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48分)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礼论》篇指出,“人生而有欲”,“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由此可见,荀子 A. 继承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 B. 强调了礼制规范的社会功能 C. 建构了礼法并用的理论体系 D. 揭示了宗法分封的制度缺陷 ‎【答案】B ‎【解析】《荀子·礼论》从人性角度出发,分析礼制的教化作用,强调了礼制规范的社会功能,B项正确;荀子主张性恶论,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出法治的作用,不是礼法并用的理论体系,C项错误;荀子从人性出发分析国家治理的方法策略,没有揭示出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贵族政治的缺陷,D项错误。‎ ‎2.孔子的孝论注重自然亲情,主张以义辅亲,反对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尊长。两汉以来的孝论则强调“父为子纲”,且提倡忠孝合一、“移孝作忠”。这一变化体现了 A. 家国同构的肇始 B. 纲常名教的普及化 C. 家庭观念的弱化 D. 儒家人伦的政治化 ‎【答案】D ‎【解析】“孝论”由孔子时代注重自然亲情的家庭伦理,发展为两汉时期国家管理的政治伦理,“移孝作忠”体现了儒家人伦朝着政治伦理方向发展,D项正确;家国同构的理念是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A项错误;孝论由先秦到两汉时期内容的变化,不能说明纲常名教的普及趋势,B项错误;两汉时期强调父为子纲,没有弱化家庭观念,C项错误。‎ ‎3.自殷周起,跪坐习俗就是礼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以后,“胡床、胡坐”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的现象在中原地区渐次流行,直至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汉人坐姿的改变 A. 体现了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 B. 表明生活习俗趋向统一 C. 反映了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 D. 取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从跪坐到胡床、胡坐和垂脚坐再到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汉人日常生活习俗中吸收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文化元素,反映了古代中国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C项正确;汉人吸收外来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导致的坐姿改变,与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无关,A项错误;仅从汉人坐姿的改变不能说明各地生活习俗趋向统一,B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汉人受其他民族影响导致坐姿改变无关,D项错误。‎ ‎4.唐代杨绾指出,士人们“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这反映当时 A. 习文重视声韵推敲和文句雕琢 B. 士族政治阻碍了阶层流动 C.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D. 求学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答案】D ‎【解析】唐朝读书人丢开儒家经典和史书,从小就潜心学习应付科举的唐代诗赋,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求学带有深厚的功利色彩,D项正确;重视声韵推敲和文句雕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已经被打破,B项错误;唐代科举和教育仍然以儒学为主,C项错误。‎ ‎5.《夜航船》是晚明文学家张岱所著百科类图书,涉及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人伦政事、草木花卉和鬼神怪异等各类知识。此类图书的出现源于 A. 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保障 B. 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 C. 城市和商品经济繁荣 D. 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为满足和丰富广大市民生活需要产生了以《夜航船》为代表的百科类图书,C项正确;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专制不是图书丰富多样和市俗化的保障,A项错误;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与百科类图书服务在三教九流不符,B项错误;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是导致市民文化发展的根源,D项错误。‎ ‎6.京剧《三结义》取材于《三国演义》,剧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历史“探本穷源”,详尽编排了刘备英雄末路惯吃白食、关羽杀贪官救百姓等故事。如此演绎凸显了 A. 通俗叙事艺术的主导地位 B. 民间的社会价值取向 C. 戏曲表演形式的融合创新 D. 士人阶层的审美旨趣 ‎【答案】B ‎【解析】京剧《三结义》一改《三国演义》宣传忠义,转而编排刘备等英雄末路“惯吃白食”和宣扬“杀贪官救百姓”,凸显了民间的社会价值取向,B项正确;京剧《三结义》通过刘关张表达社会底层心态,不能说明通俗叙事在京剧艺术中占主导地位,A项错误;刘关张故事的新内容不能体现戏曲“表演形式”的融合与创新,C项错误;士人阶层的审美旨趣与惯吃白食、杀贪官救百姓不符,D项错误。‎ ‎7.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晚清名臣徐继畲认为美国“治国崇让善俗”,“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仁玕则评价西洋“礼义富足”、“诚实宽广,有古人遗风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以传统儒学理解西方文明 B. 朝野皆推崇西方民主政体 C.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D. 封建思想的藩篱无法突破 ‎【答案】A ‎【解析】徐继畲以“三代之遗意”衡量美国政治,洪仁玕用“古人遗风”为标准评价西洋文化,体现了19世纪中期先进的中国人从传统儒学出发理解西方文明,A项正确;只有少数人介绍和研究欧美文化,不能说明朝野皆推崇西方民主政体和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BC项错误;徐继畲关注美国政治和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封建思想的藩篱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 ‎8.