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李艳芝 审题人:李晋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54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墨子《非儒》篇中说: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孔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 A. 中庸 B. 仁 C. 礼 D. 德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礼”。儒家思想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时的周礼,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可以体现出孔子对待“礼”的行为是符合孔子的身份等级的。所以答案为C项。“中庸”是孔子处世哲学;“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德治”是孔子的治国原则,所以A、B、D项都与题干内容不符,答案均不正确。‎ ‎【点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的 学说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答案】A ‎【解析】‎ 燕王“让位给燕相子之”,不符合宗法制的规定,遭到诸国反对,说明当时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不是对天子之位的争夺,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周王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本题材料中的“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说明诸国认为应当遵守宗法制。‎ ‎3.《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正确;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 ‎4.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 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 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答案】C ‎【解析】‎ 材料“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说明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所以,上述规定有利于制约相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 ‎。材料和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问题,排除D。 ‎ 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三省六部制为标志表明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精髓是分散相权,分权合作,相互牵制,最终保证了君权独尊。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已包含有此制度设计构想。‎ ‎5.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 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B. 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 C. 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D. 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宣扬女子要恪守妇道,提出种种限制,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完全如此,材料“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说明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故B项正确;女性在封建社会一直没有突破传统封建三纲五常思想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女权运动的支持,故C项错误;妇女民权运动开始于近代社会,故D项错误。‎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8.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和“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此举 A. 节省了中央财政支出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政府的权威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解答即可。‎ ‎9.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B.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既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B项中的“公平性”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中的“恩荫”,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中的“堵塞了”没有在题干中体现,排除。‎ ‎10.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由此可以知道,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11.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A.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C.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D.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文”可知科举制反映了士族地主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不娶五姓女反映的传统的世族还有很多的影响力;科举出身的人才可能修国史;故体现社会阶层在流动,反映了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故B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但受到科举取士冲击,排除C。D项也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点睛:材料“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文”是解题的关键。‎ ‎12.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但宋代则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北宋采取与唐代不同的科考政策旨在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 B.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解除科考的品级限制 D. 适应理学的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 唐代注重贵族子弟的录取,而宋代在注重庶人子弟的录取,显然宋代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重视武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把科考的品级限制扩大,不是解除,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与理学思想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14.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商品交换活跃 B. 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C. 工商业市镇兴起 D. 政府加强市场管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南宋临安城”“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行、团、市”主要体现出的是市场专业性强,这反映出宋朝商品交换比较活跃,故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消费特点,故B项排除;C项是明清时商业发展的特点,排除;宋朝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 ‎【点睛】“南宋临安城”“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行、团、市”是解题的关键。‎ ‎15.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 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 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 ‎1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答案】D ‎【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A项中“革命”二字体现出这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中主要强调科学,体现出的是激进派的思想;C项是洋务派的思想;D项是维新派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选项。‎ ‎1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的时间“1855”和提及的地点很容易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故答案选C。A是辛亥革命;B是国民大革命;D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睛: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发生在南方,1953年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又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了顶峰。同年,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天京变乱,从此太平天国运动由胜转衰。‎ ‎18.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 由于路途的遥远导致地主要求儿子学习西方科技,显然是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 ‎19.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是以地缘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而民族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主要的区分“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天下”与近代国家观念是不同的,排除A;材料也没体现出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也没涉及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排除BD。‎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天下”的概念•“文化认同”‎ ‎20.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概念 解释 ‎①‎ 中外朝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②‎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③‎ ‎《齐民要术》‎ 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④‎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是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农书,③选项对《齐民要术》的表述是正确的,故C项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思想,故D项错误。‎ ‎21.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答案】C ‎【解析】‎ 李鸿章的报告和谷玉霖的回忆均提到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战舰后沉没,说明这一事件比较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吉野号并没有沉默,故A项错误;表格中只有一处材料说明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不足以采信,故B项错误;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只是外国报纸一方提及,不足以采信,故D项错误。‎ ‎2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2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 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 ‎24.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自我疗伤”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项错误;“温药治疗”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猛药重治” 指辛亥革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故C项错误;“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是从形象的说法出发,落脚点还是考查我国近代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的相关知识,在掌握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的特点基础上,容易得出正确选项。‎ ‎25.