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艺体部)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艺体部)试题 总分值: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A. 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 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 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 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的信息表明,井田制瓦解,究其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A正确;材料强调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源,而劳动者更关注私田的原因也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因此B错误;井田制度日趋衰落不是根源,是表现,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没有说到国君权威问题,D错误。 2.根据学者的整理,牛耕主要有七种起源说:神农氏说、夏初叔均说、西汉赵过说、西晋说、春秋说、战国说、殷商说。目前主要论点集中在后三种起源说。这反映出 A. 历史研究很难达成一致的结论 B. 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C. 年代越久远的历史记载越可信 D. 因研究视角不同历史结论产生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于古代牛耕的起源出现七种结论,最终主要论点集中于后三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不同,选项D正确;结论最后集中于三种,可见历史研究可以达成较为一致的结论,选项A排除;选项B、C表述绝对,排除。 3.《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下列关于汉初商人们状况说法不准确的是 A. 不能穿华衣坐豪车 B. 赋税负担十分沉重 C. 子孙后代不能当官 D. 一直面临严苛压迫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等信息可知,孝惠、高后时,曾放松对商人的限制,D合题意,D正确;据材料“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因此A、B不合题意;据材料“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知,C不合题意。 4.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松江府,带,“土瘠而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衣食……每夜静,机杼之声,达于户外”。乡村农户如此,城中居民然,这反映了当时松江地区 A. 耕织结合的家庭结构趋于解体 B. 家庭生产经营发生变化 C. 商业发展促使农村市镇的出现 D.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土瘠而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衣食”可知当时江南之家多要靠家庭纺织增加收入,而不是单纯依靠农耕,说明家庭生产经营发生变化,故选B项;“趋于解体”与题干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家庭生产经营的变化,不是商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C项;商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不符合中国古代经济史实,故排除D项。 5.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 将加快土地兼并进程 D.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买田置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B项错误;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错误。明中叶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开始成为主导货币,故D错误。 6.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推行的实质 A. 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表明汉代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抑制商业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D错误。 7.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答案】D 【解析】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8.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反映主题是 A. 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 B. 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 C. 手工业不同经营方式 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汉代的耦犁法,图二反映的是曹魏时期的农业灌溉工具翻车,图三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图四反映的是唐代的农业灌溉工具筒车,它们共同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B选项错误,图一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二反映的工具动力是人力,图三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三反映的工具动力是水力,这不能体现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不是手工业经营方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该现象反映出 A. 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 B. “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 上海成国际大都市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B错误,排除。 10.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A. 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B. 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 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D.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来,上海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广州的贸易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D项排除。 11.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 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C. 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D. 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重视海关税收征收,C选项符合题意。禁止中外贸易往来的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限制,A选项排除。维护外商经济利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的,D选项排除。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由此可见 A. 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 B.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阻止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D. 空淡救国不足为取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导致各种救国思潮不断出现,B正确;民众爱国无从体现,A错误;C中革命是20世纪初时期;D中不涉及空谈救国思潮。 13.史书记载: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B.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可以看出继昌隆缫丝厂采用大机器生产,已经是近代企业,已经摆脱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B项正确;通过材料“行销于欧美两洲”看出产品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排除A;通过材料“侨商陈启源”看出不属于外国资本,排除C;通过材料“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看出企业采用新式生产方式,排除D。 14.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49到1911年……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则由23%上升到6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故相应的税收发生变化,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属于工商业的范围,故A项错误;税收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在税收问题上只能体现为关税,过于片面,故C 项错误。故选D。 15.外国资本主义一直是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座大山,民族资本主义常因帝国主义的入侵加剧而遭受重挫。下列可以突出证明这一观点的两个时期是 A. —战时期、一战后初期 B. —战后初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一战后初期、抗日战争时期 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在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本题是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而遭受重挫”,而在本题的时期内只有一战后初期、抗日战争时期才符合题意,例如,一战后初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抗战期间战争严重破坏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16.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 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C.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D. 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九一八事件、七七事变等重要的字眼,即可注意到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随着日本的侵华,外国人在中国投资的比例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只能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故B正确。 17.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 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 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指的就是1937年——1942年,而1937年——1942年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的目的只可能是保障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而并不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8.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 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 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 政府鼓励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增长率高于同期的日本,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故D项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要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而不是放松,A错误。