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由此可见,他 A. 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否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 C. 认清了洋务运动的败因 D. 开启了政治变革的进程 ‎【答案】A ‎【解析】张之洞反对顽固派抵制西学的无知傲慢,批评维新派略知西法的牵强附会,不务实业,表明他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项正确;张之洞认为要把六经和西学联系起来,其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否定传统儒学的价值,B项错误;张之洞强调运用经典和学习西学,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没能认清洋务运动的败因,C项错误;《劝学篇》坚持中体西用,没有开启政治变革的进程,D项错误。‎ ‎9.1899年,著名律师何启撰文指出,“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为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中国六籍明文,何尝有三纲二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上述言论 A. 否定了纲常名教的神圣性 B.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质疑了君主制度合法性 D.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答案】A ‎【解析】著名律师何启以武王伐纣为历史依据,以孔孟不讲三纲为理由,批判三纲,否定了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神圣性,A项正确;何启借孔孟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质疑三纲的言论不能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质疑君主制度的合法性与质疑封建伦理纲常的合法性不符,C项错误;1899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D项错误。‎ ‎10.下表是1916-1926年《新青年》关注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统计。从中可以折射出 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世界大战 ‎448‎ 复辟帝制 ‎133‎ 十月革命 ‎287‎ A. 新文化运动转向关注工农群众 B. 建立共和国成为国人新诉求 C. 民族矛盾已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D. 启蒙与救亡是时代的主旋律 ‎【答案】D ‎【解析】1916到1926年间《新青年》关注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等问题,说明了先进知识分子关心世界和中华民族的处境与发展方向,反映出启蒙与救亡是时代的主旋律,D项正确;《新青年》集中关注国内外大事,不能体现其对工农群众的关注,A项错误;从1912年开始,中国已经结束帝制进入了共和国时期,建立共和国不是目标,B项错误;这十年间没有侵华战争,《新青年》关注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运动,不能说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最主要的矛盾,C项错误。‎ ‎11.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乡村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诸多困境均源于乡村,其代表人物梁漱溟提出了“新礼俗”,倡行吸纳理性、自由、权利、纪律精神的乡村治理模式。由此可见,乡村建设运动 A. 整体引进了西方社会治理模式 B. 准确地把握了改造中国的中心任务 C. 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的鲜明色彩 D. 试图融合中西文化以重塑传统社会 ‎【答案】D ‎【解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重视乡村问题,倡导“吸纳理性、自由、权利、纪律”等精神,要用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新礼俗”,反映了他们试图学习西方文化,改良乡村风俗,重塑传统社会的愿望,D项正确;“整体引进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和用西方理性、自由精神改造乡村,促进“新礼俗”的形成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困境不符,A项错误;改良乡村、建设乡村未能准确把握改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心任务,B项错误;试图改良礼俗的做法与无产阶级革命不符,C项错误。‎ ‎12.1940年毛泽东指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在此,毛泽东主要 A. 强调了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B. 批判了党内的右倾主义路线 C. 突出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 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答案】A ‎【解析】1940年毛泽东强调民主革命有自己的任务,必须保证民主革命的时间,在完成民主革命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强调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意义,A项正确;主张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一起完成的想法,是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路线,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革命分两步走,而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项错误;毛泽东强调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分析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D项错误。‎ ‎13.中国近代报刊《汉帜》称:“本报宗旨在光复祖国,防护人权,唤起黄帝种魂,扫除白山鞑虏。”据此判断,该报创刊于 A. 义和团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黄帝子孙为名,倡导光复祖国,保护人权,扫除东北少数民族压迫,即反对满清政府的《汉帜》,创刊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的辛亥革命时期,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A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反抗的是日本侵略者,不是兴起于长白山一带的清政府,D项错误。