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06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06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学案

考点06 1840—1900间列强的侵略 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一、鸦片战争 ‎1.爆发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西方,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根本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开展虎门销烟。‎ ‎2.过程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清政府革职查办林则徐,派琦善与英方“议和”。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4)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最后壮烈殉国。‎ ‎(5)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 ‎(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直接原因 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 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3)不久,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4)1860年,清政府又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5)美俄也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概况 ‎(1)1894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在黄海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 ‎(3)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扶清灭洋”为旗号。‎ ‎2.发动:1900年6月,借口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3.过程 ‎(1)顽强阻击 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 ‎(2)攻陷北京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 慈禧太后在出逃过程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4.《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2)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造成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自然灾害严重。‎ ‎2.兴起与发展 ‎(1)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2)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天国悲剧 ‎(1)1856年秋,发生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1858年,新提拔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3)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向西方人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建立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考向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与联系 ‎1.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参战国 英国vs中国 英法vs中国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鸦片战争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鸦片战争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11处通商口岸,英国割我国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强占我国东北、西北15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鸦片战争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深入内地。‎ ‎【图解历史】 图解两次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 ‎ ‎ 鸦片战争示意图 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这些观点是:‎ ‎(1)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将前功尽弃。‎ ‎(2)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相对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请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变化: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实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2)得到了。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3)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1)‎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图一“鸦片战争示意图”和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放通商口岸范围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等信息,结合《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即可知道英法获得相关权益。‎ ‎(3)关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三“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等信息可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材料解析题的三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特点、实质”“理由”“影响”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等,紧扣设问要求,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 第三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考向二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侵略的阶段来看 ‎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政治上,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为主,突出表现为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5)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以全民族之力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6)从影响看,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典例引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有关列强侵华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①侵略地域上发生变化:由沿海逐渐深入内地。图一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图二列强侵略已经深入内地,由沿海发展为沿长江侵略。‎ ‎②侵略方式上发生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图一表明19世纪中期列强侧重于在华沿海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关税协商等,这有利于列强进行商品输出;图二中开辟的港口深入内地,且《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内地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对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更深程度上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③这表明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加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注意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和末期的侵华形势;其次,读图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侵略的区域和方式上发生了变化;然后,结合《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展开说明。‎ 考向三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一、综合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相同点 ‎(1)都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国家都可以获得很大利益。‎ ‎2.不同点 ‎(1)《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岛。《马关条约》除了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外,还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内容。《辛丑条约》中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是清政府与一个侵略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11个侵略国家签订的。‎ ‎(4)《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赔款是要在短时间内支付,逾期加收巨额利息。《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是拿中国的海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列强通过该条约维持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南京条约》签订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使国人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希望,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兴起。‎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似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 材料二 订立《天津条约》之初,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材料三 同治五年三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请朝廷:“惟每遇中外交涉案件,该推官或有意延搁,或含混了事,甚有任意妄断,因小事而激生他事。推原其故,皆因不明条约,且有未经目见者。……饬下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转伤两司暨该管道府,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咸使知悉,如遇接替时,亦必移交后任。”‎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四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奕劻、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材料五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里指出:割台湾是“弃台民”、“散天下”之举,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主张:下诏鼓天下之气(一下“罪己之诏”,二下“明罚之诏”,三下“求才之诏”),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以上三者,还只是“权宜应敌之谋”,而惟有“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1)五则材料中对签订条约的态度和执行条约的方式各有哪几种?从材料二来看,清政府对执行条约抱怎样的心理?‎ ‎(2)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认识。‎ ‎【答案】(1)态度及方式: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不与颁行;认为是废纸一张,找替罪羊;重新刻印各国条约,颁发各州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向外妥协;维新派主张救亡图存。