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2.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3.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评价其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4.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14‎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3.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①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政策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2)概况 ‎①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4‎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原因: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过程 ‎(1)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批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_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全面调整 ‎①1972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②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5)1976 年9 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6)1976年10 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4.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4‎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①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阅读教材P163“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提示: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这段话旨在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和国内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批注:                                    ‎ ‎                                   ‎ ‎2.阅读教材P167“问题探究”:(1)邓小平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这些错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应当怎样避免上述错误的再次发生?‎ 提示:(1)表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4‎ ‎。实质:属于“左”倾错误,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2)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各项民主政治制度。‎ 批注:                                    ‎ ‎                                   ‎ ‎3.阅读教材P163“思考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础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经过调整,经济生活中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批注:                                    ‎ ‎4.阅读教材P164“史料阅读”:概括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提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批注:                                    ‎ ‎5.阅读教材P166“学思之窗”: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14‎ 批注:                                    ‎ ‎6.阅读教材P166“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图:这次会见在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次会见之后,中美签订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批注:                                    ‎ ‎                                   ‎ ‎7.阅读教材P167“学思之窗”: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提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批注:                                    ‎ ‎                                   ‎ ‎[思维导图]‎ ‎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14‎ 史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 ‎(1955年夏)‎ ‎4 600 亿斤 ‎4 300 万担 ‎1 100 万吨 方案二 ‎(1956年1月)‎ ‎6 400 亿斤 ‎7 000 万担 ‎1 500 万吨 方案三 ‎(1956年8月)‎ ‎5 000 亿斤 ‎4 800 万担 ‎1 050—1 200 万吨 史料二 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史料三 史料四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1)从史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史料一中的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14‎ 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提示: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共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史料三涉及的历史现象?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看法:三者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虽然它体现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根据史料四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提示: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失误的原因 14‎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1.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分别为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D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时期,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错误;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是在1960年冬,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1958—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2.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4‎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A [根据材料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验不足,社会主义建设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故选A项;B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C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均排除。]‎ ‎ 国际格局的变迁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一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史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提示: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美国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根据史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14‎ 提示: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 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③直接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大力支持中国。‎ ‎(2)意义 ‎①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2.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2)影响 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 14‎ 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3.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面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推动美国做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力的增强 B.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一个时代开始”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推动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希望缓和中美关系制约苏联以扭转劣势,故A项错误;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题干中尼克松的“一个时代开始”是指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C项正确;在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前,中国已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D项错误。]‎ ‎4.下图为1950-2013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其中1972 年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实施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发展的新局面,故选B项。]‎ ‎ 雷锋精神——超越时空而永恒 14‎ 史料一 1962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亿万人民学习雷锋的高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从此,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3月5日也成为学雷锋纪念日。学雷锋活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史料二 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 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 他追求纯粹,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类“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叫郭明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史料三 2012年,一组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阅读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走红,一位貌似拾荒者的老人因每次阅读前都要洗手的细节感动网友,他便是韦思浩。其实,韦思浩是一名退休教师,1957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中文系,曾在杭州市夏衍中学任教。2015年11月,他遭遇车祸并不幸离世。女儿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很多捐资助学证明和受助孩子们的来信,老人靠退休金和拾荒收入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方为人知。他被称为当代的“老雷锋”。‎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但也超越特定时代而成为每个时代人们汲取养分的精神高地。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先进精神永远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意 14‎ 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强烈,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雷锋精神以团结友爱、与人为善的核心意旨映现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助推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作为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更需要有高尚的情操作为精神支撑。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是每一位中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 ‎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故选C项。]‎ ‎6.民族精神是保障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长征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大庆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B [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体现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故选B项。]‎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