‎ ‎1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遵照《共同纲领》的文教政策发展国产影片以抵制、代替英美影片,保护、扶助私营电影业以适当配合国营电影事业。其目的在于 A. 将电影制作纳入计划经济轨道 B. 根除国外影片对中国的影响 C. 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发展 D. 增强与西方影片竞争的实力 ‎【答案】C ‎【解析】建国初文化部发展国产影片抵制英美影片,保护、扶植私营电影业,体现了新中国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发展国营电影事业的目的是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1949年,将电影制作纳入计划经济轨道与《共同纲领》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文化事业不符,A项错误;根除国外影片对中国的影响与建国初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符,B项错误;增强与西方影片竞争的实力不是建国初期发展国营电影事业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15.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件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一论断 A. 凸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B. 顺应了土地改革后的国内形势 C.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D. 推动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B ‎【解析】1952年,毛泽东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顺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是正确的论断,B项正确;凸显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与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的说法不符,A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C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与土地改革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敌人无关,D项错误。‎ ‎16.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要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着力提高其工作待遇,改善其生活条件,并使知识分子的提升制度更为合理。这一提议 A. 适应了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 B. 落实了党的“双百”方针 C. 实现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D. 保障了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答案】A ‎【解析】1956年初,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议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在工作、生活和政策上关心知识分子,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党的“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提出来的,B项错误;实现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C项错误;1956年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受到“文革”的“左”倾错误冲击,没有持续发挥其指导作用,未能保障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D项错误。‎ ‎17.1987年,邓小平先后发表以下重要讲话:《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可见他强调改革要 A. 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 B. 立足于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D. 聚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答案】B ‎【解析】1987年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讲话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强调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改革开放,B项正确;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与摆脱贫穷、两个基本点和《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等无关,A项错误;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才提出来的,D项错误。‎ ‎18.苏格拉底常在雅典街头向各种人发问,通过不断发问与对方探讨人生真谛。当时不少年轻人学习他的提问方式与人激辩,甚至挑战父亲的权威,苏格拉底因而被控“败坏青年”。这主要表明 A. 雅典的民主思想受到遏制 B. 苏格拉底式发问法脱离了实际 C. 社会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 D. 城邦传统价值观逐渐走向崩解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引导青年理性思考和崇尚自由,挑战了家长和社会权威,被控“败坏青年”,这主要表明了雅典社会新旧观念冲突的激烈,C项正确;苏格拉底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被控为“败坏青年”,不能说明雅典民主思想受到遏制,A项错误;苏格拉底引导青年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不能说明其教育方式脱离了实际,B项错误;苏格拉底和青年人反对权威、理性思考,不能说明城邦独立自治的传统价值观走向崩解,D项错误。‎ ‎19.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卡内利(1397-1482)借助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著作中的地理知识绘制地球图,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可到达中国,并将此图送给哥伦布。由此可见,推动哥伦布远航的原因之一是 A. 古典理性精神复兴 B. 地圆学说得以证实 C.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D. 