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 考试时间90分钟,部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 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2.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 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4.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5.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权威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 选官制度的变革 D.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6.《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中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 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7.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 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 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 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8.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9.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②纺织业显著发展 ‎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 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 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12.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13.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14.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 ‎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 ‎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1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神舟5号”载人飞船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16.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7.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18.“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这一观点说明了牛顿的发现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世界观 ‎ ‎②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③对思想家们描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产生影响 ‎ ‎④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20.活塞式内燃机起源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的研究,但因火药燃烧难以控制而未获得成功。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做功的设计。上述关于内燃机的叙述 A.说明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新技术发明 B.说明机械制造业进入新阶段 C.说明动力机器的发明孕育着新的突破 D.说明英国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21.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22.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社会现实 B.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C.否定现行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23.《梅杜萨之筏》取材于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个性,沉浸于幻想和夸张中,情绪激昂。它的出现使得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为法国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它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 C.现代主义流派 D.印象画派 ‎24.某位画家在伦敦的时候,画了不少雾中景物,每张的色调都不同,人们看了他的画以后才发现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他因此被称作“伦敦雾的创造者”。这些绘画属于 A.浪漫主义绘画 B.现实主义绘画 C.印象主义绘画 D.文人画 ‎25.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自2010年开播至今,一直傲立潮头。在开播五周年之际,《非诚勿扰》特地推出了五周年特别节目。舞美大变脸,创意更新鲜,更令观众欣喜的是,迄今为止在《非诚勿扰》舞台结缘、恋爱直至结婚的新人已达148对。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具有 A.学习教育功能 B.生活服务功能 C.传递信息功能 D.科技展示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 (15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封弥(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殿试誊录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除科举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的历史进步性。(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27.(15分)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此态度形成的直接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其他举措。(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业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积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中国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因素。(2分)‎ ‎28.(10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第三》‎ 完成下列要求: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治国策略。对此你如何评价?(3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商鞅是如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保障国家兴盛这一关键的?(3分)‎ ‎29.(10分)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一次重要改革,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3分)‎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5.AADAA CDBAC DDBDB ADCCC DAAC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15分)‎ ‎(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或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4分)‎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基本特征:由单科到多科,分科考试;考试程序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4分)‎ ‎(4)借鉴价值:因时而变;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4分)‎ ‎27.(15分)‎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直接原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1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3)措施:规范商税征收;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2分)‎ 影响:调动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2分)‎ ‎(4)认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动)。(2分)‎ ‎28.(10分)‎ ‎(1)体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2分)‎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分)‎ ‎(2)思想:以法治国,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1分)‎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2分)‎ ‎(3)关键:“农战”。(1分)‎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或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或奖励耕织)。(2分)‎ ‎29.(10分)‎ ‎(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 国内统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民斗 争的推动。(4分)‎ ‎(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1分)‎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1分)按地价的3%‎ 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1分)‎ ‎(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