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2020年5月15日,某国际组织批准向印度提供10亿美元贷款,用于帮助那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严重影响的贫困人口和家庭。这一国际组织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批准向印度贷款的组织是世界银行,C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为了促进世界自由贸易,A排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解会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B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政府间的论坛组织,D排除。故选C。‎ ‎2.某协定的签订,为解决各成员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也为各成员国举行关税减让谈判提供了可能和方针。这里的“协定”是指 A. 雅尔塔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该协定旨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减少关税,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故选D;雅尔塔协定与“解决各成员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无关,排除A;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 ‎3.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A. 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 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 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 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不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以后,封建神学在欧洲就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了,故B项错误;罗马法和欧盟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说明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4.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 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5.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 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 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 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 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故A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排除。‎ ‎6.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 A. 内容完全对立 B. 具有共同目的 C. 脱离社会实际 D. 強调君主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道德感化,韩非子强调刑罚手段,但最终目的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服务,说明二者的思想具有共同的目的,B项正确;A项中“完全对立”表述过于夸大,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孔子和韩非子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同的思想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尤其韩非子主张受当时统治阶级青睐,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二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没有涉及君主作用,D项错误。‎ ‎7.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此思想 A. 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B. 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 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D. 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正确;A、B与材料无关;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错误。‎ ‎8.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B. 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B;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D。故选C。‎ ‎9.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D.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信息表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一些文人学者,不再空谈义理,注重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A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变化,排除。‎ ‎10.“智者学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公民对于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就能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 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C. 智者学派的不懈努力 D. 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兴起的原因。依据材料“公民对于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就能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说明公民具有参政的权利,同时通过言辞就可获取优越的地位,这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所推动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公民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辞来参与政治和获取领导地位,并没有提及其目的是否带有功利主义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智者学派出现的社会政治环境,并非是学者自身的努力;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A.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 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 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 ‎12.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者,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 全面分析文艺复兴 B.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C.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 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答案】B ‎【解析】根据“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可知,该观点认为文艺复兴得的成功得益于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者,其成就的获得具有偶然性,故选B;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文艺复兴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观点无法体现,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3.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在宗教信仰中的自主性;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B项。李贽的思想不涉及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排除A项;二者的思想均没有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杨奎松在《鬼子来了》一书中说:“欧洲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基本同步的……更是建立在被13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大大改造过的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基础上的。”作者认为 A. 启蒙运动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 B. 启蒙运动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 C. 文艺复兴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基础 D. 宗教改革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延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是建立在被13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大大改造过的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基础上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基础,启蒙运动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A项;从材料“欧洲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基本同步的”可以看出启蒙运动并不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排除B项;宗教改革运动在启蒙运动之前,排除D项。‎ ‎15.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 A. 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 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 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答案】D ‎【解析】印刷术的传入使得英语逐渐突破口语化和地方性的语言,受众日增,印刷品的广泛传播使得英语书写逐渐固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在英格兰的广泛使用,利于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D正确;题干仅仅涉及英格兰地区,而且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时间晚于15世纪,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印刷术对英语传播的重要性,而非宗教改革,而且英国的宗教改革时间是在16世纪,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是英国经济的发展,而非英语的传播,排除C。‎ ‎16.“(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A. 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 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牛顿经典力学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由材料“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可见该理论体系主要解释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故选B;C材料中没有现,排除;材料没有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D.‎ ‎1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问题。因此,在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思想体系中,“中体”虽置于“西用"之前,但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这反映了当时 A. 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时代要求 B. 学习西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 国人对中西文化的两难选择 D.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互妥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中体”思想产生于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是为适应向西方学习需要的理论依据,反映了近代内忧外患形势下国人主动学习西方的时代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派是当时向西方学习的主导力量,向西方学习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国人对中西文化的选择,排除C项;洋务派并未与顽固派达成妥协,排除D项。故选A。‎ ‎18.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B.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 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D.