世界横向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借助古罗马地理知识绘制成的地图,成为了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动力,说明古典理性精神的复兴,推动了哥伦布的航行,A项正确;16世纪初麦哲仑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使地圆学说得到了证实,B项错误;借助古罗马地理知识绘制地图,不能说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C项错误;世界横向联系加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原因,D项错误。‎ ‎20.1426年马萨乔所绘的《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脸露羞愧,恐慌奔走。1508年米开朗琪罗绘制的《创世纪》里,被驱逐的亚当和夏娃的表情则是解放、自由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绘画创作技法的进步 B.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C. 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D. 自由主义理论的普及 ‎【答案】C ‎【解析】在文艺复兴运动的绘画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的表情,从初期的“脸露羞愧”到全盛时期的“解放、自由”,反映出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升华,C项正确;绘画作品中人物神情的变化,不能说明绘画创作技法的进步,A项错误;1508年宗教改革尚未开始,B项错误;自由主义理论是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在19世纪之前不会出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普及,D项错误。‎ ‎21.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认为婚姻是上帝的旨意,教士结婚象征其与普通基督徒一样分担人类的原罪;他们还从《圣经》中寻找反对天主教独身主义的依据,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婚姻改革实践。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提倡男女平等 B. 增强了宗教的世俗化趋向 C. 主张信仰自由 D. 削弱了教会组织的凝聚力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以基督教义和《圣经》为依据,强调婚姻的作用,推进婚姻改革,表明宗教改革增强了宗教的世俗化趋向,B项正确;重视婚姻和推行婚姻改革,不能表明宗教改革提倡男女平等,A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项错误;在上帝旨意和《圣经》指导下,重视婚姻和推行婚姻改革,并不会削弱教会组织的凝聚力,D项错误。‎ ‎22.18世纪,应用数学在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及测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兴的分析数学理论亦使法国的光学、造船、琴弦制作、涡轮生产等领域发生变革。这说明当时 A. 近代数学理论完成大综合 B. 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变革 C. 工业革命在法国深入发展 D. 科学精神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 ‎【答案】D ‎【解析】18世纪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领域中,并产生巨大影响,说明启蒙运动使科学精神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运用,D项正确;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的应用,不能说明近代数学理论完成了大综合,A项错误;18世纪数学广泛应用在科学和生产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不能说明新兴产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变革,B项错误;18世纪工业革命并未在法国深入发展,C项错误。‎ ‎23.下图是创作于1878年的一幅法国漫画。漫画中的利特雷是法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也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法国的重要人物。这表明当时法国 达尔文和利特雷 A. 宗教改革影响非常有限 B. 进化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C. 迫切需要开展启蒙运动 D. 近代科学遭遇相当程度的排斥 ‎【答案】D ‎【解析】1878年法国漫画中实证主义者利特雷和达尔文都被描绘成了猴子,成为群众观赏的马戏,表明在当时的法国,近代科学遭遇到相当程度的排斥,D项正确;1878年距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已经三百多年了,A项错误;进化论得到法国社会广泛认同与漫画的主题不符,B项错误;启蒙运动主要是构想了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C项错误。‎ ‎24.19世纪末期诞生的“后印象主义”画派,反对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并渗透作者的艺术追求与情感个性。这一绘画流派 A. 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回归 B. 注意捕取事物转瞬即逝的光与色 C. 推动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 D. 表达了对一战后社会异化的不满 ‎【答案】C ‎【解析】从后印象主义画派反对传统做法,强调艺术创新和表达个性等主张,可知这一绘画流派的追求推动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C项正确;浪漫主义绘画突出的是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感情和光色对比,A项错误;注意捕捉事物转瞬即逝的光、色效果,体现的是印象画派追求客观表现的特征,B项错误;一战发生在1914到1918年,与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从唐中期到宋代,种种社会问題引发道德沦丧和信仰危机。有宋一代,孟子及其学说受到重视,孟学著述蔚为大观。仁宗时期,范仲淹、欧阳修等先后倡言表彰孟子之功,认为“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孟子重心性,主张以内心生发的浩然之气来修养道德;其“用夏变夷”、“正人心、息邪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促进了宋型文化的形成。熙宁四年《孟子》首次列入科考内容,元丰七年孟子配享孔庙;之后朱熹的著述《孟子集注》列入官学,宋理宗下诏承认朱熹等人接续孔孟道统。‎ ‎——摘编自武勇《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运动》‎ 材料二 元明时代的孟学多国绕朱熹的《孟子集注》,少有创新。清代孟学承前代之基础,发展出一条返本赋新的道路。