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4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作业】
核心素养提升练 三十四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道、佛冲击 C.儒、道、佛的追求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解析】选A。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所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正确。 2.(2019·衡水中学模拟)“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解析】选A。由材料中“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说明程朱理学试图通过教化人性来使社会稳定,故选A。 【加固训练】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 ( )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解析】选A。由材料“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男女众人都有良知,良知这一点圣人和愚夫愚妇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正确。 3.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解析】选B。宋明理学是以“理”为世界本原,不是天人一统的体系,故A错误;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故B正确;宋明理学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C不是理学的特点,故C错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哲理化特点,故D项错误。 4.《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这一判决说明宋代 ( ) A.否定了其财产私有制 B.维护了儒家传统道德 C.凸显了社会习俗作用 D.体现了法律公平公正 【解析】选B。官府判决土地归属说明了保护其财产私有制,故A错误;官府判决依据是“孝道”,联系所学可知,故B正确;材料中的判决依据是儒家道德标准,故C、D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王阳明主张“格物致知”,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选C。王阳明主张通过亲身探寻事物达到真知,体现了教化的功能,故选C。 6.(2019·洛阳模拟)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解析】选A。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治,朱熹由本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 7.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材料意在说明 (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故A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故C错误;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D正确。 8.“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教条主义 C.主张学以致用 D.反对儒家思想 【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A错误;同理,李贽反对把孔子的是非观,强加于每个人身上,故B正确; 材料涉及是非观问题,与学以致用无关,故C错误;根据所学,李贽反对孔孟权威,但并不反对儒学,属于儒学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8·武汉调研)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 )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解析】选C。李贽称赞女皇武则天“知人”“爱养人才”,符合历史事实,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故C正确。 9.(2019·衡水中学模拟)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 讲求实学 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解析】选C。由材料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经世致用之风,故选C。 10.(2019·衡水中学模拟)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解析】选C。顾炎武认为天子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通过古代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说明他反对君主专制,故选C。 11.(2019·长郡中学模拟)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解析】选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进而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故C正确。 12.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解析】选A。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内涵缺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始终停留在萌芽状态,故A正确。 【加固训练】 长期以来,儒学是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王良提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典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这说明王良 ( )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C.利于儒学“思辨化” D.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解析】选D。材料中让儒学从士大夫之学到百姓自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闇而不明,郁而不发”,虽然内圣外王是由道家最先提出来的, 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无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然而这个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13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内圣外王”思想产生的条件。 (6分) 【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一中关于“内圣外王”的信息:“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结合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主张回答即可。第(2)题“‘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儒家‘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在关键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第(3)题“内圣外王”思想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只要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表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6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又将儒家的“内圣”转向“外王”。顾炎武力主求知与修养,学与用的统一亦即“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主张学以致用。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凸显了“外王”理想。(7分) (2)特点:“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外王”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回答两点即可)。(6分) (3)产生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士大夫阶层崛起;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思想上产生诸子百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宣扬自己的主张,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开始形成。(6分) 1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 “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子、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结合西汉、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答案: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2分)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子、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