的内容,排除C项;“晋察冀边区”说明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答案 B ‎4.(视角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见下图)。对该作品的历史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 B.发动敌后人民力量抗日 C.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D.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日军 解析 观察图文,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可知描写的是人民群众抗日的故事,故选B项。“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远征军进入缅甸”是国民党的正规军,不是发动人民群众抗日,排除C项;“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的情景,不属于正面战场,排除D项。‎ 答案 B ‎5.(视角5:国民政府的抗战)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要“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政府(  )‎ A.不以城池的得失作为胜负依据 B.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准备收复失地并发起战略反攻 D.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坚信速胜论 解析 结合所学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材料“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可知国民政府决心持久作战,争取抗战胜利的态度,故选B项。‎ 答案 B ‎6.(视角6:国民党统治的特点)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解析 根据材料“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表明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忌惮,严加防范,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由国民党蒋介石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蒋介石在苏联军事顾问派遣问题上的态度,排除B项;同理,排除C项。‎ 答案 D 考向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与社会生活 论点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 ‎(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 ‎(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因此,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论点2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影响 ‎(1)内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华,中国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 ‎(2)影响 ‎①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②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是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影响。‎ 论点3 国统区、沦陷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 ‎(1)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民族工业遭到破产。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国民政府还独占了全国的金融。‎ ‎(‎ ‎2)沦陷区:日本疯狂掠夺。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沦陷区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变沦陷区为日本工业的原料产地;金融方面:抢占沦陷区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多家金融机构,滥发伪币,攫取中国资财,印制大量军用票在沦陷区流通。‎ ‎(3)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既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同时,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 命题点1:近代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怀 ‎1.(2016·全国Ⅲ卷,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关联主干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寻找题眼 从图中信息“挽回利权”“振兴中华”“十九路军”联系日本侵华时代背景思考认识 错点诊断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题干未反映出“新的营销方式”;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D 命题点2: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2016·全国Ⅱ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关联主干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征 寻找题眼 理解题干国民政府对待日伪企业的处理方式的本质及其与加强经济控制的关系 错点诊断 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仅从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事,无法反映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 ‎ D 命题点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3.(2019·全国Ⅲ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关联主干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寻找题眼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华》载文认为,只要是“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都知道“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思考中国经济性质问题 错点诊断 材料“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说明不一定特指知识界;“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民众的普遍关注”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 D 命题点4: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4.(2019·全国Ⅰ卷,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关联主干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寻找题眼 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而俄国的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对象,其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错点诊断 材料强调中俄革命具有不同性质,而非“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材料说明中国革命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 ‎ C 命题点5: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5.(2017·全国Ⅲ卷,29)‎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关联主干 ‎20世纪30年代生活习俗的变化及特点 寻找题眼 理解婚礼仪式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与西方时尚因素共同存在体现的生活变迁的特点 错点诊断 ‎“婚姻自主”“门当户对”都没有体现;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 ‎ B ‎1.(视角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2.(视角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下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 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 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 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 解析 据题干中身穿流行旗袍的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男女双方的行为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同时又显示中国家庭生活的近代化,故选C项。‎ 答案 C ‎3.(视角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措施(  )‎ A.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 B.反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 C.旨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 D.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军工企业和交通的建设,再结合此时日本已发动局部侵华,所以这些措施应是国民政府在为持久抗战准备物质条件,故选A项。‎ 答案 A ‎4.(视角4:近代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沦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 解析 据题干材料“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沦陷区投机取巧者”可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等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不知所措,而原先沦陷区的投机取巧的企业却有可能获利发展,可知政府缺少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合理指导,故选D项。‎ 答案 D 一、从核心素养角度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建设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37年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社会变革运动。‎ 唯物史观 运用辩证看待历史的方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的经济建设、经济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与关税自主。‎ 历史解释 ‎(1)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控制金融,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2)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3)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某些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4)“改订新约运动”与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1933年,国民政府又一次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行提高或维持原税率。至此,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 ‎【考题预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新政府面临着一系列极为困难的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当时的货币状况急需解决,“我国货币之紊乱,今日已达极点,内为商民所诟病,外为列邦所腾笑,追溯原因,历史甚远。盖我国历代政府,从无统一全国货币之整个计划,实无币制之可言”。‎ ‎——摘编自刘娜《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 材料二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实施“废两改元”,并决定先从上海开始实施。规定自3月10日起各业交易改用银元计算,以规定银元七钱一分五厘为法定银元价格,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债权债务之清算以及各种税收应折合银元收付。同年4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决议: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发行的法币,即是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种与“废两改元”相互配套的旨在改革辅币制度的货币政策。‎ ‎——摘编自任荣《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9分)‎ 解题点拨:注意回答要求是原因和主要内容,教材知识依托较少,要紧扣材料信息。原因一般从统治需要、货币流通状况以及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等思考;内容紧扣材料从中提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作用。(6分)‎ 解题点拨:“作用”一般回答积极方面。注意时代背景,从历史发展潮流、金融与社会稳定及货币政策的推行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统一,需要有稳定的经济为基础;货币流通混乱不利于经济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内容:废除银两,以银元为正式本位货币(或“废两改元”)。