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新二中2018至2019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2.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注重耕作方式和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土地私有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和特点,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加以判断,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精耕细作。‎ ‎3.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职能的演变 ‎【详解】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⑤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5.“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详解】题目中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 ‎【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7.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排除;明朝时期西方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B排除;明代丝织业并没有快速发展,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棉布的推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C.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D.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康熙任命曹寅主旨江宁织造局的生产,说明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经营,集中生产,从原料的进入到产品的产出,不通过市场环节,其产品质量代表了同一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产品供皇室使用。综上可知,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江宁织造局势官营手工业。‎ ‎9.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10.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11.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描述 所指对象 选项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描述的是筒车用于山地灌溉,排除;B项描述的灌钢法正确的,故选B;C描述的是古代浙江的青瓷,排除;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 ‎12.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3.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 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中“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说明传统家庭纺织业消失,实质上反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D正确;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A错误;B和C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14.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 B. 民族独立实现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大力支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当时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选项正确;民族独立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社会性质改变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日本侵华,美国经济侵略,国际环境不利,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曲线示意图类型的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曲线段,本题的两次高潮明显在一战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条件,最后即可找出相同点。‎ ‎1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 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辅助军事,以求富为旗帜,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最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不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B选项错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C选项错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7.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 A. 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8.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和材料描述的现象可知,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选项B正确,排除选项D;当时纸币贬值,不能提供更多的民族资本,排除A;国民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官僚资本大肆兼并民族企业,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认识到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9.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也是无关项。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20.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传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由此时间可排除AB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C项。‎ ‎21.流行标语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标语流行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是 A. “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 B. “大跃进”、“放卫星”、“人民公社好”‎ C. “大包干”、“试验田”、“联产承包好”‎ D. “总路线”、“合作社”、“一化三改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为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实行“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方式进行改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不符合题意,“抓革命”、“促生产”发生在文革时期,排除。B项,发生在十年探索时期,排除。C项,发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排除。‎ ‎22.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座城市是 A. 长沙 B. 广州 C. 南京 D. 武汉 ‎【答案】B ‎【解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在后期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而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广州附近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所以答案是B。A、C和D不符合材料中含义。‎ ‎23.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浦东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所以上海浦东是“箭头”‎ 最恰当的比喻,故选D项;深圳、珠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与“箭头”的比喻不符,故排除A、B项;海南是80年代设立的经济特区,并不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C项。‎ ‎24.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 计划经济时代 B. 市场经济时代 C.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D. 大跃进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光荣退休”是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故答案为B项,排除A项。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和大跃进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 ‎25.“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惊梦”是指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自强梦碎”是指1895年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而结束;“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 月清帝退位;“建国梦成”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因此按时序排列是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综合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 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答案】‎ ‎(1)特点:规模大;经济繁荣;旅游业发达;流动人口多;流民聚居;娱乐活动丰富。(4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城市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2分)中国城市化在1949—1978年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2分,中国城市化特点答出一点即可)‎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应统筹兼顾,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从材料一中“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一大批饥饿的流 民”“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分析出答案;“原因”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英国特点”综合材料二的内容可分析 与工业革命有关,发展水平高;“中国特点”则结合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进程、城市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强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7. 我国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在论述现代化时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由于创新性变革与传导性变革两种方式之不同,在实际历史进程中,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即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又称为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一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 (exogenous change)。‎ 你认为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答案】本题建议按档次给分,即:‎ 档次 ‎ 分数 ‎ 标准 ‎ 一等 ‎ ‎(14~11分) ‎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二等 ‎ ‎(10~5分) ‎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 三等 ‎ ‎(4~O分) ‎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答题要点:第一步:同意外源的现代化的观点 第二步:封建末期,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农耕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专制和科举制束缚人的思想,中国社会缺乏内部创新。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向西方学习、探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第三步:得出结论 ‎(如果同意内源的现代化,则要找出中国社会自身力量产生内部创新的动力。如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产生的内在根源。其它论点若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弄懂近代化的含义和近代化产生方式,内源性和外源性产生的方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源性的近代化要从中国内部自身力量去找新动力,比如说洋务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产生的内在根源。外源性近代化可以从中国向西发学习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近代化产生原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 ‎28.‎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二: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答案】(1)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关于“新现象”,由材料“其物充积于厦口”可得出近代中国市场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由材料“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可得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关于“变化”,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主要利用不平等条约享有的贸易特权、把廉价物美的商品倾销中国、利用华商转销内地,占据中国市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 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