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 A.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 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说明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故B正确。 A项说法绝对,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材料反映的并非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政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乐”咋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 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B. 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 休现出与礼的对立 D.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以看出西周的“乐”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西周礼乐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对西周礼乐制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等可知C正确。 先秦时期处在百家争鸣状态,没有明确的治国思想,故排除A。 B说法片面,故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相关思想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晃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他们的主张是(  )‎ A. 层层递进方式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社会不稳根源 D. 分封制的延续 ‎【答案】B ‎【解析】题干涉及的三人都主张削弱王国势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三人都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C。 三人并不主张实行分封制,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商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商品化 C. 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 D. 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故C正确; A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灌溉工具连筒,它是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这反映了当时(  )‎ A. 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 B. 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 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 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灌溉工具连筒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下的灌溉工具,符合小农经济的需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一个发明而已,但并非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到手工业,所以并未体现出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故C项错误。 ‎ 材料并未明确表明经济是否繁荣,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对能力。 ‎ 1. 王若叟在宋哲宗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与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  )‎ A. 佃户有迁移的自由 B. 佃户对富民的紧密依赖关系 C.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佃户发生了自由的迁移现象。 B.材料反映出佃户对富农的依赖关系明显松动。 C.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D.均田制早在唐朝就被破坏了。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经济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 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答案】D ‎【解析】材料“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是忠君的思想,说明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故D正确。 人物的评价的标准是多样的,排除A。 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诗人地位并不是由评论家决定,C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可见内阁体制没有突破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 明代时期设置内阁,废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B项正确; “内阁首辅”能够参与决策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授权,随时可能收回,故C项错误; ‎ ‎“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首辅虽然对大臣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权力来源于君主,是君主权力加强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特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其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它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掌握内阁制的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的作用。 ‎ 1. 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其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环境的动荡 B. 社会需求的扩大 C. 粮食出口量增加 D. 高产作物的引入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清朝早期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由于人口激增,社会需求量的扩大而造成的,故B项正确。 康熙、乾隆以及嘉庆时期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 高产作物的引入是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掌握清朝早期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清朝人口增长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朝早期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 A. 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 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 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 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还是有一定的广泛性的,A错误; “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说明雅典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的,故B错误; “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是有偏差的,故C正确; 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重点是掌握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的措施和影响。 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 A.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 C.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D. 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C项正确。 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故A项错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以及万民法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以及万民法的背景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以及万民法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7.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各国的妇女都是几乎没有政治权利的。从19世纪初开始,首先在英国有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有机会参政。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首次会议于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19世纪后半期,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英、美、新西兰等国壮大起来。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妇女选举权的国家。 1897年,“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在英国成立。1902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同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国家。1906年,芬兰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次年,芬兰议会机构里诞生了首批女议员。1918年,英国规定凡满30周岁的女性拥有选举权。1919年,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1920年,美国赋予女性选举权。1944年法国赋予女性选举权。 --据卢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材料三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据杨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出台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意义。‎ ‎【答案】‎ ‎【小题1】(1‎ ‎【小题2】‎ ‎【小题3】‎ ‎)通过材料“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可以看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男性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材料“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可以看出女性偶尔有掌权的现象。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男性的主导地位,宗法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2)从材料所给个信息“19世纪”思考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包括:启蒙思想的传播。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去回答。 (3)分析现在中国妇女权益保护的意义,主要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2)背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及自由平等理念的传播;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战争使得男性公民大量减少。 (3)意义:有利于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男女平等;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政治制度。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集权原因;近代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我国出台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意义。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点、原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妇女地位的上升,主要考查近现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及影响。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请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可以得出论题是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第二小问的阐述,结合明清时期农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史实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中,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 明清时期,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了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又不断加强并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总体上和平交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没有撼动明清政权的统治根基。 因此,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和长期政治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影响。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史实。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得出雍正帝上台后,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国库空虚,财政不足;第二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务必如数补足”得出以前造成亏空的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贪污挪用的问题要如数补足;依据材料“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得出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依据材料“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得出清理陋规,各种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 (2)本小问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得出整饬了吏治;依据材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依据材料“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得出人民负担减轻;依据材料“追查亏空原因”得出强化了财政制度管理。 故答案为: (1)背景:雍正帝上台后,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国库空虚,财政不足。 举措:以前造成亏空的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贪污挪用的问题要如数补足;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清理陋规,各种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 (2)影响:整饬了吏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人民负担减轻;强化了财政制度管理。‎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主要举措以及积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代雍正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司马光的不朽贡献,在于编基《资治通鉴》一书,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将《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常欲取其要,为编年一书”。但他编墓《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来总结统治经验,供统治者借鉴,为巩固当时封建王朝服务,所以这部书得到神宗的赞扬,以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且亲自为它作序。《资治通鉴》的作者,虽然只署司马光一人,但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则是由司马光一人完成的,《资治通鉴》于哲宗元祜七年(1092年)刊成,据说成书以后,贮积在洛阳的草稿,竞有两间房子之多,黄庭坚曾阅过原稿,没有见到一字草书 --摘编自范兆琪《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简析司马光能够编綦出(资治通鉴》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答案】‎ ‎【小题1】(1)“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将《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神宗的赞扬”“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 (2)“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以天下为己任;严谨治学;集体协作。 故答案为: (1)原因: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 (2)品质:以天下为己任;严谨治学;集体协作。‎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司马光能够编纂出《资治通鉴》的原因、司马光的优秀品质,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司马光的贡献,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名字将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