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7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7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变式探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  )‎ A.统治者      B.南方人民 C.平民百姓 D.农学家 ‎【答案】C ‎【提分秘籍】‎ ‎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举一反三】 ‎ ‎《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从材料中“《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选A项。‎ 热点题型二 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 例2、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  )‎ A.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C.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D.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答案】A ‎【提分秘籍】 ‎ ‎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明清时期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举一反三】 ‎ 研读下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年代 ‎ 科技 发明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27 ‎ ‎19 ‎ ‎14% ‎ ‎453 ‎ ‎96% ‎ ‎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 ‎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从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所占百分比可以肯定①正确;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而据表可知这个时期中国科技发明依然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地方,排除②;明清时期中国基本实行闭关政策,不是因为受到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而发展迟缓,排除③。故答案选B项。‎ 热点题型三 明清小说的特点 ‎ 例3.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B.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 C.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答案】C ‎【提分秘籍】‎ ‎ (1)数量繁多,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 ‎(2)反映社会生活宽广,思想内容复杂。‎ ‎(3)艺术水平高超。‎ ‎(4)通俗化、平民化明显。‎ ‎【举一反三】 ‎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B ‎【解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是二战后的作品,因此A项和D项错误;《红楼梦》成书于清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而《人间喜剧》则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因此C项错误;两部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 热点题型四 中国古代的艺术 例4、(2017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变式探究】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  )‎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两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答案】B ‎【解析】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出现于宋朝,故A项错误;“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体现了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中未有两洋绘画技法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中不能体现明末进步思潮,故D项错误。‎ ‎【提分秘籍】‎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举一反三】 ‎ 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 ‎【答案】B ‎ ‎ ‎【高考风向标】‎ ‎ ‎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 ‎1.(2017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1)(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 B.小篆 ‎ C.楷书 ‎ D.行书 ‎【答案】B ‎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 A项、C项和D项错误。‎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秦始皇时已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A错。《三体石经》图片中显示出的文字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这就体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因此选择B选项。汉朝的时候,隶书盛行,先秦古文和小篆在此时已经并不流行,并不符合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C错。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趋于统一,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7.(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8.(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1.(2015年广东卷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描述可知因为篆体难写故让胥吏修改,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的,故本题选B项。A是该字体形成的背景,C和D都与材料无关,故不选。‎ ‎2.(2015年福建卷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B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因此选C。‎ ‎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可知:②项“对仗工稳,句式齐整”属于唐诗的特点,明显错误,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进一步可知,①③④体现了宋词“节奏感强、形式自由、市民气息和变革创新”的四个基本特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4.(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C ‎ ‎ ‎5.(2015年江苏卷历史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6.(2015年海南卷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 ‎【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 ‎【解析】‎ ‎(1)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1.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解析】本题以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①与题干“江南……不以为然”的信息不符;②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耗亦不多”的信息相符;③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④与题干还魂纸是废纸的再利用的信息相符。故选C项。‎ ‎2.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D ‎ ‎3.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D ‎ ‎【解析】本题以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幅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选D项。‎ ‎4.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 ‎【解析】本题以东汉时期东西方的文化成就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明确两点:东汉时期(公元97年),“大秦”指当时的(东)罗马帝国。A项分别是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的成就,排除;B项分别是中国东汉和罗马帝国的成就,正确;C项分别是中国东汉和近代波兰的成就,排除;D项分别是中国西汉和古希腊的成就,排除。故选B项。‎ ‎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C ‎ ‎6.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答案】C ‎ ‎【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陶渊明的诗歌清新自然,描写田园自然风光,这一特点为王维所继承,故答案为C项。陈子昂的诗歌,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岑参是边塞诗人;李白的诗风飘逸如仙。‎ ‎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 ‎8.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C ‎ ‎【解析】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解答角度是最早的起源地。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故答案为C项;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编定了《诗经》,他是《诗经》中“雅”的最早整理者,故排除D项。‎ ‎9.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 ‎1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以17世纪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考查了17世纪中国的宋应星(明末)与英国的牛顿科技成果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明清时期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1.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 ‎12.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C ‎ ‎【高考冲刺】‎ ‎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发展的需要 B.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C.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D.是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答案选A项。其他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2.《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西学东渐。材料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此西书的原因,是认为此书“切于民用”,而“重实用”恰恰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一个重要理念,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本西书在中国被介绍且局限于政府方面,C 项错误;闭关不等于禁绝中西交流,只是严格限制,更谈不上突破,D 项错误。故选A。‎ ‎3.从《夏小正》到唐代的“大衍历”再到郭守敬的《授时历》,体现了我国历代王朝对历法编订的重视。从主观目的考虑,主要是(  )‎ A.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 B.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 C.指导农业生产 D.提升天文学家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天文历法成就。统治者重视历法编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由于历法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它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因此,要保护其经济基础必须重视农业,也必然会重视历法的编订,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主观目的。‎ ‎4.下面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图”。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5.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火药技术的相关知识。本题的题眼是“发机飞火”,说明在唐代火药已经运用于军事,故B项正确。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故C、D两项错误。‎ ‎6.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主要有(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技成就。本题的题眼是“现代”和“物质文化”,①②③‎ 符合题意,④中雕版印刷术早在宋代以前已经发明,宋代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排除④即可。故选A项。‎ ‎7.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据考证,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证实豆腐是从商代开始的 B.《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李时珍是大医学家,其说法可信 C.宋人寇宗《本草衍义》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说明豆腐源于宋朝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东汉时已经出现了豆腐 ‎【答案】D ‎8.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词。宋代的文学特色是宋词,A项是《离骚》中的语句,排除;B项是唐诗中的诗句,排除;D项是元曲中的语句,排除;只有C项是宋词中的佳句。‎ ‎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宋词和元曲 D.话本和小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由材料信息可知,文化发展的两个倾向是世俗化和高雅化。风俗画、宋词、元曲、话本和小说都是世俗文化的代表,排除C、D两项;汉赋和唐诗都是宋元以前的文学代表,排除A项;文人画是雅文化的代表,故选B项。‎ ‎10. “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答案】B ‎1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明代出现了(  )‎ 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出现,所以答案选C项。‎ ‎12.诗词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下列与辛弃疾相关的对联是(  )‎ A.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C.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流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D.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答案】C ‎13.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宋元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化下移,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材料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故选A项。‎ ‎14.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时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实际反映了(  )‎ A.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 B.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C.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 D.江南文人科举及第后的喜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文人地位的变化。元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南人最低等,并将各种职业划分十等,儒为第九等。本题题眼是“多以诗酒玩世”到“书生亦觅官”的变化,说明江南文人政见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本题题干没有体现城市生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C项;D项,没有体现题干文人态度变化的主旨,排除。‎ ‎15.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摄取入内。——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依据两组材料,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2)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文化现象产生的影响。‎ ‎【答案】(1)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建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宋词出现。‎ ‎(2)原因:儒、佛、道三教合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学生答出文化事业发展,军事斗争需要也可以)‎ ‎(3)影响: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对后世及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 ‎16.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注:晚明时期出现了一批科技精英,会通中西的徐光启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评价和总结。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创立了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许多名词。‎ ‎(1)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是50%。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4)根据材料三,分析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1)影响: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 ‎(2)领域: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3)作用:①火药武装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他们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②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使世界开始联为一体;③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或对文化进行了总结,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本题围绕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主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1)结合“科技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原理来回答。(2)注意表格中多项科技成果的分布,再得出结论。原因分析应该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相联系。(3)主要考查欧洲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三大发明所起的作用,分别从军事、航海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4)结合文明史观,从促进中西文明的交流,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的角度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