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铜陵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答案】A ‎【解析】‎ ‎【详解】密折制度表面上看是皇帝对少数官员的信任而采用的告密制度,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政治权力加强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不能表明决策的开放性,排除B;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C错误;皇帝通过“密折”是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了解,是对地方官员控制加强的表现,其目的不能说是对人民控制镇压的表现,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结合所学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分析解答。‎ ‎2.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婚前财产(嫁妆),符合社会发展对财产保护的需要,故D正确;罗马公民法保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关注妇女,故A错误;材料与习惯法无关,故B错误;罗马女性和男子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故C错误。‎ ‎3.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17、18 世纪议会通过的法律逐渐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逐渐提高,说明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故A项正确;表格不能说明国王与议会矛盾日益激化,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议会立法增多,不能说明中央行政体系不断增加,故C错误;材料说明议会通过法令的增多,不能说明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错误。‎ ‎4.下面是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A. 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 中国抗战尤其是敌后抗战的艰难 C. 法西斯军队作战顽强 D. 反法西斯战争耗费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可知,毙伤一敌所耗弹药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所用数目最少,说明中共敌后抗战弹药不充足,抗战很艰难,B项正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的向背,A项表述错误;C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材料只是介绍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不能看出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耗费,排除D项。‎ ‎5.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 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 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 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美国电影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大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已经为美国认同;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关系的发展,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无法体现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电影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排除D。‎ ‎6.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代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可知,这些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完成转移和城市经济结构革命性变革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城市状况,不是商业市镇,排除。‎ ‎7.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题为《急起直追》的一幅漫画,画面描绘了一艘出洋远航、满载货物的帆船.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正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作者旨在表达 A. 辛亥革命促进国货出口 B. 民族工业因欧战快速发展 C. 交通工具使国货落后西方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结合时间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大量出口欧洲,故选B。国货出口与辛亥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措施关联不大,故排除A。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8.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 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 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C. 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D. 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刚开始,还没有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法律化”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按照计划对人口流动进行管理的表现,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9.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 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 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 “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经过改造,推动了罗斯福新政的顺利进行,故C正确;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新政不断趋向保守、稳健,排除A;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排除B;根据“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罗斯福创造性的利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改变了“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故D错误。‎ ‎10.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可是,2018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宣布关闭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A. 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B. 美国霸权日益衰落 C. 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 D. 中国是贸易战赢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是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说明美国的“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霸权日益衰落,排除B;材料反映特朗普政府实行“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无法体现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排除C;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无法体现中国是贸易战赢家,排除D。‎ ‎11.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 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反映了君臣分治众事,不使权力过于集中,顾炎武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故B项正确。顾炎武的思想没有动摇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顾炎武反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项排除。‎ ‎12.“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董仲舒提出来的,主要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在当时的实践中,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这表明 A. 西汉审案受到法家思想影响 B. 儒家思想直接构成汉律基础 C. 礼法并施成为汉儒治国理念 D. 儒家思想在西汉具法律效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反映了儒家“礼”的准则在西汉具法律效用,故D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礼”的准则,而不是法家思想影响,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直接”构成汉律基础,故B错误;礼法并施不符合材料“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独尊儒术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有启蒙思想家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个人为公民权的自由而放弃个人的自由;公民权的自由为公共意志或人民的道德意志所制约,自由就是服从自己规定的法律;主权归于人民,公共意志是最高的法律;政府执行人民的命令,人民能够限制或撤销他们授予政府的权力。其主旨是 A. 自然的社会是建立在契约上的 B. 每个享有公民权的人都受法律保护 C. 人们签订契约让渡自己的权利 D. 人民有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民权的自由为公共意志或人民的道德意志所制约,自由就是服从自己规定的法律”可知强调的是公民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许可之下,个人必须遵守大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材料“政府执行人民的命令,人民能够限制或撤销他们授予政府的权力”体现的是社会契约,因此可知自然的社会是建立在契约上的,A选项符合题意。每个享有公民权的人都受法律保护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契约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应该遵守订立的社会契约,不能为所欲为,C选项排除。人民有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的权力的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排除。‎ ‎14.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使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文艺复兴,这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之前都是笼罩在宗教神学的阴影当中,故B正确;A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等,排除;C指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D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 ‎15.1839年,林则徐在给英国国王的照会中,称:“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如果中国停止出口,则“夷人何以为生”,所以夷人应感谢天朝的恩德。照会最后说:“我天朝君临万国……然不忍不教而诛”,要英王“诘奸除慝,益昭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材料反映了林则徐 A.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B. 深谙外交策略,对敌国恩威并施 C. 个人品质浮华虚伪,虚骄自大 D. 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对世界了解不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我天朝君临万国……然不忍不教而诛”等信息来看,林则徐没有正确认识外国状况,也没有认清世界大势,天朝上国观念仍然非常浓厚,故答案为D项。“睁眼看世界”是指林则徐注意了解西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项;1839年中英尚未开战,英国还不是敌国,排除B项;这种认识是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与个人品质无关,排除C项。‎ ‎16.康有为说:“董生(董仲舒)更以孔子作新王,变周制,以殷、周为王者之后。大言炎炎,直著宗旨。孔门微言口说,于是大著。孔子为改制教主,赖董生大明。”康有为这些言论的意图是 A.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B. 促使儒学传播的普及性 C. 肯定董学的历史进步性 D. 维护专制君主的权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材料“董生(董仲舒)更以孔子作新王,变周制,以殷、周为王者之后。