黄宗羲从分析孟子思想入手,提出理气合一论,认为气为万物之本,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王夫之也说“孟子承孔子之学,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二人对孟子的君民论也作出了突破性的新阐释。此外,阮元认为“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合事实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戴震则强调孟子“仁政”思想中对“民”的重视,批判理学家对人民疾苦“忍而不顾”,甚至“以理杀人”。‎ ‎——摘编自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孟子升格运动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孟学的新发展。‎ ‎【答案】(1)表现:研究孟子的学说增多;科举考试涉及孟子理论;孟子进入孔庙接受祭祀,《孟子》成为官方教育的内容。原因: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宋代面临的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和儒学信仰危机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孟子的民本思想和理学家价值观念契合;理学家的推动和政府的认可。‎ ‎(2)新发展:发展了唯物论,丰富了哲学思想;反对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说法;批判传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强调实学。‎ ‎【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孟子及其学说受到重视,孟学著述蔚为大观”、“ 《孟子》首次列入科考内容”、“ 孟子配享孔庙”和“ 朱熹的著述《孟子集注》列入官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术研究、科举考试、孔庙祭祀和官方教育等方面概括宋代孟子升格运动的主要表现。原因:根据材料中“种种社会问題引发道德沦丧和信仰危机”、“ 范仲淹、欧阳修等先后倡言表彰孟子之功”、“孟子重心性,主张以内心生发的浩然之气来修养道德”、“思想促进了宋型文化的形成”和“宋理宗下诏承认朱熹等人接续孔孟道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宋统治策略、儒学危机、孟子观点与理学价值观念的契合、知识分子的推动和封建政府的认可等方面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新发展:根据材料二中“黄宗羲从分析孟子思想入手,提出理气合一论”、“王夫之也说‘孟子承孔子之学,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合事实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戴震则强调孟子‘仁政’思想中对‘民’的重视,批判理学家对人民疾苦‘忍而不顾’,甚至‘以理杀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哲学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批判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和实学等方面概括清代孟学的新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康有为生平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858‎ 生于广东南海,其父康达初官任江西补用知县 ‎1879‎ 读《天下郡国利病书》《海国图志》等,游历香港,“渐收西学之书”‎ ‎1883‎ 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创《不裹足会草例》‎ ‎1891‎ 在万木草堂讲学,“以孔学、宋明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作《新学伪经考》‎ ‎1895‎ 发动“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被拒绝代呈;成立强学会 ‎1898‎ 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立保国会;戊戌政变后逃亡海外 ‎1902‎ 作《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强调“以保皇为宗旨”‎ ‎1916‎ 电请袁世凯退位;电请黎元洪“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 ‎1919‎ 五四运动爆发后,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 ‎1927‎ 于青岛逝世 ‎——摘编自吴天任《康有为年谱》‎ 康有为一生的起伏跌宕,是近代中国时代风云的真实写照。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康有为一生坚持用儒家思想追求救国梦。‎ 论证:康有为在19‎ 世纪后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推行了百日新政,开启了革新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和追求宪政的道路;20世纪初坚持认为孔子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民主和宪政,逐渐放弃保皇思想,支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民族运动,这些活动冲击了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发展,促进了儒学与中国近代化的结合,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的成长与责任感。‎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吴天任《康有为年谱》,根据里面提到的几个重要的年代和康有为的重要活动,将其梳理整合,从康有为一生的行为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联中,归纳出相关维新变法运动或康有为个人成长的经验、教训或启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用两到三个史实,将其与材料信息、时代背景结合,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最后对应观点进行升华总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论证规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基本历程 时间 大事记 第一阶段(1949-1977)‎ ‎1956年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把国防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集中力量攻克军事尖端科技问题。