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复古为解放”指的是梁启超借孔子托古改制为幌子为戊戌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以复古为名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所以康有为才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其他几个选项均不能佐证该观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9.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 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 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 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答案】C ‎【解析】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的过程,学习方式逐渐由半近代化到完全现代化,说明国人学习西方逐渐趋于理性化,C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内容的变化是在适合中国的国情,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学习西方内容变化,没有强调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错误;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是学习西方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0.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政府的腐朽统治 D. 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D ‎【解析】“外源”是指中国的启蒙源自西方文化,“突变”是指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裂变,出现这两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西学东渐,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故D正确;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府的腐朽统治,均不符合“外源”,排除ABC。‎ ‎21.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22.五四时期,以“个人解放”为主要内涵的“解放”一词成为社会流行词语。20世纪20年代初,其内涵转向更加偏重“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 B.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 中国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D. 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 ‎【答案】A ‎【解析】“解放”的内涵由“个人解放”转向“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社会更加关注民族危机有关,故选A;至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排除B;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D。故选A。‎ ‎23.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 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B.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C.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 反对盲目排外 ‎【答案】A ‎【解析】根据“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可知民族主义是反对夺取汉族政权的满清贵族,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排除B;C选项材料无体现;孙中山的言论针对的是反满情绪,不是“反对盲目排外”,D错误。‎ ‎24.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其后的努力是 A. 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 B. 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C. 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 D. 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说明孙中山已经深刻觉察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为此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努力进行新理论探索,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积极展开与共产党的合作,效仿俄国革命,故D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提出的,故A项排除;《临时约法》是1912年春颁布的,故B项排除;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而孙中山先生是1925年去世的,故C项排除。‎ ‎25.史学界认为:新三民主义的重要问题是认识到了民族的敌人,明确指出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B.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 C. 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 D. 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题干中“民族的敌人”可知,材料强调新三民主义“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故B项正确;AD项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故C项错误。‎ ‎26.美国学者罗斯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说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思想的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将帝国主义当做斗争的关键,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心问题来解决,这些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与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现实国情相符,因为帝国主义是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关键因素,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说明他准确吧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故选D;是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革命,农民阶级无法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排除A;“全面超越……列宁”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非全盘吸收,排除C。故选D。‎ ‎27.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A. 阐述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 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问题 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选项B正确;材料解释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问题,而非方向问题,排除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选项D在材料中并未提出,排除。‎ ‎2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29.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67年美日就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成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选D。A项是1961年;B项是1970年;C项是1950年。‎ ‎30.“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 D.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答案】B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主张各种思想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属于巩固政权的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文化专制同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单边主义与材料“合而不同”矛盾,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31.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此后,儒家思想发展状况如何?‎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如何发展儒学的?‎ ‎(5)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2)贡献: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 状况: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走上正统地位)。‎ ‎(3)继承创新: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4)如何发展:批判、继承与发展 ‎(5)意义:“有教无类”等思想有助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其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其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继承孔子德治的基础上提出仁政;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提出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2)贡献,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围绕“大一统”这一时代主题,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先秦儒学逐渐改造为新儒学以适应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状况,董仲舒改造儒学后,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新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继承创新,根据材料“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又称为义理之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在以往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理先于气,即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4)根据材料“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经济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方面理学思想进一步禁锢人思想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对传统儒学批判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创立并得到后世的推崇的发展,孔子强调的“有教无类”等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需要的不同而不断演变发展,其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其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32.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何态度?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它主张。‎ ‎(3)依据材料三,列举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 条件:经济,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4)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可以看出,普罗塔戈拉对神灵持怀疑态度。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应当联系所学雅典的社会状况,从经济方面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政治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来回答。‎ ‎(2)根据“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等信息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联系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它主张还包括信仰即可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根据“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以看出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根据“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以看出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根据“《社会契约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等信息可以看出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4)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思想要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向前发展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