大言炎炎,直著宗旨。孔门微言口说,于是大著。孔子为改制教主,赖董生大明”体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创新者董仲舒提倡改制,从而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A; 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康有为主旨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D。‎ ‎17.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百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 A. 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 B. 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 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 D. 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新文化运动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的说法相似,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和绝对崇拜西方文化的信息,D项排除。‎ ‎18.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错误;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B错误;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D正确。‎ ‎19.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片①中的发明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宋朝时应用于航海 B. 图片②中的武器,中国于1964年试验成功,表明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于世界 C. 图片③中反映的技术,是新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成果 D. 图片④中反映的载人航天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D正确;罗盘针并不是发明于战国时期,A错误;1964年原子弹爆炸并不能说明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于世界,B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不是新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成果,C错误。‎ ‎20.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傲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B. 欧洲民族运动高涨优患意识增强 C. 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D. 工业文明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艺术流派是印象画派,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后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利用光学领域的成就强调光和色彩,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是浪漫主义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B选项错误,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是民族乐派兴起的时代背景;C选项错误,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是现代主义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考虑周详,讲究策略 B. 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C. 国君的大力支持 D.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材料对比了吴起和商鞅在废除贵族特权上的方法都不同,从而导致改革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商鞅以军功授爵,这样就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顺应和符合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22.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 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均田制,国家对于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限制买卖,有利于控制土地兼并。A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为此A 表述不准确错误;均田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政策北魏的三长制度才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为此B选项错误;C选项北魏主要通过整顿吏治、推行薪俸等手段来加强吏治管理,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改善民生,故不符合错误;D选项均田制推行以后,很多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故正确。‎ ‎23.《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 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故B项正确。A项,保甲法、保马法目的在于减轻国家军事负担,均输法在于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管理,增加国家税收,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方田均税法指政府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与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等无直接联系,故排除CD两项。‎ ‎24.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7周年,2018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 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 1861年改革并不完美 C. 农民对改革并不满意 D. 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 ‎【答案】D ‎【解析】‎ 农奴制是套在农奴身上的“锁链”,也是束缚俄国进一步发展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故D正确;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但与“断裂的锁链”无关,排除A;BC项无法体现“断裂的锁链”,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融合。‎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増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2)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 原因:伴随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得出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根据“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得出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根据“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得出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根据“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得出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根据“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得出各民族相互融合。‎ 影响:根据“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得出促进了民族融合;综合材料,可从古代中华民族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有利于増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等角度总结回答。‎ ‎(2)内涵:根据“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得出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根据“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得出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根据“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得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 原因: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等角度分析总结。‎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性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到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的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调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中16-18世纪、19世纪的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西方印象由开明到堕落,开明印象可从明清时期中西方政治局面、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解放形势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堕落印象可从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并结合中国近代国家命运、社会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图表中20世纪初至30、40年代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西方印象由由混乱变为崛起,混乱印象可结合所学从20世纪初中国面临政治变革、西方民主发展经济进步进行对比回答,崛起印象可结合所学从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阐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宪宗即位后,由于两税法取得明显成效,中央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从而使扩大和强化中央禁军成为可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宗决心“以法度制裁藩镇”。作为唐朝后期饭有作为的皇帝,宪宗选拔的宰相如武元衡、李吉甫、李绛、裴度等人都有所建树。鉴于德宗四面出击方针的失败,宪宗改变削藩策略,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孤立元凶。同时,选择易于攻取、基础薄弱的西川、浙西节度使开刀,然后使“五十年不沾皇化”的魏博镇表示归顺朝廷,接着,集中全力对付强大的淮西节度使。由于裴度和名将李愬的运筹帷幄,使中央与淮西节度使的大决战取得最后胜利。平定淮西,引起强烈震动,诸镇纷纷献地献质表示归顺,一时朝廷鼎盛,形成了“元和中兴”(806—820年)的局面。‎ ‎《资治通鉴》称:“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无怪乎后人要称颂宪宗“自古中兴之主无人及之”了。‎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时“元和中兴”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宪宗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做法加以简要评析。‎ ‎【答案】(1)原因:唐宪宗吸取前代教训,制订有效策略;选拔和重用人才;中央财政好转;中央军力逐渐强大;暂时解除了藩镇的威胁。‎ ‎(2)评析: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藩镇膨胀;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问题未能彻底解决,藩镇受制于中央政府局面难以持久。‎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由于两税法取得明显成效,中央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从而使扩大和强化中央禁军成为可能”可知中央财政好转和中央军力强大。根据材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宗决心“以法度制裁藩镇””可知唐宪宗吸取前代教训,制订有效策略;根据材料“宪宗选拔的宰相如武元衡、李吉甫、李绛、裴度等人都有所建树”可知注重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平定淮西,引起强烈震动,诸镇纷纷献地献质表示归顺,一时朝廷鼎盛”可知暂时解除了藩镇的威胁。‎ ‎(2)关于唐宪宗改革的评价需要从其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就是体现在遏制了藩镇膨胀、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藩镇割据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等方面。‎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