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命题人:苏裕明 审题人:龙惠敏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列图片,下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图1到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农业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良,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农业工具的使用范围,排除A;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之后才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材料无法体现这点,排除B;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但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是不断地得到改良的,如唐朝的曲辕犁,排除D。 2.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重视 【答案】C 【解析】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天子亲耕为表率,“王室唯农是务”,说明统治集团对于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故A项错误;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的是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农业重视,不是诸侯国重视,故D项错误。 3.《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体现了当时 A. 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 B. 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 C. 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 D. 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国之间商业活动比较活跃,关税收入成为诸侯国财富的重要来源。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关税收入对于国家财富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频繁的商业活动中获得税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排除D项。 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5.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汉文帝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C.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措施在农业和手工业上还利于民,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农业赋税的减轻,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A;盐铁官营与材料中的“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法相悖,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的比例问题,无法得出协调的结论,排除D。 【点睛】本题学生只需要依据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即可作出判断,在阅读古文材料时从整体含义入手,不必拘泥于个别文字的意思。 6.据《唐语林·贤媛》载,唐玄宗时宫廷女官柳婕妤的妹妹,“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一种印花染色)……后渐出,遍于天下”。由此可知,唐代 A. 棉纺织生产技术不断创新 B. 手工业出现新的技术工艺 C. 官营手工业实行技术垄断 D. 外来纺织技术得到了应用 【答案】B 【解析】 由唐玄宗时代的一个女子“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一种印花染色)”、“后渐出,遍于天下”这一信息可知,这是指纺织业领域里出现了技术革新,故选B;这是还没有形成棉纺织业,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没有体现是官营手工业,而由“后渐出,遍于天下”也说明不是技术垄断,故排除C;题干说到的是唐玄宗时宫廷女官柳婕妤的妹妹进行的技术革新,故不是外来防织技术,故排除D。 7.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8.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倒置了,D项错误。 9.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10.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C. 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来看, 中国土布价格便宜,可知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答案为D项。材料只是比较中国土布和外国洋布的价格,没有反映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排除A项;中国棉纺织技术落后于英国,排除B项;从价格方面来看,机器生产不如手工生产,材料反映的是机制布在价格上的劣势,排除C项。 11.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12.《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2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 B. 列强一战期间放松了经济侵略 C. 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 D. 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广泛推动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当时政府的政策鼓励,故选C选项。A选项错误,此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国民政府发展工业不是因为革命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外国列强的影响;D选项时间不对,此时是在民国初年。 13.下图是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下面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 C. 外国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收回利权”“爱国”来做广告,以此推销烟草,体现出企业家注重营销策略,故A项正确;一战发生于1914年,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欧洲列强对于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外国烟草在中国的销售额减少,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故D项错误。 14.1933年中国手工业生产占净加值的百分比(注:净加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业别 百分比 业别 百分比 木材产品 95.1 衣服 83.2 金属产品 32.6 橡胶、皮件 73.6 电器用具 114 食品、饮料、烟叶 90.3 交通运转设备 91.8 纸张印刷 70.6 石器陶器 78.5 其他 92.6 化学品 37.4 全部工业 70.2 ——《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 依据上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当时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致使近代化水平较低 B. 当时中国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近代化水平较低 C. 当时中国重化工业的近代化程度普遍较低 D.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27年到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A、D排除;题干表格显示1933年中国经济不论从行业还是从整体来看,手工业生产占净加值的百分比偏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B正确;题干表中的金属产品、化学品等项数据不足以说明重化工业的近代化程度普遍较低,故排除C。 15.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等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构建起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1936年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一定的产业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以及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产业,结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在全国的产业调整以及相关的战备措施,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事件的发生,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有效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且这一时期西方依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放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C项错误。 16.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 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 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 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D.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支持打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过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经济特权,故C正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的侵略权益,并非“互惠互利”,排除A;B不是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的主要目的,排除;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原始成员国,并非通过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D错误。 17.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 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次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生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18.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据下表可知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49年 68.4 12.6 0.3 3.3 15.4 1952年 57.7 19.5 3.6 4.3 14.9 1956年 49.8 24 6.2 4.2 15.8 A. 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 B. 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 C. 经济部门比重基本平衡 D.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各行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由此可知,经历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故选D。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是在中国近代,排除A;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排除B;由表可知,经济部门的比重还不平衡,排除C。 19.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解放”“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D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1958年,排除A;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B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错误。 20.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看,“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史料;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和《北京粮食工作》《中国商业四十年》两部经济著作均为后人撰述,为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为可信,故C项正确;展览中的文字介绍为后人整理加工,有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从表格信息看,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并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真实可靠的原始史料是可以证明历史真相的,故D项错误。 21.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A. 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B. 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 C. 