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并发布宣言称:“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这说明在法国 A. 工业革命使民众注重经济诉求 B. 社会变迁呼呼工人阶级联合 C. 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 D. 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 ‎【答案】D ‎【解析】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开始为争取自身的自由权利而斗争,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经济诉求”,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联合”,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排除C。‎ ‎2.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马布里描述道:“岛上渺无人烟,天空晴朗,万顷碧波舒人心脾,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这表明,马布里 A. 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 B. 主张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C. 强力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D. 极力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因此作者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可知,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弊端不满的情绪,没有体现要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有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材料内容体现了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因此材料没有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王权,与材料中“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不符,故D选项错误。‎ ‎3.《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但是到1872年马克思却谈到:“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这一变化说明 A.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B. 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尚未诞生 C. 无产阶级只能“暴力夺权” D. 《共产党宣言》缺乏普遍指导意义 ‎【答案】A ‎【解析】《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872年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采用除了暴力以外的其他手段建立自己的政权,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故选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B;根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可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采用除了暴力以外的其他手段建立自己的政权,排除C;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并非《共产党宣言》缺乏普遍指导意义,排除D。‎ ‎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 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B. 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 C. 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D. 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反映了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出现了偏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只是为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各国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时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C项。A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思想,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但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排除;D项,马克思主义即使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没有失去价值,排除。‎ ‎5.19世纪初,出现了圣西门、欧文等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他们的思想 A.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C.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D. 推动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可知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思想来源,故选A;马克思主义解释了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排除B;圣西门、欧文等思想家提出的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排除C;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与空想社会主义无关,排除D。故选A。‎ ‎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对人类优秀历史经验批判总结的结果,结合下图指出这些历史经验出自的国家和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地图上对应的国家是:①德国,②法国,③英国,④沙皇俄国,综合以上所述①②③为正确的国家和地区,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巴黎公社对参选代表的资格、职权和罢免程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若人民不满意,可随时更换代表,还把农民阶级也纳入了政治版图。这说明巴黎公社 A. 群众基础的广泛 B. 将民主推向全国 C. 消灭了阶级剥削 D. 践行了民主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若人民不满意,可随时更换代表,还把农民阶级也纳入了政治版图”表明巴黎公社非常重视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出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答案为D。材料反映人民主权,不能说明群众基础广泛,A错误。巴黎公社仅仅局限在巴黎,没有将民主推向全国,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消灭剥削阶级,C错误。‎ ‎8.1908年,列宁在纪念某历史事件爆发37周年国际大会上,高度评价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最伟大典范”。其中“最伟大典范”主要指它是 A.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欧洲爆发的首次大规模工人运动 D. 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1908年,列宁在纪念某历史事件爆发37周年国际大会上”可知所述为1871年的巴黎公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故B正确;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故A不正确;欧洲首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故C不正确;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D不正确。‎ ‎9.马克思认为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公社向银行请求借钱,为防备谴责而选择不去没收银行的资产。据此可知,马克思 A. 为巴黎公社提出宝贵意见 B. 反思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C. 指出公社结局有其必然性 D. 否定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兰西国家银行就位于巴黎市,存放着数以十亿的法郎,而公社却对此原封不动也未派人保护。他们向银行请求借钱,马克思认为他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全部没收银行的资产,公社为防备谴责而选择不去没收银行的资产等,马克思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材料内容反思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巴黎公社失败后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没有为巴黎公社提出宝贵意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经济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才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思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没有体现巴黎公社的措施,故D选项错误。‎ ‎10.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列宁的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生产力的发展将必然导致革命 B.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C. 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前不要进行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可知,这时期社会革命胜利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说明革命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故C选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客观必要条件,但是生产力发展不一定会导致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主观努力下,革命才有可能发生,故A选项错误;革命条件的成熟是一个过程,不能以1871年巴黎公社的失败为分水岭,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条件未成熟前的革命斗争,故D选项错误。‎ ‎1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当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 A. 希望和平夺权 B. 建立合并其他政党 C. 反对暴力革命 D. 主张实行议会政治 ‎【答案】A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从材料反映的具体措施来看,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以后,通过布尔什维克党壮大力量领导苏维埃的方式来实现和平夺权。