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邢台二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 经济活动影响政治理念 B. 民主政治促进商业繁荣 C.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平等 D. 人文主义精神历史悠久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的工商业发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而且商业发展的宽松氛围有利于民主和平等的形成,因此说经济活动对政治理念的形成有影响,A项正确;据材料“……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贸易是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没有反映民主政治促进商业繁荣,B错误;据材料“……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知,商业贸易不但尊重自由平等,而且是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商业贸易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C不全面;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 人文主义精神历史悠久,D与材料不符。 2.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公民通过选举.组成一个四百零一人的议事会。”该法典 A.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B. 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D. 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制 【详解】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故A错误;虽然官吏的选拔由公民抽签产生,但是有财产的限制,当选国家官吏的仍然是贵族,因此不能说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故B排除;根据材料“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且公民拥有一部分公民权,这样使得获得公民权的平民拥护统治,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正确;虽然官吏不再由贵族会议选拔,但是担任国家官吏的仍然是贵族,故D错误。 【点睛】《德拉古法典》: 公元前621年,为了用平息人民的怨恨的方法加强贵族对雅典的统治力,雅典当局委托司法执政官之一的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制定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典,称之为《德拉古法典》。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雅典的寡头制,也没有改变雅典的贵族制。广大下层平民仍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是雅典的“民”,不是雅典的“主”。德拉古法典只不过是把旧的习惯法换成了文字而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贵族的专横,但本质上还是维护贵族专政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平民的要求,反而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加激化。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平民开始酝酿武装起义,贵族闻讯大为震惊,被迫选择梭伦为执政官,开始了梭伦改革。 3.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罗马皇帝即使能够改变法律,也只能改变一些细枝末节。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 B. 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C. 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 D. 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可知,罗马法体系不断完善,A正确;据所学可知自然法的理念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而材料反映的是“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没有涉及自然法,B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法律的制定,C错误;据所学可知,随着罗马版图的发展扩大,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而不是公民法取代万民法,D错误。 4.“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施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有钱人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可以定罪,但他可能不会被叛有罪,由此可知,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不平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材料说明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罗马法的理念影响后世,并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C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D错误。 5.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B.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C.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D. 改革目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责任制内阁建立后,政府官职由胜选派成员担任,这样容易导致政府官职经常轮换,不利于政策实施和国家政治的发展。改革后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连续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分权制衡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没有体现出议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排除C项。 6.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可以看出,这是一项想要“遏制民主的举措”;根据材料中“1832年改革法……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可以看出,改革法案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了民主的发展”。综上所述,C项能够准确、完整的表达材料的原意。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与“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矛盾,排除;B项,“始终”一词表述太绝对,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更多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取了更多的议席,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确保法院系统的正常运行 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 确保司法独立 D.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关于法院、法官任职和俸金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干预,确保司法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关系,A、B项不是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均排除;法官终身任职,不必服从国会,排除D项。 8.《日落法》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国会在批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或批准一个联邦计划项目时,就明确规定该机构或该项目的终止日期。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建立一个机构和批准一个项目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撤销它们却很困难。据此可知,美国国会制定《日落法》的主要目的是 A. 贯彻执行分权制衡原则 B. 反对总统干预国会立法 C. 适应权力格局的新变化 D. 抑制行政机构权力膨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建立一个机构和批准一个项目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撤销它们却很困难”可知,制定《日落法》这种特殊形式的法律,目的就是为了对抗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分权制衡原则无关,排除A;《日落法》主要为了防止机构膨胀,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法国 A. 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B. —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則 C. 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D. 实现了政治民主与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强制关闭、行政命令各色人等必须以公民相称,妇女被强迫一律穿长裤戴红帽,由此可知,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可见革命有些背离了自由原则,故选B;材料主要说明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則,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大革命时期对人民的限制,没有涉及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并非强调政治民主,排除D。 10.1742年,沃尔波尔内阁由于西班牙战争失利,遭到下院多数党的攻击,沃尔波尔内阁便辞职了。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A. 强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B. 协调内阁与国王之间的关系 C. 防止国家元首实行专制独裁 D. 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强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体现内阁对议会负责,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与国王之间的关系,故B排除。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国王没有实权,故C排除。这一制度制约了内阁首相的权力,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11.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B.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C.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故B项符合题意。1787宪法具有对外意义,但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各州对宪法相关内容存在严重分歧,对制定宪法本身没有分歧,排除D项。 12.《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城邦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对公民不利,但从政治上能保障公民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不存在真正的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但……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强调法律是公民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受法律保护,故D项错误。 1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进行两次投票……提出控诉”,并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程序尽量细致,追求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机构相互制约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公民集体广泛参政,没有体现程序的细致,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民权利日渐扩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4.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 苏格拉底代表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 苏格拉底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 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注入了理性精神 D. 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才能去衡量一切,强调理性精神,因而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故选项C正确。