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4题,共48分)‎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 ‎④设立公民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3.“伯里克利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限制取得雅典公民的身份。公元前451年规定,只有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公民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 B.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C.确保了雅典居民的民主权利 D.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 ‎4. “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是(  )‎ ‎①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④促进农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B.秦国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6.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孝文帝爱好学习 B.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 C.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 D.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8.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 ‎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9.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他们能够在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10. 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1.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 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2. 中世纪,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获取大量的地产收入 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皇与国王共同统治人民 C.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13. 在俄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剧本《德米特里·卡列宁》里,有如下一段台词:“是谁给这可怕的权力,让一些人奴役另一些与他同样生活的人的意志,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主人为了排解愁闷,随意将他当作一头牛卖出,换进来一匹马,或者一条狗,而他却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爹娘、兄弟姐妹……”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这段材料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 ‎②别林斯基对农奴制深恶痛绝的原因是其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 ‎③别林斯基认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④别林斯基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 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他之所以能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他认识到“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这里的“大利”指(  )‎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 ‎15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本国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6. 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  )‎ 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B.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17.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  )[]‎ 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 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正面交锋 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 ‎18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19.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20.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 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21.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 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22. 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该观点提出的依据是(  )‎ A.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23. 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 B.库尔斯克会战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24 .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日本、德国、俄国 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 ‎25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具体做法。(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既有成功之处,也潜伏着失败的隐患,请列举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10分)‎ ‎27、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对成员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吴延谬《日本史》‎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少。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分析他们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西化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高二历史答案 一 单选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5 A B A A A 6-10 A D C A D 11-15 A B B C A ‎16-20 C D A C B 21-24 B A C A ‎ 二 材料解析题。(每题26分,共52分)‎ ‎26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4分)‎ ‎(2)商鞅:在农业方面主张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在商业方面主张抑制商业发展。王安石:在农业方面主张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在商业方面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以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12分)‎ ‎(3)特点: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但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又趁机勒索,加重了农民负担。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负担依然沉重,且这一措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激烈反对。(10分)‎ ‎27(1)感受:羡慕西方文明,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主要原因:当时的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6分)‎ ‎(2)特点:学习的国家十分广泛;学习的领域比较广阔;有选择地吸收其优秀成果。‎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的状态,成为亚洲强国,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分)‎ ‎(3)日本有向他国学习、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经济、政治等全方位改革。(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