‎ 第二阶段(1978-1994)‎ ‎1978年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启动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1995-2005)‎ ‎1995年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把现代教育、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全面建设内含科技文化、科技精神、科技理性和科技创造力的現代科学技术体系和教育体系。‎ ‎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 第四阶段(2006至今)‎ ‎2006年颁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2015年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依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 ——摘编自金世斌《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路径与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从战略目标角度概要指出新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四个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政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动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认识。‎ ‎【答案】(1)阶段:新中国科技政策经历了国防建设战略、经济建设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创新型国家战略不同阶段。‎ ‎(2)动因:深化改革和扩大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邓小平南方谈化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以政府主导向市场需求转变,由单向推进向多项政策组合协同推进转变,从模仿为主到强调自主创新为主发展;政府通过规划科技战略,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推动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解析】‎ ‎(1)阶段:根据材料中“把国防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集中力量攻克军事尖端科技问题”、“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把现代教育、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全面建设内含科技文化、科技精神、科技理性和科技创造力的現代科学技术体系和教育体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和“2006年颁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等信息,抓住关键词,从每个时期具体的战略目标入手,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四个阶段。‎ ‎(2)动因:根据材料中“启动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体制改革”、“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共十四大及邓小平南方谈话,即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科技政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动因。‎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前两个问题的角度,从科技发展的目标、动力和成果等方面,分析新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规律和经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8世纪初,英国《世界艺术与科学大辞典》一书畅销各地。18世纪中期,巴黎出版商邀请狄德罗翻译此书。狄德罗认为科学文化已有较大发展,应重撰一套百科全书,于是邀请伏尔泰、卢梭、法兰西科学院秘书孔多塞及御医魁奈等各界知识精英集体编撰,由哲学家写哲学词条、数学家写数学词条、建筑学家写建筑词条,许多词条就是一篇小论文,仅”丝”一条就占了38页,从沿革到現状、从原料到工艺规程无一不备。《百科全书》绪论明确指出:知识来自理性而非罗马教廷。书中的“政治权力”词条明言,国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另有数十词条宣扬自然法理论,暗中挑战波旁王朝,嘲弄贵族统治。在“资产阶级王后”蓬皮杜夫人、书报检查主管大臣马勒塞布等人庇护下,《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冲破了国王、审查委员会和高等法院的多方阻挠,于1772年完成28卷的编辑和出版。1780年后7卷增补完毕,出版商获得了巨额收益。‎ ‎——摘编自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科全书》编撰出版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百科全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科全书》的政治影响。‎ ‎【答案】(1)时代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启蒙运动发展,巴黎成为文化精英汇聚的中心;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波旁王朝实行君主专制,政治黑暗;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发展。‎ ‎(2)特点:内容丰富、详实;宣传理性和民主、科学;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影响: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18世纪初,英国《世界艺术与科学大辞典》一书畅销各地”、“18世纪中期,巴黎出版商邀请狄德罗翻译此书”、“邀请伏尔泰、卢梭、法兰西科学院秘书孔多塞及御医魁奈等各界知识精英集体编撰”和“ 知识来自理性而非罗马教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欧洲和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方面,分析《百科全书》编撰出版的时代背景。‎ ‎(2)特点:根据材料中“‘丝’一条就占了38页,从沿革到現状、从原料到工艺规程无一不备”“知识来自理性而非罗马教廷”“国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宣扬自然法理论,暗中挑战波旁王朝,嘲弄贵族统治”等信息,从组成、核心和实质等方面,概括《百科全书》内容的特点。影响:根据材料中“宣扬自然法理论,暗中挑战波旁王朝,嘲弄贵族统治”、“ 编撰工作冲破了国王、审查委员会和高等法院的多方阻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冲破文化专制,宣传民主、科学和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等方面分析《百科全书》的政治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