智者学派的典型代表是普罗塔格拉,故A错。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改良而非完全否定,故B错。苏格拉底的认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错。 点睛:对于新材料要敢于分析,依照材料得出结论。由“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得出强调对人自身的探讨,由“有思想力的人”得出理性思考,从而推测结论。 15.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B. 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 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均强调人的价值,故排除A项;B项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C项中“根本变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人类的理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16.“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 殖民扩张的影响 C. 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D.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英国和荷兰将殖民扩张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实力逐渐增强,而西、葡两国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挥霍浪费,没有转化为资本而逐渐衰落,因此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C项都是材料反应的现象,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西、葡两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排除B项。 17.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B.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D. 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可知,白银的大量流入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格局,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B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A错误;据材料反映白银的大量流入,本身就是白银货币化的表现,C错误;据材料可知,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与材料不符。 18.1756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1763年2月,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被迫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殖民地,英国是七年战争的最大贏家,成为海外殖民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七年战争本质上反映了 A. 商业资本金钱贸易的争夺 B. 大国崛起殖民霸权的争夺 C. 工业资本市场原料的争夺 D. 新旧制度意识形态的争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掠夺与扩张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出于资本积累的需求,故选A。殖民掠夺是西欧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较为快速的手段和方式,不是本质目的,排除B;七年战争时期,英国还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D项不是本质,排除。 19.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时间 入股人数 资本(单位:英镑) 1600年 100 6.8万 1617年 954 162万 1708年 — 316.3万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海外市场的扩大,①正确;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故②错误;据所学可知,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从事对外殖民掠夺,在掠夺中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正确;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从事对外殖民掠夺,与传播生产方式无直接联系,④错误;故B正确。 20.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 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D. 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答案】C 【解析】 由“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可以看出穷人和富人并不是政治平等,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是精英政治,故排除A项D项,选C项;B项说法错误,平民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但基本不能成为领袖。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信息,由此可知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进行选择。 21.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A.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 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D.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特权,倡导人文主义,是古希腊罗马法文化的复兴。“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可知这一运动是文艺复兴,该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正确。A赞扬的是苏格拉底。C是宗教改革影响。D是启蒙运动思想影响。 22.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3.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等 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 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 抽签选举,轮番执政 C. 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D. 享受“观剧津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突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平等性,强调了公民参政的平等权利。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保证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性,故B正确;雅典合法公民才可参加公民大会,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不能反映权利的平等性,故C项错误;D项与参政权利无关,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 以民意制约权力 B. 以道德制约权力 C. 以权力制约权力 D. 以权利制约权力 【答案】C 【解析】 孟德斯鸠的基本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核心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按孟德斯鸠的说法,立法权归人民全体,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君主),即C项所述;其余三项错在“民意、道德、权利”。 【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 25. 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 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 追求民主、平等 D. 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可以得出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民族思想为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和平等,据材料“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可以得出国民党一大的民族思想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追求的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国家,C符合题意;A与国民党一大不符;B与法国的民族思想不符;D与材料无关。 2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维护贵族特权 B. 主张重罪轻罚 C. 强调道德教化 D. 彰显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从“……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以看出罗马法讲求的是证据,不能根据自身的判断进行惩罚,所以体现出理性的精神,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出此观点;C选项错误,与材料的观点相违背。 27.《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不断发展完善 D.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买卖活动的程序和相关细节可知,公民法时期的罗马法律具有重形式、重法律程序的特点,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中对交易活动的繁琐规定,影响效率,不能体现其便于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十二铜表法》的一项规定,不能体现法律的不断完善,C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买卖程序,不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 28. 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旧”三-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 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 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D. 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作为选区,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保证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参与的政治权利,雅典的民主政治基本确立。因此选择B。AC不够全面,D是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克里斯提尼 【名师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还设立了五百人议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3)作用:打破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29.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 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 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个人的权益要完全服从于城邦的公共事务,材料中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即是证明,B项说法不正确,C项也是错误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 点睛: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注意关键句“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题干的中心意思,找出有效信息和突破口,然后对选项进行比较。 30.“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 人人生而平等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强调了人对万物的决定作用,即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思想,A错误。知识即美德和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BC。 31.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普罗泰格拉 A. 否定神旨 B. 忽视道德 C. 善于诡辩 D. 轻视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来看,普罗泰格拉忽视道德。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提及神,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普罗泰格拉善于诡辩,排除;D项普罗泰格拉招收学生,说明他重视教育,排除。 