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 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 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说明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土地开发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 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 点睛:“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是解题的关键。 3.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对这种农具的描述是“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说明它是一种对土地进行操作的农具,因此排除了B、D选项,他们没有直接对土地进行操作。再根据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它讲述的是一种犁地的工具,因此排除A选项,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 4.“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中国农业使用铁犁牛耕,确立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时间一直没能改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符合题意。A材料没有涉及;B不是材料的主旨;C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5.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 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 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答案】A 【解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说明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A正确;精耕细作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能与自然和谐不符合事实,C错误;D中生活美满不符合小农经济特点。 6.《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在官营手工业中,木、金、皮的生产及“设色”、“刮摩”、“抟埴”等工序都有专业的固定的工人负责的史实,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具有“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此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7.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而汉武帝是在西汉时期;B不对,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民营手工业; D不对, 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选A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8.《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 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 提倡“工商皆本” D. 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 “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C项错误。 9.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保护财产权的立法,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法律的产生和完善,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关键要抓住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法律的产生和完善,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10.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材料中只说到了广东地区农村中种植作物的变化,没有提到是否产生雇佣关 系,不能得出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唐朝时农村中 种植的惟稻 (只有稻) ,而在明清时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 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 (多种植经济作物,而种植稻米的少了) ,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 B 项正确;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的侵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解体的标志是传统的棉纺织业的衰败,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棉纺织业的衰败, 农民的破产, 故 C 项错误;在明清时期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商业·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11.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 A. 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B. 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C. 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D. 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答案】A 【解析】 明朝实行“开中制”,商家负责运粮到边关,政府则给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到产盐区取食盐,之后到指定地区销售。体现出政府对食盐业的控制,故A正确;“开中制”是未解决边关军粮而采取的措施,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A. 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 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 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 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是清朝政府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这说明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故D项正确;十三行是清代的对外贸易机构,明朝没有十三行,故A项错误;十三行的商人也不是政府官员,故材料不能说明官营贸易的兴盛,故B项错误;材料“五丝八丝广缎好”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十三行贸易的发达,并不能说明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故C项错误。故选D。 13.《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十三行的兴盛并非民间贸易的结果,而是西方以国家为主导的对外扩张的结果;B项错误,三角贸易主要是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进行;从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的形成,C项正确;D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十三行衰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广州十三行 14. 有历史学家指出:“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此变化源于( ) A. 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 B. “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 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 D. 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新航路的开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不能够体现题干“源于”,二者均是新航路开辟过后所带来的系列影响。C项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探险活动 15.、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17、18世纪中国在此阶段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而此时西方则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提倡重商主义,两者都有国家因素在干预, A项正确;17、18世纪中国因实行重农抑商,一定程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主义发展,而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反封建浪潮,排除D。所以选A 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6.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 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 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 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和条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从而引发的新航路开辟,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揭示的是宗教矛盾,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项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和条件 17.“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作的高度评价,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两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18.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暴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A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背景 【名师点睛】新航路的开辟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 (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5)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19.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按移民、黑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④ B. ⑤②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⑤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社会史观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全球史观 是世界各地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现代化史观 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文明史观 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其他组合军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影响 20.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2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主要反映了 A. 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 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 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D. 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说明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2.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手工工场生产形式 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机器大工业生产 D. 城市化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工业革命……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资本家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这种经济政策被称为“自由主义”,B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后生产组织形式是变化;C项始于“技术革新”;D项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无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3.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体现了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B.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变化 C. 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 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种新的形式——垄断应运而生,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分析选项,A是原因;B符合题意;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只是反映的石油一个行业;D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24.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 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 资本积累的完成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工业时代的“原动力”。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故答案选择D项。 25.下列几幅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图片,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首先,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世纪,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雏形时期,故①排第一位;其次,早期奴隶贸易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故④排第二位;第三,火车机车出现在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②排第三位;第四,电话出现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故③排在第四位;故D①④②③正确,ABC三项顺序排列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相关知识,再结合题目图片信息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3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繁荣兴盛;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2)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缺乏技术创新。 (3)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延缓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可知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济区域,以及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可知体现的是海外贸易总量增加,使白银大量流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还有商帮和会馆的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可以从专制制度的束缚、传统经济的影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封闭的外交政策、文化的专制等方面归纳。如:明清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市场的开辟、自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缺乏技术:创新、文化专制造成思想僵化,缺乏科技人才等。 (3)影响:根据材料三“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可知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延缓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是却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的图文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现象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新现象:民营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区域性商帮形成。 背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3)变化: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 原因:①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②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4)影响:环境污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得出特点:交通发达(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依据材料一中“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可得出特点:范围广泛(或:远及南亚、西亚、欧洲、非洲);依据材料一中“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可得出特点:政策开放;依据材料一中“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可得出: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第二小问“评价”, 首先把握“整体史观”的含义,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全球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从促进中外交流以及农耕文明封闭性的角度概括作答。 (2)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中“徽商”一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材料二中“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中的人物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反映了当时在江南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繁荣。 (3)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以概括总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紧扣设问要求“政治、经济原因”,回顾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4)“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中“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得出积极影响: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等等;根据材料中“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分析工业革命在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升级等等。 【点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