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宁认为当时有和平夺权的可能性,争取和平夺权,并非反对暴力革命,排除C项。‎ ‎12.西方学者E.T.博罗金说:'俄国1917年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完全衰老的亚洲封建主义,同时反对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资本主义。它的使命是为农民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和在国有制统治基础上建立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它客观上可能成为而且已经成为导致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使命。”据此判断,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是 A.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B. 否定封建专制 C. 建立国家资本主义 D. 反对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既反对亚洲封建主义,又反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同时也要使农民与生产资料脱离,实行国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故选择A选项;选项B、C、D并不全面,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故排除。‎ ‎13.有学者认为,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该学者认为这种“可能”大致处于 A. 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 B. 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前 C. 七月事件后十月革命前 D.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 ‎【答案】B ‎【解析】由所学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要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但是七月事件中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的起义,布尔什维克党便抛弃了和平的幻想,故选B;AC两个选项的内容都是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俄国的革命也随之结束,D项不符合材料“在……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这一信息,排除。‎ ‎14.1917年,中国《大陆报》发表社论,指出:“此乃与世界进行不已之民政主义大有价值者。虽俄京之事变犹令人回溯法国革命时之惨剧,然其有益于俄国犹清廷退位之有益于中国。”李大钊也表示:“今日俄人之革命……必足以坚共和之信仰,而寒帝政之魂胆,此吾人所可信者。”材料中的“俄京之事变”、“俄人之革命”‎ 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C. 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 D. 助推了中国的清帝退位 ‎【答案】C ‎【解析】根据“必足以坚共和之信仰,而寒帝政之魂胆”可知,这次革命冲击了帝政,结束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材料中的“俄人之革命”指二月革命,AB是十月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1912年中国的清帝已经退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917年3月31日,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在彼得堡委员会会议上发言:“我们是否已经成熟到足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了?没有……这个时期将会到来,推迟它对我们有利。现在我们的力量还不够。”这说明当时 A. 临时政府得到广泛支持 B. 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C. 和平夺权意见占据主流 D. 布尔什维克内部存在分歧 ‎【答案】D ‎【解析】加米涅夫认为苏俄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而列宁在不久后的《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说明布尔什维克内部存在分歧,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临时政府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武装起义、和平夺权的信息,排除BC。‎ ‎16.下图是二战后有关美国和苏联关系的漫画。据此可推知 A. 国际局势走向了紧张 B. 美苏军事冲突不断升级 C. 苏联军力已超越美国 D. 美国已经无力遏制苏联 ‎【答案】A ‎【解析】此漫画是美苏两国领导在为古巴导弹事件在较劲,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屁股下面坐一枚导弹,随时都可能引爆,体现了美苏双方的竞争导致国际局势走向了紧张,答案为A。美苏军事冲突不断升级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军力已超越美国,C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国,D错误。‎ ‎17.有人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随着苏联的变化而转换,下列可以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A. 苏联是二战后实力最强的国家 B. 苏联解体促成了多极格局 C. 苏联掌握着二战后全球霸权 D. 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二战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美国;B选项错误,当今多极格局尚未形成;C选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并非由苏联单独掌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漫画《美国式“合作”》,图中三人正把写有“英国一美国第49州、法国—美国第50州、意大利—美国第51州”字样的布块缝在美国人裤子上。该漫画意在揭示 A. 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巩固其经济霸权 B. 马歇尔计划借助复兴西欧以扩张美国利益 C. 美苏争霸促使欧美一些国家走向政治合作 D. 西欧各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后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的名义来控制西欧,以达到扩张美国利益的目的,故选择B选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涉及世界经济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欧美其他国家的政治合作,故排除C选项;虽然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得到发展,但是材料主旨是美国自己利益的实现,故排除D选项。‎ ‎19.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 A. 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B. 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 C. 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D. 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演说是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该演说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演说并未涉及欧洲经济恢复的内容;C选项错误,该演说的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D选项错误,华约建立于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970—1985年,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共增长了7.1倍,年增长15%左右;同时,美国对苏联的出口从1972年的5.6亿美元猛升至1979年的38亿美元。这一变化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B. 东西方冷战逐渐走出阴影 C. 苏美经济都在深刻调整中 D. 国际形势趋向平稳与缓和 ‎【答案】D ‎【解析】根据 “1970-1985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经贸联系增加,与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苏的战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形势趋向平稳与缓和相关, D项正确。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1970—1985年期间,东西方仍处于冷战中,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苏美两国经济调整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21.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所定“冷战”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由此可知,“冷战”‎ A. 促使美苏在古巴展开核对峙 B. 排除了任何武装斗争的可能 C. 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程度 D. 应竭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故选D项;材料只是提及冷战的定义和原则,并没有提及冷战的表现及影响,因此由材料无法看出美苏是否在古巴展开核对峙,也无法看出是否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程度,排除A.C项;材料只是提及应避免武装斗争,但是并没有说冷战能够排除任何武装斗争,而且武装斗争也是不可能被排除的,排除B项。故选D ‎22.美国官方人士形成共识,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基于这个共识,美国 A. 对苏联进行孤立和封锁 B. 推行马歇尔计划 C. 主导成立了“北约”组织 ‎ D. 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包”说明不是遏制而是扶植,“不是子弹”说明不是要通过军事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此处的“面包”是指马歇尔计划,即通过援助西欧的经济建设来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从而对抗苏联,所以美国是要扶植西欧反共势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而对西欧国家进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不是指对苏联进行孤立和封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首的国家成立“北约”组织是成立军事集团,与材料中“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材料“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D选项错误。‎ ‎23.1969年哈易斯哈里斯做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人们强烈反对在海外使用美国军事部队。多数人认为美国“不应该太多地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应该更加集中力量解決我们自己国内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增加力量,创造繁荣”。这折射出 A. 苏联开始威胁美国本土 B. 美国全球战略面临调整 C.