【点睛】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 32.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B. 说明理性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C. 预示了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D. 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描绘了蓝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可知是与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A指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人文主张,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与17、18世纪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有关,故BD不符合题意。 33.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 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 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 B. 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C. 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D. 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两位史学家视角有很大不同,史学家甲更关注历史发生的新的变化,史学家乙更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史学家甲侧重的是历史的变迁;B选项错误,史学家乙关注的是历史的延续和连接;C选项错误,两位史学家解释的视角有很大不同,存在着明显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4.有学者评论说:“《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的发生 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C. 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九十五条论纲》本来只是为了反对教皇的免罪券,但是最终却带动了整个时代的宗教改革,如同一根火柴点燃了黑暗的森林,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本题材料说的是《九十五条论纲》和宗教改革发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分析产生宗教改革的必然性,A项错误;因为没有提及社会各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改革和西欧社会发展间的关系,D项错误。 【点睛】《九十五条论纲》,第一次对教皇有权免除别人罪罚表达出强烈的质疑,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35.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 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B. 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C. 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D. 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等信息可知,在伏尔泰眼中,共和政体会带来党争的危害,故要实行开明君主制,由理性的哲学家做国王,即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选A。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在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未就政体进行全方位比较,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6.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对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批判,集中在三种体制的“腐化”最后都走向了“专制”上,结合所学可知,为反对“腐化”和“专制”,孟德斯鸠在他的国家学说里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项正确;“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不是孟德斯鸠这一分析的核心,只是一种感叹,A项错误,“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都是卢梭的主张,CD两项错误。 37.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可以从各种自然现象的类比,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A. 神学并不必然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B. 近代科学立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C. 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D. 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凭靠人的理性从各种自然现象通过类比,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的理性”有利于近代科学的探索和发展,这说明基督教神学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实验的研究方法,故B错误;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科学家的探索,不是神学启示,故C错误;近代科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D错误。 38.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 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 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 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这有利于防止某一权力主体过大,避免权力的垄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权力主体在权限上交叉并不意味着政府各部门间权责混乱;C选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政体,这种现象不能表明美国宪政体制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个权力主体在权限上的交叉,并不单指国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9.“(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 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推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是削弱了教皇的宗教权威,A错误。民众依然信仰基督教,并没有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B错误。宗教改革扩大了路德教的影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D错误。 4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 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故选C。A项反映的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言论;B项是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项体现了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要求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二、问答题 41.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分) (2)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 原则:制约和平衡(或三权分立)(2分) 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分) (3)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特点或原则(共6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4)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学习西方等。(答其中两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题干分析了“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关系,“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等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特别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材料二针对妇女犯下的罪,“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审判要取决于皇帝。比较西方法律注重平等,中国法律是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同,根据中西方法律的侧重点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三题干“总统”“国会”“联邦”“合众国”,得出《1787年宪法》所遵循的总统制和联邦制原则。美国政体为了达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使用三权分立体制,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总统的产生和权力的制约来回答。 (3)关于“民治”就是“法治”的过程,本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到建国初期的法制化建设,既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法制化成果,又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无产阶级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所学知识,例举三部法律回答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学习西方等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围绕欧洲历史上的“国家观念”,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声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评分说明:论题+阐述说明+小结。“阐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说明 一等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二等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2)答案示例: 示例一:论题:欧洲国家观念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欧洲古代,城邦政治影响着政治生活,城邦至上,国家观念出现,其内涵就是城邦利益高于一切。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控制一切,所以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国家观念受宗教影响大,是宗教控制政治的工具。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国家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强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制和分权学说,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真正的近代国家观念兴起并发展起来。 小结: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国家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示例一:论题:欧洲国家观念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据材料“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信息可知,欧洲古代,城邦政治影响着政治生活,城邦至上,国家观念出现,其内涵就是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据材料“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等信息可知,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控制一切,所以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国家观念受宗教影响大,是宗教控制政治的工具。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国家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强调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真正的近代国家观念兴起并发展起来。 小结: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欧洲国家观念由强调“神”到“人”的变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