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 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取消,有利于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建设环境,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就完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故B项错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偏重于重工业,这样的后果必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故AD项错误。 22.1980年,中共中央的一份会议文件指出:“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这一论断 A.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 B. 有利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进行 C. 彻底地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 D. 活跃了城乡间农业商品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可知,中共中央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这有利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进行,故选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土地依然归国家所有,其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消除“左”倾错误思想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C;材料并未提到城乡间农业商品市场的问题,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包产到户”,学生由此可确定材料的主旨并作出判断。 2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 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侧重发展重工业,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但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遭遇挫折,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人口不断提升,故选A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发展,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故排除B项;根据折线图内容可知,折线所处位置始终在10%以上,90年代接近30%,不符合经济增长速度的实际,故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公有制比重在占据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是呈下降趋势的,故排除D项。 【点睛】曲线图反映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变化:①坐标横轴线表达时间;②坐标纵轴线表达发展水平;③曲线中的转折点与重大事件密切,通过对应坐标时间判定;④曲线中的趋势段表达一个历史阶段;⑤如果有多个曲线形成交叉点,则这个交叉点是变化的临界点关键处。此类试题常借助坐标时间进行分析。 24.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八十年代,故排除A项;根据“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说明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是在90年代末期以后,故排除D项。 【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25.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 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 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结合所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分析解答。 26.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是 A.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D.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2001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城市和农村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城乡间的区域差别,排除A;取消“粮油关系”并不能直接增加城乡间的居民收入,排除B;材料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排除C。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7.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 28.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不用“礼拜”一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故D项说法错误。 29. 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A. 在中国发展不平衡 B. 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 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 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中可以看出,西方建筑逐渐由沿海到内地扩展,但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BD项错误;材料强调是西方建筑发展的特点,没有体现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故C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的理解是解答本题关键。 3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 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 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 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 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故C项错误;旧的交通工具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31.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中可以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相关状况,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注意“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 32.《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B. 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 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说到英国从17、18世纪到19世纪末的贸易政策变化是从“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到“拆掉这些壁垒”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这表面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贸易政策都是为了保证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故选A;由“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可以说明B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由“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可知英国并没有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以可以排除C;D仅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故没法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所以排除D。 点睛: 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ABD,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 33.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 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 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表明,19世纪初期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使得其国内幼弱的工业免于受到英国等国的廉价商品,如棉毛制品的冲击,故A项正确;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故C项排除;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的,故D项错误。 【点睛】“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是关键信息。 34.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 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35.以下是1870年至1900年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简表。据此可知 A. 西方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技术进步助推世界贸易增长 D. 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扩张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70年至1900年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扩张政策,对外输出资本,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8分,第37题12分,共30分) 36.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1)认识:重农抑商。目的:富国强兵。 (2)原因:政策多元化(贱商和重商并重)。 表现: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政府管理放松。 (3)表现:垄断贸易,专卖制度;限制商人自由经商;行会制度;征收关税,设立关卡;规定贸易路线。 【解析】 【详解】(1)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末指代的商业,故由材料“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可概括出管子主张重农抑商。 目的:由材料“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可知其目的为富国强兵。 (2)原因:由材料“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可知,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是商贸政策多元化。 表现:结合所学可从商品交换的物品、交换的场所、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政府的管理政策四个方面入手分析。首先,在交换的物品上,种类增加;其次,在交换的场所即市的发展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坊市分离)的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在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上,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在政府的管理政策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放松,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3)表现:由材料“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可归纳为垄断贸易,实行专卖制度;由材料“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可归纳为实行行会制度,以此来限制商人自由经商;由材料“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可归纳为征收关税,设立关卡,并且还规定了贸易路线。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形成这一特点的具体原因。 【答案】(1)影响: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3)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原因:资本输出、交通革命、国际贸易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可从消极(环境污染)、积极(生产力、城市化、工业文明)等角度作答,史论正确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表格、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是指工厂的数量在减少,然而企业总数(个)、产量、投资额却在大幅度的增加。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度考虑。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中心、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关于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商品输出、交通工具进步、资本输出等方面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