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D. 美国经济已陷入“滞胀”‎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时间“196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缩小,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上所扮演的角色不满,加上国内矛盾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到美国应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即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故B项正确。苏联威胁美国本土的事件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4.为了争取共和党人对他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的支持,杜鲁门不得不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对抗的角度,向美国人民阐述他的要求,并在国会进行了阐述。这就是 A. “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 C. 马歇尔计划 D. 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杜鲁门所讲的是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遇制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杜鲁门主义”,故B项正确;“铁幕”演说是丘吉尔发表,故A排除;马歇尔计划由马歇尔提出,故C排除;北大西洋公约是冷战的具体表现,故D排除。‎ ‎25.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A. “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 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冷战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 D. 美国极为重视科技与教育 ‎【答案】C ‎【解析】依据“1961年”和“美国十年内实现登月”,结合所学知识,国会很快批准肯尼迪的要求,是因为美苏冷战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国总统和国会的目标一致,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A项错误;美国“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故B项错误;“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不能体现美国重视教育,D项错误。‎ ‎26.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亦称南朝鲜或南韩),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称北朝鲜或北韩)。”这反映了 A. 曰本对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B. 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及其影响 D. 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冷战表现为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朝鲜南北分裂实质上美苏霸权争夺在亚太地区的体现,故D项正确。A项,日本投降后被美国占领,不具备对朝鲜半岛分而治之的能力,排除。B项,朝鲜分裂是美苏强权干涉的产物,题干并未强调朝鲜解决分裂问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朝鲜停战协定》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 ‎27.1947年,美国政府官员邦迪指出,“尽管大国通常都不希望看到其他大国或国家集团出现,但美国还是全力支持西欧的统一,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当前与苏联的竞争中,美国和西欧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这一言论说明 A. 西欧一体化有助于美国实施冷战 B. 一体化的西欧外交由美国所操控 C. 苏联强大威胁了美国与西欧国家 D. 美苏对峙推动西欧开始了一体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总结出美国采用马歇尔计划支持西欧统一,是要利用西欧来控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即有助于美国实施冷战,答案为A。材料主要是从经济上支持西欧一体化,不能体现从政治上控制,B错误。材料主要从反共产主义方面讲述美国与西欧联合,而不是苏联强大威胁了美国与西欧国家,C错误。1967年西欧经济一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8.读下表,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战后 A. 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B. 日本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C. 日本的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D. 东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过程,可知日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故B选项真确;A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体现了20世纪50-8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方式,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得出日本的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无法代表整个东亚,故D项与材料不符。‎ ‎29.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发表了题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国情咨文,公开承认二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下列符合美国此时处境的是 A. 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 B. 西欧与日本经济崛起 C. 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 丧失政治大国各项优势 ‎【答案】B ‎【解析】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与材料中“公开承认二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相符,故选B;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早于材料中“1970年”,排除A;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是50年代,排除C;丧失政治大国各项优势与现实不符,排除D。故选B。‎ ‎30.1964年,法国对新中国的承认,是对美国的一个大胆的、有意的挑战,它标志着美国发起的对新中国的贸易禁止和把北京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法国这一举动的主要原因是 A. 法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B. 欧共体快速发展的推动 C. 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D.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是美国的“失败” ,它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有利于中法两国经贸交流和国际地位提高,结合当时两大阵营瓦解的国际环境背景,可知法国外交优先国家利益。故选A项。B项欧洲共同体是在1967年成立,C项是客观原因,D项是二十多年后的史实,当时政治多极化趋势只是初露端倪。‎ ‎31.有学者提出,21世纪不会属于美国、中国、亚洲或者其他任何一方,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独立的世界将不会拥有一个引力中心或者全球监护者。这说明当今 A. 美国称霸全球计划破灭 B. 大国强权政治无法推行 C. 世界多极化日益凸显 D. 各种政治力量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表明世界不再是一方独霸世界或几方称霸世界,而是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称霸全球的内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强权政治,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发展,D错误。‎ ‎32.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欧共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与此同时,还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这反映出 A. 欧洲面临的危机更严重 B. 欧洲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 D. 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欧共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体现了欧盟的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故选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经济差距缩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欧盟发展属于“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 ‎——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变化:由国际托管,主张统一到控制南部,分裂朝鲜,再到参与内战,扶持韩国,进行冷战。影响:造成朝鲜半岛分裂;朝鲜半岛成为冷战前沿,东北亚局势紧张;中美对抗加剧,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 ‎(2)主要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抬头,谋求单极世界;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力量的发展壮大,制约了美国的“单边主义”,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其它言之成理表述亦可)‎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可以根据世界各地区的不同关系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美国对于朝鲜在不同时间的态度; 影响:美国对朝政策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给东亚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主要可以从朝鲜、中国的国土统一问题、东亚局势问题、局部热战角度等进行说明。‎ ‎(2)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法等西欧各国元气大伤,唯有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的打击,故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可以从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对比角度、霸权主义发展方面进行分析; 原因: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发展,多极化趋势也越发明显,这一原因可从多极化趋势、美国霸权主义、欧盟及第三世界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