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以说明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周公畏惧商纣王的势力 2.西周时,丞相姜尚被封于山东。后因为管叔和蔡叔叛乱,周天子允许齐国对附近的“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国“由此得征伐,为大国”。据此可推知 A. 齐国始终拥有大国地位 B. 西周在初期借助齐国稳定东方 C. 齐国拥有征伐诸侯国的权利 D. 齐国借西周内乱而强大 3.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4.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 A. 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 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 C. 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 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 5.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以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A. 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 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D. 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6.据《左传》记载,当公元前661年狄人从北方侵略邢国和卫国时,管仲力劝齐桓公救邢国,理由是狄犹如豺狼,华夏诸国是兄弟之邦,齐国有责任援救邢国。这说明当时 A.霸主有义务保护小国 B.分封制影响依然强大 C.形成华夏共同体观念 D.蛮族严重威胁华夏族 7.《诗·大雅·板》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宗:周王同姓的宗族。翰:栋梁。怀德:有好的德行。宗子:周王的嫡子。)以下对材料中“宗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拥有王位继承权 B. 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C. 政治上拥有特权 D. 要为周王镇守疆土 8.《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10.春秋战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晋国)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氏之田以为三县”。这表明当时 A. 设置郡县是诸侯争霸的目的 B. 军功授爵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C. 诸侯争霸的出现和宗法制的瓦解 D. 血缘政治逐渐为官僚政治所取代 11.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 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 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 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1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13.《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A. 《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 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 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1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栗;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 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 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 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 贵族政治已经废止 15.有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版图之确立”是指秦汉时期 A. 在平定六国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 B. 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6.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秦国的这种做法 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突出特征 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的公正合理性 17.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部分地区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汉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使各个政区的边境相互交错。秦汉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方便政令的传达 B. 促进各地间的交流 C. 巩固国家的统一 D. 防止王国发生叛乱 18.《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B.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 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D.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19.唐制,皇帝朝见百官后,另和宰相讨论,旁人不得参加,门下省的谏官例外。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由此可知,唐朝谏官 A. 主要的职责是秉笔直书 B. 一定程度缓冲了君相矛盾 C. 是门下省的上一级机构 D. 凌驾于皇权之上 20.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北宋(71人) 20 15 12 24 南宋 (62人) 8 10 8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1.“(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和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22.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元朝这样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民族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加强统治 C. 地方分权的方式便于管理元朝空前广大的疆域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3.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风。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外戚淡出政治舞台 B.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 杜绝了外戚与官员的勾结 D. 顺应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需要 24.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B.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C.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D.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25.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26.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 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 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D. 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27.清朝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重视保密性B. 掌握决策权 C. 成员素质低D. 事务较清闲 28.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县的数量与人口统计表,由此可知 朝代 设县数目(单位:个) 人口数量(单位:亿) 汉 1180 0.6 唐 1235 0.8 元 1115 1.1 明 1385 2 清 1360 4.25 ——根据G·W.斯金纳研究成果制作 A. 县的数量随人口增长而增加B. 县数量变化反映了疆域变化 C. 县在基层管理发挥重要作用D. 县制已经不适合地方管理 29.程天相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只有落第秀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 考生知识局限 C. 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 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3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缺陷。(10分) (2)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2分)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收钱银,称为火耗。火耗往往成为法外之税,又无监管,腐败丛生。清雍正二年,在全国推行火耗归公制度,规定统一的征收标准(一般10%—15%),作为法定的正税,直接征收到中央。征收的“火耗”银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中央至地方的财政亏空;应付各项支出后仍有余钱,即可做第三种用途——各地政府的公用银。 材料二 清朝对监察制度非常重视。在中央设立都察院,该制上袭明朝,依清朝的具体情况略有损益。在地方设总督和巡抚,除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外,还有监察之职。其他挂总督、巡抚衔者,循例均兼有都察院右都御使衔或右副都御使衔,对所属地方官不仅有节制权,同时亦有监察之权。 ——摘编自《论乾隆时代的廉政建设》 (1)依据材料一,归纳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 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6分) 参考答案 1. ABBDA 6.CABAD 11.BACAA 16.CCCBB 21.BDBBD 26.CACDD 31.(1)制度:分封制;郡国并行制。(4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分) 缺陷:封国具有较大的权力,威胁中央集权。(2分) (2)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2分) 38.(1)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6分) (2)特点:形成了严密的监察系统;重视督抚大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作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6分) 39.(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8分)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4分,任两点) (2)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6分,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