‎ ‎(‎ ‎2)作用: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有利于中央政府纸币的推行,为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从1931年到1945年是日本侵华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解释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加紧建立专制统治,排斥其他民主力量,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 ‎(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①政治民主化层面: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②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 ‎③经济层面: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④民族精神层面:促进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⑤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实现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考题预测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 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 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上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解题点拨:‎ ‎1.审题:本题要求拟定论题,从多种学科素养考查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演变的特点及因素。予以论述。‎ ‎2.解题:解答抓住材料中“16—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20世纪30—40年代”四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明确论题,做到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3分)‎ 论据和论证:‎ ‎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因此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9分)‎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3分)‎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9分)‎ 课时强化练(九)‎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模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商业税)划归中央;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这一税制改革(  )‎ A.进一步增强了民国地方行政和财政基础 B.给予了地方财政的完全独立地位 C.反映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 D.说明田赋在税源结构中地位上升 解析 据题干材料“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商业税)划归中央”,说明商业税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税种,故选C项。‎ 答案 C ‎2.(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 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C.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中共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依然存在分歧,故选B项。中共在1927年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右倾是指退缩保守,与题干中的“左”倾冒进不相符,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山东菏泽一模)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周游欧美,向各国借款,如美国棉麦借款5 000万美元(后改为2 000万美元),航空借款4 000万美元,英国给予500万英镑贷款。蒋介石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做好进行局部抗战准备 B.增加军费全力围剿红军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筹措法币改革启动资金 解析 根据题干“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周游欧美”并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故选B项。‎ 答案 B ‎4.(2019·四川南充一模)‎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与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材料可以反映出(  )‎ A.蒋介石的抗战政策受国际势力支配 B.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 C.敌我力量变化使蒋介石改变抗战立场 D.为了持久抗战使蒋介石拒绝国际援助 解析 据题干材料“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得出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故选B项,排除A、C两项;德国方面的斡旋不属于国际援助,排除D项。‎ 答案 B ‎5.(2019·广东六校二次联考)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 A.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解析 根据所学,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并且执行的是片面的政府军抗战路线,而共产党则在洛川会议中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执行的是一条人民抗战路线,故选D项。‎ 答案 D ‎6.(2019·四川凉山一模)1931年苏区苏维埃选举时规定,农民居民30人选一代表,工人居民13人选一代表,其他阶级代表名额极少或无;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选举则不分阶级阶层,一律公平对待。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反国民党力量的壮大 D.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 解析 据题干中提及的苏区苏维埃选举农民、工人最多,其他阶级无或少,到陕甘宁边区选举不分阶层阶级,联系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原则而通力抗日,可知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了中共的选举政策,故选D项。‎ 答案 D ‎7.(2019·广东深圳调研)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解析 据题干“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说明这使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敌后战场,故选D项。“1944年到延安等地采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无法直接打击国民党的势力,不会对两党力量构成实质影响,排除B项;“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没有对经济封锁采取有效措施,排除C项。‎ 答案 D ‎8.(2019·山东德州模拟)下图为1931年10月5日《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该广告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 据题干香烟广告中的时间“1931年10月5日”以及图片中“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并联系九一八事变,可知该香烟销售利用局势变化,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美丽牌”香烟的广告词而已,且此时1931年民族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末,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项错误。‎ 答案 C ‎9.(2019·云南省统一检测)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  )‎ A.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 B.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C.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解析 由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故选C项;材料强调民族资本家对抗战的贡献而非抗战物资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工业布局,排除B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日益萎缩,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清华大学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 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解析 据题干可知,陕西在1935—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量及资本都有所增多,这说明由于民族工业的内迁,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效果比较明显,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9·福建三明模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至乡村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规划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蓝图 D.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 解析 根据材料“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允许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排除C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奉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排除D项。‎ 答案 B ‎12.(2019·云南昆明诊断测试)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  )‎ 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 解析 据材料“1937年到1945年”,“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为了加强对其控制借助电影等传媒手段渗透殖民思想,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全国百师联盟大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答案 (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融合。(一点2分,共6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2)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 ‎(一点2分,共6分)‎ 原因:伴随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一点2分,共6分)‎ ‎14.(2019·湖南株洲检测)(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三 上海大戏院的电影院 上述三幅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两项信息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三个图片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等几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从图一中的“中国化学工业社”和图三中的电影院强调“电光”、“电风扇”等观影条件,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影响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对于此种观点,我们要结合图片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的;第二个角度,通过第二个图片中的“英美烟草公司”以及其印章“中国制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此种观点,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一,外资企业对中国烟草业的垄断;其二,“中国制造”可以看出中国烟草业经历了实业救国、抵制洋货等过程。‎ 答案 示例一 信息一:图一中的企业是中国化学工业社;‎ 信息二:图三中电影院强调“电光”“电风扇”等观影条件。‎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影响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说明:从化学、电光等信息可以得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已经在此时的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近代企业利用工业革命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服务,并通过媒介广而告之,从而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中国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示例二 信息一:图二中的英美烟草公司;‎ 信息二:图二中的印章“中国制造”。‎ 观点:广告凸显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 说明:从图二《申报》上的“驻华英美烟草公司”可知,外资企业在中国利润率很高的烟草业中至少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制造”的印章,体现了英美烟草公司对在华制造烟草的强调。这也能反映当时中国经历实业救国、抵制洋货、五四运动之后,外资企业对华宣传的小心谨慎。这恰好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最好写照。‎ 示例三 信息一: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均为女性;‎ 信息二:上海大戏院宣扬电影院的“风凉”舒适。‎ 观点:《申报》广告客观上体现了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 说明:花露水、女式烟草、电影院的广而告之,能够客观上反映近代企业为了迎合女性社会生活的需求,通过宣传产品功效的作用,达到提升产品销售的目的。由此可见,近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尤其是大城市中女性的社会角色与传统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示例四 信息一:图一中的广告诗清新易懂;‎ 信息二:图二、图三中的广告文案简洁直白。‎ 观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影响巨大。‎ 说明:在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新式报刊媒体成为白话文改革的重要阵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广告都是用白话文写成,平白简洁易懂,既符合普通市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水平,也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