‎ 心理:认为是废纸一张,从不准备认真执行;签订条约只是为了让侵略者尽快退兵;一旦发生争执,就把责任推给当事人,杀几个替罪羊了事。‎ ‎(2)认识: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索取了巨额战争赔款,攫取了在华的种种特权。中国实际上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宰割的“羔羊”,任人蹂躏,备受凌辱。这使得中国的政治、军事被控制,大量财富被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析】(1)态度及方式: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可知体现的是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不与颁行;根据材料“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可知体现的是废纸一张;根据材料“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可知体现的是重新刻印各国条约,颁发各州县;根据材料“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可知体现的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向外妥协;根据材料“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主张”可知体现的是维新派主张救亡图存。‎ 心理:根据材料“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可知体现的是心理是签订条约只是为了让侵略者尽快退兵和一旦发生争执,就把责任推给当事人。‎ ‎(2)认识:关于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认识需要从割地、赔款、特权及社会性质等方面变化进行分析。‎ 考向四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时代赋予它许多新的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引起,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组织形式不同。过去的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了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 同 点 产生背景 太平天国走向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走向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主张实行公有和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空想,与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群众基础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未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运动无直接影响 时代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关系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 三、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四、综合分析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2.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就说明了这一点。‎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1814年,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他翻阅从前在广州偶然得到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他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扫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为此创立了“拜上帝会”。洪仁玕是最早的成员之一。金田起义时,洪仁玕在教书。1852年,他和洪秀全派到广东的使者发动起义,没有成功。洪仁玕被清朝官府逮捕,但很快逃脱,辗转到了香港。在香港,洪仁玕以教书为业,同时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天京事变后,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 材料二 既占台湾,又割上海;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三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恶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虏同群。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四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三,分析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3)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答案】(1)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运动: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严重。‎ ‎(2)态度: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尤其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义和团:盲目排外。‎ ‎(3)效果: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解析】(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依据材料一以及所学从政府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等角度思考回答;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二“既占台湾,又割上海;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以及所学从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政府卖国政策导致民族危机回答。‎ ‎(2)依据材料一“洪仁玕以教书为业,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可知是向西方学习;依据材料三“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可知是排斥西方文明。‎ ‎ (3)依据材料四“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1.“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国家交流开放。”中英双方在18世纪的这种冲突实质是 A.传统外交与近代外交的差异 B.儒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分歧 C.自然经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D.维护主权与扩张殖民的对抗 ‎2.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B.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3.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4.下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A.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 C.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D.日本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5.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 A.团会对教会攻击是教案主要冲突形态 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松弛 C.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西方宗教势力 D.官方的介入使民教冲突得以明显缓和 ‎6.《辛丑条约》附件对外国使节觐见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国书呈递“皇帝必亲手接收”,款宴诸国使臣皇帝必“躬亲入座”。并强调:“中国游礼诸国使臣,断不致与彼此两国平行体制有所不同。”这些规定 A.使清政府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C.利于确立近代国家平等交往原则 D.破坏了清王朝对外交往的自主性 ‎1.(2019浙江选考,9,2分)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18年浙江选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3.(2018年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夕,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属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传统封建国家。可见,中国的拒绝开放源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英国的扩张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扩张要求,是自然经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故选C;中英两国的碰撞体现了两种经济模式的对抗,并非是外交政策的差异,排除A;两国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经济模式上,而不是文化差异上,排除B;中国的拒绝开放是基于经济和政治的自我封闭,而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人民”“唤醒”和所学知识判断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腐朽的清王朝,太平天国运动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正确。爱国军民抗击英军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与题干中“人民”不符,故A、B项错误。辛亥革命不符合“唤醒”,排除选项D。‎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体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 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 ‎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这体现了日本想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A项正确;“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不符合贸易的“钥匙”,故B项错误;“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体现的是割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日本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也不符合贸易的“钥匙”,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甲午战后教案冲突最多的是团会对教民的打击,其它纠纷冲突相对较少,故A项符合题意。B项,图表无法体现西方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松弛,故排除;C项,表格中可以看出义和团和宗教势力的冲突,但是不能得出义和团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宗教势力,故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官方的介入,故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递交国书、国宴等方面的外交礼仪,符合近代外交的平等交往原则,突破了“天朝上国”的外交传统,强调了礼仪的对等性,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反映的这些内容无法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排除A选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都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平等外交礼仪促进清王朝外交方式转型有积极意义,不至于破坏对外交往的自主性,故排除D选项。‎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①②③正确,A项排除,C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代表人物,④错误,B、D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 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答案。‎ ‎4.【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