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应排除B。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化学工业等并没有大量建立,应排除C。 19.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解析】题中的“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即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它成为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0.“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可知材料反映了垄断的出现形成,根据“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可知反映了垄断的不断发展,故选C项;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和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本质,故排除A、D项;材料主要强调了垄断的形成发展,没有反映生产竞争的日趋激烈,故排除B项。 21.19世纪晚期,以非洲和中国为重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与瓜分浪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此时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全世界都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趋于完成 D. 争夺世界的主要国家是英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C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材料“以非洲和中国为重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与瓜分浪潮”,没有体现B说法,B错误;此时在世界范围争夺殖民地的应该是“英德”,D错误。 22.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B.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C.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获得政府的许可后享有一系列特权,进而充当荷兰殖民活动的代理人,体现了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表象,不能充分体现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排除;选项C与荷兰殖民活动的史实不符,排出;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未体现出文化渗透,排除。 23.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说明 A.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B. 航海家把宗教理想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C. 迪亚士觉得海上探险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 D. 当时除欧洲外的其他地区还处在黑暗之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为上帝和陛下服务”信息可知,航海家把宗教理想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B正确;据上分析,A片面;据材料“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可知,C理解错误;据材料“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传播天主教,是异教徒皈依天主教,D错误。 24.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80年-1914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从得出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排除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排除D。 25.1700年只有不到2%的英国居民在城市生活,到1851年52%的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导致人口迁移 B. 黑人奴隶被贩运至城市 C. 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和谐 D. 电力普及丰富城市生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700年”、“1851年”等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期城市化规模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迅速地变为工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黑奴贩运的目的地是美洲,不是欧洲;C选项错误,工厂的集中、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和谐是乡村;D选项错误,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主观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处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会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编自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材料二 哥伦布之后所发生的的历史,不啻一个新世界的形成,这是两个旧世界相互碰撞的结果。到16世纪80年代中期,大帆船贸易兴起还不到10年,月港(今属福建漳州地区)已经是全球最重要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今的月港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郊区。唯一遗存下来显示其昔日辉煌的是一座三层的六角形塔楼,不久前我去参观时,塔里到处可见流浪汉住过的痕迹:肮脏的毯子、空的方便面包装袋和色情杂志。站在塔顶,我只能看到一间印刷厂、冒烟的垃圾堆和长长的矩形菠菜田与烟草田。编年史上描述的舢板船“鳞次栉比”的码头,几乎都已经空了。只有地理形态没有改变:海港外是台湾海峡、台湾以及南海。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航海时代之后,中国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特点: ①交流范围以亚洲国家为主;②交流内容有政治、经济和文化;③交流路线有两条:一个陆路、一个海陆。 原因: 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②唐朝政治开明,对外开放的政策;③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交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便利了中外交流。 (2)挑战: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工业化的挑战;②城市化的挑战,生活方式改变;③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扭曲;④生态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恶化; 启示: ①全球化己经成为一股历史潮流,这种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学会适应;②全球化的影响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它对我们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③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解析】 (1)特点:从“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说明当时的交往范围主要是亚洲;从“他们中有些是处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会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可以看出交流内容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从“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可以看出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陆路一种是水路。原因:主要从当时唐朝的影响力来看,唐朝政治阶级繁荣对外开放是主要原因,其次丝绸之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有助于文化交流。 (2)挑战:从“如今的月港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郊区”可以看出中国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进行了改变。此外从“肮脏的毯子、空的方便面包装袋和色情杂志”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启示:对于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在经济范围内,我们要顺应趋势。此外我们要注意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西洋……宽广深邃,多雨而盐度很高,但是经过了人的探索才成为今天的样子——新旧世界之间的桥梁,东西贸易的高速通道。 ——引自(美)房龙著,马晗、治梅译:《房龙地理》 材料二 荷兰、英国部分历史事件表 国家 事件 荷兰 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亚洲贸易 17世纪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印度、美洲的贸易,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7世纪中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 英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殖民扩张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部分科技成果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打开“东西贸易高速通道”的重大事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交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客观上有助于世界市场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中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机械动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答案】事件:开辟新航路。 影响:推进了世界性的贸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殖民战争;殖民贸易 蒸汽机、内燃机。 认识:科学技术和殖民活动客观上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主动融入世界整体发展的进程。殖民活动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本题须从正反两方面作答,每方面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打开“东西贸易高速通道”的重大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关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经济交往的影响可以从世界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亚洲贸易”可归纳为殖民掠夺;“17世纪中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 可归纳为殖民扩张;“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 可归纳为殖民战争;“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 可归纳为殖民贸易。 (3)本问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中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机械动力是蒸汽机、内燃机。 (4)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可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材料三是两次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人类成为一个整体。但是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