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 “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 “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复辟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 ‎2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社会群体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现代化的角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著作的名称“知识分子”、“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可以看出是属于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员即各种社会群体,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视角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故选B项。题目中虽出现“社会剧变”、“社会变迁”等词,但是主语是各种群体,所以不是社会变迁,所以A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现“社会思潮”问题,不选C。现代化的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7.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调整的要求 B. 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 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 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8年对于人口居住于迁徙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对于户口登记的一种规定,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不能说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1958年的规定体现了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与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无关,故C项错误;单纯中法律法规的条文无法看出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28.15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这导致了 A. 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B. 近代欧洲革命的相继发生 C. 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严重 D. 信仰危机在欧洲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反映出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这些世俗权力对教会经济特权的不满,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人文主义思潮无关,排除A;17、18世纪近代欧洲革命相继爆发,B时间不符合;材料与信仰危机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主旨,即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这些世俗权力不满教会在经济方面的诸多特权,这属于宗教改革的背景。‎ ‎29.16世纪前期,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而西班牙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是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所以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表明 A. 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价格革命”未对西班牙的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C. 西班牙殖民强国的地位被英、法、荷等国取代 D. 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所得都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西班牙工农业产品因为价格高而失去市场竞争力;西班牙政府为了战争和购买奢侈品,不断进行殖民活动;两者反映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客观上“为他人做嫁衣”,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就是价格革命影响的结果,排除。16世纪前期,西班牙依然是殖民强国,英法荷尚未崛起,排除C。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0.易卜生的戏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现场争论,这就使得其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而且讨论双方是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公开的。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属于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可以看出易卜生的戏剧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现实主义文学 ‎31.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 天赋人权的思想 B. 直接民主的思想 C. 代议制民主思想 D. 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32.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等西欧国家,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不顾政府和教会的禁令,以报纸、书籍、戏剧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教会的说教,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表明 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作指导 C. 宗教改革运动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答案】B ‎【解析】‎ 由“18世纪”“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可知是启蒙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排除C项;D项兴起于19世纪,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题干中“18世纪的法国”“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运动时启蒙运动,从而得出答案。‎ ‎33.在研究性学习中,某学生列出了下列表格,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应该是对哪一历史概念的解释 A. 人文主义 B. 民主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权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以列图表形式考查历史概念,从历史概念的“地位”中找到关键词“启蒙运动的旗帜”,可知此概念与启蒙运动相关,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运动,核心是“理性”主张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强调民主与科学,即此概念为“理性主义”所以C正确。A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而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答案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主义”和“人权主义”内容故B和D错误。‎ ‎34.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反映 A. 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 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 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 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答案】D ‎【解析】‎ ‎“总统召集……开会”等字眼意在强调胡佛对经济危机其实也是采取了干预措施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干预措施而非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是很严重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胡佛并未趁危机扩大总统的权力,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5.2016年6月,英国卡梅伦政府发起“脱欧”公投;2018年3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这些事件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达国家 B.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发达国家出现反全球化现象 D.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卡梅伦政府的“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均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出现了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的反全球化现象。故答案为C项。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排除A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国际格局无关,排除D项。‎ ‎36.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 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 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 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 模式4——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故A项错误;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可判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三为亚太经合组织,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第Ⅱ卷(共46分)‎ 二、非选择题(37题16分,38题15分,39题15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选址,设置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公元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治疗。公元491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购买药物,收养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的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日趋完善。‎ 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不同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皇帝选址,设置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日趋完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其创办的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 ‎(2)据材料二提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医院制度改革·原因特点 ‎3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败。‎ ‎【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戊戌变法一直是近年来命题的热点,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应该说题目比较平和,不偏不怪。第(1)题,主要从所学知识入手解答,但是千万不能脱离材料,特别是要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第(2)题,首先看清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也就是说要严格按材料回答,不可脱离材料,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一方面说明了康有为要求变法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急于求成的心态。材料二,赫德、唐才常等人的态度可以说明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理论有失偏颇,变法阵营内部意见分歧严重。材料三从变法给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冲击的角度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内容:政府与法律成为处理婚姻问题的关键因素(婚姻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了婚姻伦理法律化的进程。 ‎ ‎(2)影响: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 ‎(1)根据材料“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得出婚姻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从材料“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得出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材料“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得出婚姻法律化越来越全面,推动了伦理法律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得出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从材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和军事角度分析影响,如在经济上推动小农经济构建,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军事上富国强兵。‎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